论协商民主视角下高校管理决策中的问题

2014-09-27 01:04管家佳刘颖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4期
关键词:主体参与管理决策协商民主

管家佳 刘颖

摘 要: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管理决策的结果涉及校内各类主体的权益。从在协商民主的视角下探讨高校管理决策中存在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过程少辩论、少协商、多妥协、多看齐,缺乏及时的反馈和监督机制的问题。提出鼓励参与、普及协商民主理论知识,引入辩论机制,公开决策结果、完善反馈程序、建立规范的监督机制的对策。以期提高高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协商民主;高校;管理决策;主体参与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4-0241-03

引言

5月4日青年节,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主席访问北大时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谈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也对深化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现在,关键是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全国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1]。高校的改革势在必行,在加快高校改革的体质机制进程中,要深刻认识高校内各类主体性重要性,发挥各类主体的积极性。文中在协商民主理论视角下,分析高校管理决策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以期适应高校当前的改革需求,推进高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发挥各类主体的参与高校管理决策的积极性、创新性,鼓励积极参与到高校改革进程中,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建设添砖加瓦。

一、协商民主视角下各类主体参与高校管理的问题

在十八上,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确认了“协商民主”的概念。“在协商民主的制度下将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2]

1980年约瑟夫·毕赛特的《协商民主:公共政府的多数原则》首次从学术意义上使用了协商民主,他主张公民参与反对精英主义的宪政。1996年詹姆斯·博曼的《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中力图表明,当其他理论在现代社会的主要挑战面前手足无措的时候,协商理论可以头头是道地令人信服地阐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对协商民主论述最深刻的还是哈贝马斯,1981年、1984年他的《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与第二卷以及21世纪中国翻译出版的《事实与规范之间》和《包容他者》使协商民主建基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之上。提出“协商程序对民主协商结果的认识合理性具有建设性的贡献。为了试图发现最合适的法律、原则和公共政策,公共协商是必要的。假定缺乏解释这种根据的权威标准,那么,公民就无法了解最终形成共识的法律、原则和政策在认识上是否是合法的。”[3]

(一)高校决策管理参与中各类主体缺乏积极性

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都规定了教师、学生在学校中的管理主体地位,但就实际情形来看,对于学校的重大问题决策,教师、学生参、行政人员、后勤人员等参与程度低,缺乏积极性。2007年某高校内的进行一项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积极性不高的原因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学生们认为“学校不会重视学生的要求与看法”选项排在了第一位,“學校不会重视学生的要求与看法”成为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说明学生认为学校一向不重视学生的声音,忽视学生的存在[4]。而大部分的学生表示学校管理者仅把学生作为管理关系中次要、从属、被动的一方对待。学校不平等对待学生,学生与管理人员之间难免会有矛盾,导致学校组织的涣散,学生对学校归属感淡漠。这都说明了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冲突是存在,学生认为学校不把他们当回事,也就没有兴趣参加学校管理。

而教师在高校里仅仅被看成是“协管”,协助学校管理学生、教育学生,在管理过程中没有重视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从而阻碍教师在高校管理中发挥积极性和自觉性。更不用说后勤人员,后勤是学校学生教职工在校内进行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后勤人员由后勤部门直接管理,相对于校内其他主体更少地参与到高校的管理决策中。人员也大部分是外聘,流动性大,但在校内,学生与后勤之间、教职工与后勤关系也并非融洽,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学生和宿管、楼管之间,教职工和后勤管理人员相处问题。

(二)高校管理决策过程中少辩论、少协商、多妥协、多看齐

米勒认为“当一种民主体制的决策是通过公共讨论——每个参与者能够自由表达,同样愿意倾听并考虑相反的观点——做出的,那么,这种民主体制就是协商的”[3]。由于中国高校管理模式是“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沿袭科层制,在传统的组织机构中,组员成员仅与其直接上级发生联系,其行为完全服从上级的命令。在决策过程中,对领导层提出的方案,较多地限制于讨论问题,沟通多方的想法,一团和气、人云亦云。当提出有何意见时,下属向上级看齐,上级向领导看齐。即使有意见,也是极少数人提出,最后的结果就是少数服从多数。这样的决策过程出来的结果大部分都是妥协的结果。少数人的不认可的意见被忽视。没有激烈的辩论、没有辩论迸发出“淬炼”的观点、没有经过“淬炼”的观点的决策往往是脆弱的、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

(三)决策结果缺乏公开、反馈、执行监督

高校管理决策的结果一般都是内部通告,很少全校通告,但是决策的本身一定是会波及到全校的方方面面。现在很多高校现在会设立校长接待日、校长在线、监督电话等、但这些措施往往是针对个人,现实中也只是少数人员去提出问题。校内各类主体的代表机构,如学生会、团委会、职工代表等在这方面往往是不积极,因为他们大部分团体都即使上诉、反馈也不及时。从而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并且上诉的对象机构大部分都是校内人员,在表达诉求时往往会考虑人际关系、职位高低等。从而使诉求的内容只达皮毛,而不能深刻地切入问题。同时决策的执行过程也缺乏监督、谁来监督的权利、监督结果向哪里汇报、谁来处理监督结果,这些都没有明确的细则。

以上问题归结起来,是当前高校管理在决策上没有从根本上树立起协商民主的理念,没有探求协商民主视域下的决策方式。而决策的根本目标在于展示决策的结果科学性和实效性,从问题的根源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还是要从协商民主的视角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协商民主推进高校管理决策科学性和实效性的途径

协商民主从理论上为各类主体参入高校民主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考虑到高校环境中各种复杂的现状,如果没有具体规范的制度,不能在实践中落实协商民主的理念的话,那么各类主体的参与也仅仅是一种理想。

(一)鼓励各类主体的参与、普及协商民主理论

在高校管理决策中应鼓励各类主体参与到高校管理中,只有参与其中,提高各类主体参与高校管理决策的能力,普及协商民主理论,是达成理想协商结果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为各类主体提供参与高校管理决策的平台,让其有机会参入到与自身相关,与学校发展相关的管理决策过程中。其次,普及协商民主理论。这是最为关键的措施之一,任何制度的形成都应有其理论依据,而不是空口白话,只有在理解了协商民主理论的前提下,才能發挥协商民主的优势,提出相应的措施。第一发挥校园文化优势,在高校内的各类主体有先天的文化环境优势,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丰富的图书馆资源、热烈的学术氛围、密集的网络资源。突出校园各类文化环境的特点,对其发挥引导和培养的作用。更多的开展相关的活动、演讲、论坛等,加强各类主体的协商民主意识。比如可以开展相关理论知识讨论,各班级各学院各管理部门可以开展大学生、教职工、管理人员等协商民主相关的报告会和研讨会等。努力让其明确何为协商民主、协商民主的优势、协商民主的程序、协商民主的目的等。只有做到这些,才可能让在高校内的各主体在为其提供的平台,运用所学知识、发挥自身优势、维护主体权益。

(二)高校管理决策中的引入辩论机制

决策中进行公开的辩论是有必要的,辩论是我党的在决策中的优良传统和规范。在建国前,毛主席曾在《为人民服务》说道:“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的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在改革开放的十几年中,在地方政府的立法听证、公共设施管理条例、民生等问题上听取公民意见,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的多种形式,在当前的国内立法、司法、民生等方面辩论机制以已具规模。

现今的高校改革中,在管理决策中更应积极发挥辩论机制。大学生、教职工等具有知识优势,同样也更具有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热情。协商民主的特征之一是协商的过程中进行激烈的辩论,这种辩论的过程中包括争论、巧辩、情感、陈述甚至是谎言。多方的辩论的是相互、观点是互相倾听的。经过激烈的辩论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多方观点的共同点。这一点是辩论的目的,也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高校管理决策过程中,学生、行政人员的辩论相较于教师弱势一些,但是辩论的机制可以弥补这个弱势,辩论是给多个团体一定时间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并可以了解其他主体的观点,对比自己的观点,提出反对意见等。这些都可以在辩论中实现。因为“协商会鼓励持有冲突观点的人们去理解别人的观点,减少道德不一致,需求共同的基础”[5]。

(三)公开决策结果、完善反馈程序、完善校内、校外监督机构

各类主体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公开参与管理决策会议,实现参与管理、管理决策更加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同时提升高校的公信力。第一,公开决策结果。校内公开决策的结果途径非常广泛,公告栏、校园广播、班会、校园论团等等。这些途径渗入全校方方面面,学生、行政人员、后勤人员、教职工都能对决策结果有知情权,在了解决策结果的同时也可以起到对决策执行结果的监督。第二,完善反馈程序。任何决策的实施如同石子投入了校内的“湖泊”中,必然会引起“涟漪”。在实现过程中应完善反馈程序,虽然校内对某些情况设立了监督电话、监督办公室。但是这些仅仅是对皮毛问题的简单处理,没有任何的书面报告、更没有持续的监督问题的行为。高校内决策的实施在各类主体参与其形成结果的前提下,应对各类主体提供反馈程序,不管书面的报告、全校通告等。都应让各类主体了解决策实施的过程、实施中遇到何种问题、实施的效果、是否有必要调整措施等。这些都是反馈程序的内容。反馈程序也是对管理层是一种制约和监督。最后,规范监督机制,建立校外监督机构。在中国校内还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校内监督机制或校外监督机构。目前的一些校内设置的监督电话、投诉电话等虽然在监督执行上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其对内容、适用范围、监督对象的规定并不明确,很难达到系统化完整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其在实际监督过程中主动性、权威性。因此完善校内监督机构同时,可以鼓励建立校外的监督的体系。比如校外公共监督、媒体的舆论监督。这种校外的监督可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校外的学者、专家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监督机构,他们有权利参与高校管理决策的过程,对决策全程进行监督,并对执行的结果进行回访,对有问题的地方可以形成书面报告,递交会议各类主体代表,并限定在规定时间做出反馈。

高校管理决策关系到全校师生员工的利益,并可能由此涉及到更多人的利益,需要创造一种有效形式来回应高校广大师生员工乃至全社会对高校管理决策的需求。对此,要尽可能鼓励各类主体参与高校管理决策中、保证管理决策的结果的公开性、引入辩论机制、制定出相应的程序规范,努力实现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此前提下,保障高校改革进程在新时期的改革需求下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R].北京大学,2014:5-4.

[2] 胡锦涛.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2012:11-19.

[3] 陈家纲.协商民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3.

[4] 宋丽慧.转型时期高校管理的视界—学生参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4.

[5] [南非]毛里西奥·帕瑟林·凳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M].王英泽,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8.

[责任编辑 王玉妹]

猜你喜欢
主体参与管理决策协商民主
◎如何提高小学校长的管理决策能力
市场调研在企业营销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决策树和随机森林方法在管理决策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激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浅谈高中物理的主体参与教学模式
新时期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协商民主问题探究
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