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婉约
一
对于南社,有一种说法是“虎头蛇尾”。南社成立甫始,人气很旺,活动很多,名气也大。晚清政府与民初袁世凯均视其为大敌,极尽分化瓦解、镇压残杀之能事,但是都不能遏止其成长壮大。是为“虎头”。但是到了后期,内部成员有的转向,有的颓唐,不甘这种情形的人就成立了新南社,同时却又有南社湘集宣告成立。最后,新南社也好,南社湘集也好,两方都没有很大发展,渐渐就没入了历史,则为“蛇尾”。
组织是这样,有些成员也难免不是这样。下面以创始人之一高旭为例来看。
高旭(1877—1925),号天梅,又号剑公、慧云、钝剑等,江苏金山县张堰镇(今属上海市金山区)人。早在1903年,他就在家乡主办《觉民》期刊。1904年留学日本东京政法大学,结识孙中山;190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同年9月在东京创办《醒狮》杂志,年底因日本政府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而回国,任同盟会江苏分会会长,宣传革命。1906年在上海先后创办健行公学和钦明女学,提倡女权和女子教育,鼓吹革命。同盟会上海的总部就设在高旭上海八仙桥的家里,高旭榜其门楣为“夏寓”,秘密联络四方革命志士。当时,柳亚子(当时名亚卢)来沪读书,他视其才识过人,破格留任教师,同时介绍加入同盟会,为其取名亚子,柳亚子编辑的《复报》,也得到高旭的帮助。
高旭的诗,在南社诗坛向有高评,邵迎武《南社人物吟评》里评“高天梅诗”有句云“大吕洪钟撼兆民”,是说他鼓吹革命唤醒民众的效果如洪钟大吕。更为著名的是,1906年高旭拟作太平天国石达开诗的事,其摹拟石达开身份、口气而作的《石达开遗诗》,可谓慷慨激昂,惟妙惟肖。一时间,石达开遗诗风行大江南北,传诵不绝。这些还都是南社成立以前的事。
1907年柳亚子、高旭、陈去病酝酿发起南社,欲以诗文集结志士,配合同盟会反清革命。南社正式成立时,高旭入社号排行第二号(陈去病一号,柳亚子三号),并担任《南社丛刻》编辑员、庶务等要职。辛亥革命以后,在苏州参与创办《大汉报》,被推举为众议院议员。至此,高旭可谓英气风发的革命先驱者。后来反对袁世凯,支持孙中山召集国会,组织护法军政府,南下参加非常国会等等,也都不失革命者本色。
但是,到了1923年,高旭却以参加曹锟贿选国会而晚节不保(关于此事,亦有《高旭集》编者之一郭长海《关于高旭参与贿选事件之探究》文,载《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提出相反的推测。备考),柳亚子驰电相责,南社并宣布“不再承认其社友资格”。上引邵迎武《南社人物吟评》诗中,就责问道:“如何射虎擒蛟者,翻作神州袖手人?”所以,也有论说者用“虎头蛇尾”来形容评说高旭。
二
评价一个团体、一个个人的发展是否虎头蛇尾,不仅看其本身的存在方式,还应当通盘考虑它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产生的影响等等,把与之相关的“之前”、“之后”的因素联系起来作历史的考量,或许是更为合适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更应该着眼于南社对鼓动、推进晚清民国社会革命的作用,特别是对继承弘扬江南文化传统的影响等方面,来研究评说百年南社。
以南社高氏家族为例来看。其为当地望族,世代读书,富有田产,在上海、苏州等地均有地产和资产。高家坐落在张堰镇秦山西两里的秦望村,俗称“秦山头高家”。与南社有关的高氏族人,始于高旭的父辈。高旭的父亲高炜,字尚之,号吟槐,其同辈兄弟有高煌(望之)、高燮(吹万)。根据陈蜕庵《高吟槐先生墓志铭》记载,“先生姓高名炜字吟槐,三岁,父峙青公卒。无田庐。母顾太夫人抚育之。伯父近斋公督教之”,高炜“艰苦自立”,“孝养纯致”,“精悍坦白”,“行修学粹”,曾为清附贡生,训导。但他“得官不任,宁老乡里,排难解纷,倾善举”,平素“喜诵报端谭国事,处世深而益暗”。正是他鼓励高旭加入同盟会,资助其创建健行公学和钦明女校。良好的家庭文化熏陶,是高旭及其弟高增成长及走上南社之路的重要因素。
秦山头高家的近几代是以木、火、土、金、水排辈的。依次有高桂、高华;高炜、高煌、高燮,是为木字辈和火字辈。高炜之子高旭,原名高堪,其弟高增、高坚;高煌育有三子,名高均(君平)、高基(君定)及高堤(君实)。高燮育有四子,名高圭(君界)、高垣(君藩)、高筠(君湘)和高垿(君宾),是为土字辈。高家土字辈除高旭兄弟外,后两房的人称“高家七君子”,“七君子”中有六人均为南社社员。再下一辈,有高钧、高、高锟、高镑、高铸、高锷等,是为金字辈。再之下,有高钧之子高准,为台湾著名诗人,是为水字辈。
五辈人物中可谓人才济济,这里简单介绍几位最为著名的。
高燮(1878—1958),字时若、吹万,又号寒隐、葩叟、志攘、黄天等,是与高旭同时名震南社的诗人、藏书家。与常州钱名山、昆山胡石亭合称“江南三名士”,早年与柳亚子交往深厚。由于高燮是高炜最小的弟弟,故而他的年龄比侄儿高旭还要小一岁,这在过去的大家族中并不少见。高燮早年勤于治学,与天梅一起受业于同邑名儒顾莲芳。天梅创刊《觉民》月刊,吹万也是合作者,1906年又与柳亚子、田桐等创办《复报》月刊。曾主持国学商兑会和寒隐社,刊行《国学丛选》。吹万性喜读书,富藏书,聚书至30万卷,其善本多为杭州朱慎初之“抱经堂”旧物。生平搜集有关《诗经》类典籍达700余种。筑园于秦山山麓收藏典籍,自署为“闲闲山庄”,门上自撰集句一联:“苟全性命于乱世,别有天地非人间。”抗战军兴,金山沦陷,“闲闲山庄”焚于炮火,藏书被毁,幸而事先运出《诗经》的各类版本数十箱。不久,他移居上海,把书斋取名“可读斋”,门上又自撰一联:“世间唯有读书好,天下无如吃饭难。”可见当时其生存的困境。1958年7月,高燮病逝于上海。他的焚余藏书全部捐献给国家,现藏复旦大学图书馆。高燮晚年与郑逸梅多有诗联唱和,其一生为人,可用郑逸梅赠高燮联语概括:“具陆羽卢仝旨趣,与秦斯汉邕为缘。”
高氏子弟流寓在台湾和海外的,最杰出的当数土字辈的高均和金字辈的高锟。
高均(1888—1970),字君平,自号“平子”,以号行。高平子是著名天文学家。他是高煌之子、吹万之侄、高旭的堂弟。因生平最佩服东汉天文学家张衡,以张衡的字平子为己号。高平子早年求学于震旦大学。民国期间先后在上海徐家汇观象台、佘山观象台、青岛观象台、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任职。1926年参加首届国际无线电经度联测,为中国取得第一批近代经度值,这是中国天文学家参加国际天文联合观测的开端。抗战爆发,他避居上海租界,拒为日本人服务。1948年举家迁居台湾,先后在台湾气象研究所等部门任职。1970年卒于台北。1982年,国际天文联合会行星系统命名委员会将月球正面东经87.8,南纬6.7处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高平子成为惟一在月球上留名的中国现代天文学家。
高锟(1933—),200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高燮之孙、高筠之子、高旭之侄。可以说,正是高家这样的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以及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助成了高锟的成就和殊荣,使他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及钱永健之后,第八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裔科学家。我们看高锟受教育的经历:父亲高筠留洋获法学博士学位,专攻经济法。在高锟幼年入学前,父亲就聘塾师回家,教导高锟、高铻兄弟读四书五经。10岁,高锟就读上海霞飞路世界学校,该校蔡元培创办,在这里开始接触中国之外的世界新文化。1944年,随父移居香港,入读圣约瑟书院,之后考入香港大学,又远赴英国伦敦大学就读。大学毕业后,辗转入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65年毕业。1966年,高锟发表了利用极高纯度的玻璃为媒介传送光波作为通讯之用的论文,奠定了他“光导纤维之父”的理论基础。1987年到1996年间,高锟回到香港工作,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高锟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并持有中国香港居民身份证,是一位国际型华裔人才。
三
高天梅1907年筹备南社,1909年南社成立,吹万、天梅等高氏社员激情风发,鼓吹革命,可谓高氏家族光荣的“虎头”。整整一百年后,2009年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则无疑是高氏家族贡献给世界的美丽“豹尾”。虎头豹尾,这一百年的发展变迁,一百年的培养孕育,应了那句中国的古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金山高氏南社人物的百年历史,给我们启示:
首先,文化传统的润物无声。“虎头蛇尾”说只是单纯从有形的组织制度上着眼,若换个角度,从无形的文化承传上看,南社组织不在了,而南社成员还在;南社成员去世了,而南社成员的儿孙(如高氏后人)还在。一百年后的我们,还在研究南社,这就是它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之所在了。我们应研究这样的“虎头”所蕴含的文化传统,在此后社会历史中所发生的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高平子、高锟只是其中最为典型出色的二例。据统计,“南社社友遍布全国,而以金山、吴江、吴县三地为最集中,金山籍社友达49人”,除高氏外,后期主任姚光(石子)的姚氏,南社“智多星”陈水(陶遗)的陈氏,都是金山人,他们及其子孙中不乏富有理想和受到良好教育的新旧中西结合型知识分子。正如有论者指出的“在民国期间,北京大学文科学者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南方人,其中许多人都与南社有关”。
其次,“百年树人”的教育意识。高氏家族书香世家,文、法、理、工,人才辈出。这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培养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至少要包括家传和师承两个方面的因素。高锟的成就,我们如果从他1933年出生算起,到1966年他关于光纤的著名论文发表止,则不过是三十多年。若只从1944年他到香港上学算起,则时间更短。但是,单看这三十多年甚至十多年,终嫌浅薄。南社名流、诗人、藏书家的祖父,游学海外获法学博士、沪上大律师、香港金融家的父亲,这样的家庭提供给高锟的教育,自是非同一般。传统的四书经典教育,国际视野的新式教育,加上后来去中国香港,到英国,接受的都是一流名校的教育。这些千年的经典、百年的传统以及融汇东西方文化的新知,都是高锟成长的基础。远一点说,也是南社风流雅韵的遗存。
最后,若从相反方面看,“世泽三世而竭”,即使南社成员的其他更多家庭,或许并未有如此出色的儿孙为继,这责任也多数不在南社先贤。回望过去的一百年,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大断层,门户家传、学统师承的统绪被截断。这应该是另一个研究课题了。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人文学院)
新书架
史记今注(全四册)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其中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史记今注》完整保留今本《史记》全本,廓清真伪,并附录《史记断限与残缺补窜考辨》集中说明。本书前身是1990年初版的《史记今本新注》,此次对全书做了修订与改造,不仅纠正了前身的许多错误,还改正了中华点校本中的一些错误。现简体横排,加以注释,供广大读者、学者参考。
凤凰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汉)司马迁撰;张大可注,定价23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