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娅琴 管新华
(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素质教育视阈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
朱娅琴 管新华
(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素质教育”概念虽已提出多年,但仍是一贯改革的方向与要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仍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重新把握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认识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及主要问题,确认高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化的思路和原则,便于正确认识和改进当今高中思想政治课。
素质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 辩证关系
“素质教育”的概念虽已提出多年,但直至今日,我国基础教育仍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十八大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可见,素质教育仍是一贯改革的方向和要求。但“素质教育”已不再是一个新的名词,学术界对其追捧的热情已渐渐减淡。而今,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回头重新正视“素质教育”,从素质教育视域中研究思想政治课,从素质教育中理性地汲取营养,有利于正确地认识和改进当今高中思想政治课。
首先,素质教育明确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发展方向。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视域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其发展方向就不再是单一的政治教育和依照教材灌输理论,而是解读教材、研究学生和了解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在重视高中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成长特点的基础上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并最终回归社会,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社会认知和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社会培养现代公民。
其次,高中思想政治课是素质教育的有机部分和重要体现。从横向上看,虽然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的众多学科都在不同程度对学生渗透“思想性”教育,但高中思想政治课相比于其他课程,其思想性教育仍是最直接、最明显的。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1]。其中,“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个性”等的培养正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培养目标。《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为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可见,我国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及其中国化的新成果,并且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现代中国公民品质的培养,便于为高中生起到良好的价值观导向作用,这是高中其他课程无法代替思想政治课实现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显著特征。
从纵向上看,素质教育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单单是某一阶段的教育,而是具有终身教育的思想,而初中教育至大学教育这一时段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从这方面看,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政治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可见,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为初中的感性教育和高校的理性教育做了很好的沟通与衔接。
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了很大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重视生活实践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是社会中的人,人必须进入社会中进行一系列社会关系,才能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学生学习书中理论,不再是停留于理论的识记和理解,而是将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活和实践。生活实践性要求下的当今思想政治课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更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出发,选用符合学生生活实际,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素材;在教学目标上更重视培养全面发展、具有现代公民及道德法律素质的社会人;在能力的培养上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判断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自省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评价上更注重多元性评价,加入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反应、思维、解决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第二,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能够德智体全面自由地发展。在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中,这方面的发展是针对旧式分工和异化劳动的个性的压抑阐述的。马克思是这样描述异化的:“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生产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3]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一个重要价值表现是人由目的性价值被迫下降到功能性价值,在价值序列上,也就是说,目的沦为手段。素质教育尤其反对学生沦为教育的工具,成为学习的手段,为学习而学习。“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特性。”[4]马克思认为,只有自觉自由的活动才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方面,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习。素质教育推进下的高中政治课,开始重视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界教育。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政教师开始转变教学方式,小组合作讨论法、模拟情景训练法、演示法、探究法等都运用于思政课教学中,并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的教学形式加上多样的教学媒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当然,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其推进素质教育进展的同时也有存在问题。
首先,是追求教学形式的目的化。主要体现在过分关注教学形式的多样新颖而忽略教学内容的充实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依赖设定好的课件进行程序性教学,缺乏灵活性;用大量重复信息填塞课件,课件占用了大部分教学时间等。
其次,学生主体性的异化。为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之前那些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措施甚至被固定下来,视为模式化下的课堂活动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课堂上有小组讨论、学生上台发言的环节,就被视为做到了课堂学生主体性参与,而不管不顾这种形式是否真正适用于这堂课,是否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笔者认为,思路有以下几点:
首先,坚持与巩固高中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推进与发展高中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化过程中的重要进展;最后,纠正与克服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推进素质化教育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按照以上思路,笔者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化的主要原则有:
第一,坚持思想性。坚持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特征是达到素质教育关于“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个性”等其他课程无法达到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例如,在《经济生活》这一本书中,讲消费时,不仅要涉及有关经济的基本知识点:货币、价格含义、本质等这些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最终落实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也就是说,思想政治课的每一个模块都需要渗透这些核心价值观的东西,在每个知识点的解释中巧妙地安排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与疏导,让高中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渐渐接受并且逐渐理解,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引导自身认识和改造世界。
第二,继续重视生活实践性。新课改以后,高中思想政治课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开始回归生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了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的理念,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这一理念是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观的重大创新,它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及与其相关的社会生活、个人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履历情境都纳入了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并使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变成了易于操作的方法论。总之,坚持生活实践性,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拉近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能回归生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
第三,厘清目标与手段主次关系。紧扣教学目标,提高多媒体资源利用的效率,摒弃假大空的形式主义,坚持以真实在统领教学;融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例如用肢体语言、板书、传统经验等表达对某个知识点的强调等。
第四,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性。“确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使受教育者由单纯接受式教育转变为教育者引导下的自我教育,将学生变为自我教育的主体。”[5]也就是说,学生的自我教育不是屈于外在的力量的盲目行动,而是植根于一种独立的、基于人自己的生产性观察和思维之中的行为。在此基础上,之前所说的学生主体性异化,模式化下固定的小组讨论形式等,其实仍没有摆脱师生关系的二元对立和不平等性,教师仍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占有式地位。重新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性,需要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这两个层次的关系。在教师与学生这一层次上,教师应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占有式教学,消除单方面的认为能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而进行主体性教学的观念,而是要看学生实际的反应、课堂的整体效果;激发学生思考、注重话题的探究性,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在学生与学生这一层面上,教师应善于发现和制造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矛盾”,推动学生相互讨论,使教学过程从单一的教师—学生的互动变为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的互动,构建思想交流、能力培养、情感升华的学习共同体,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1]李岚清.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教育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中国高等教育,1995,6.
[2]徐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6.
[3][4]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2,57
[5]孙迎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30.
校级教改项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网络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