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幽怨意旨微茫

2014-09-27 23:41巩本栋
古典文学知识 2014年2期
关键词:玉壶王昌龄诗人

巩本栋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送别朋友辛渐的一首七言绝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口耳相传,极为流行。

早在王昌龄生活的盛唐时代,这首诗就广泛流传了。唐人薛用弱在《集异记》里曾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诗人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在一个雪花飘飘的冬日里,相约酒楼,听歌妓唱曲,并悄悄商定,歌女们唱谁一首诗,就在墙壁上记上一笔,谁的诗歌唱得多,谁就优胜。结果,歌妓唱的第一首诗,就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唱的数量最多的,也是王昌龄的作品。可见其在当时诗名之大。这个故事后来也很有名,叫作“旗亭画壁”。

王昌龄(694?—756?)是盛唐时期一位极有才华却仕宦坎坷的诗人。他出生于京兆府万年县,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市。家境贫寒。早年在家乡躬耕读书,对下层百姓的劳苦多有了解。年轻时曾漫游北方和西北边塞,扩大了眼界,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边塞诗。像“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其四),“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七首其五),“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二首其一)。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雄奇豪迈,高浑自然,就多是那时写的。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他进士及第,官授秘书省校书郎。二十二年(734),又通过了朝廷特别举行的博学宏词科考试,改官汜水县(今河南荥阳西北)尉。然而,接下来等待着他的,却是一贬再贬。大约开元二十六七年(738—739),先贬谪岭南,虽然时间不太长,二十八年(740)北还,不久调任江宁丞(今江苏南京。县丞是县令的副职)。但到了天宝年间,他再次被贬,远迁龙标(今湖南怀化南)。李白闻讯,写下了著名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直到安史之乱(755)爆发后,他才又辗转北归,然不幸北还至亳州(今安徽亳州),被忌恨其才的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一代诗人,竟死于非命,令人叹惋。

王昌龄为何被贬,据《旧唐书》本传的记载,原因是“不护细行”,所以“屡见贬斥”。所谓“不护细行”,就是生活上不拘小节。按照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即使是生活中的小事,也要认真对待,如果不注意或处理不当的话,那就会影响你的道德声誉。王昌龄当然懂得这个道理。然而他性格狂傲、正直仁义,生活中不免有恃才傲物的地方,至于他究竟是怎样不拘小节的,我们现在已不得而知了,但以“不护细行”而数遭贬谪,不免冤屈。他的好友、另一位盛唐著名诗人常建曾为他的不幸遭遇抱不平。他在诗中写道:“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午日逐蛟龙,宜为吊冤文。”(《鄂渚招王昌龄、张偾》)诗的意思是,贬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是非如何分别,诽谤之名何时能得到洗雪。在端午节来临的时候,我所能做的,只能是像当年贾谊凭吊屈原那样,用文字来伤叹友人而已。

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仅仅是王昌龄,盛唐时期的其他士人,如李白、王翰、王之涣、崔颢、李颀、高适、薛据等等,也都曾受到过时人不拘小节的指责。可见,不拘小节并不完全是个人的性格问题,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或者说是盛唐时代的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的产生,一方面,应归因于开元中期政治、社会生活的宽闳、清明和积极向上;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生活中不和谐因素的增加,尤其是开元十五年以后,奢侈之风的萌芽、唐玄宗的好大喜功(东封泰山、西北开边等)、朝中诤臣的逐渐被排斥和寒俊之士的被抑制等等,这种种社会现象的杂糅和社会状态的微妙变化,不能不首先在情思敏感的诗人们身上表现出来。他们意气风发,积极用世,对建功立业充满了期望,但同时又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公正和黑暗的现象表示出不满和怨愤不平。我们在王昌龄的诗歌中,常常会看到诸如“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少年行》二首其一)、“贤智苟有时,贫贱何足论”(《咏史》)、“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别刘谞》)、“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九江口作》)等等,这些雄壮豪迈、富有积极进取精神的诗句。然而同时,由于“明时”不遇,也就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流露着忧愁愤懑之情的诗作。像“晚来常读《易》,顷者欲还嵩。世事何须道,黄精且养蒙”(《赵十四见寻》)是直接抒发内心的愤懑不平。“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听人流水调子》)是寓情于景,凄恻宛转。“海雁时独飞,永然沧洲意。古时青冥客,灭迹沦一尉。吾子踌蹰心,岂其纷埃事”(《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子为黄绶羁,余忝蓬山顾”、“罢酒当凉风,屈伸备冥数”(《郑县陶大公馆中赠冯六元二》)是以他人之酒浇胸中之块磊。“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长歌行》)、“当昔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是今古,白骨乱蓬蒿”(《望临洮》)则又是借题发挥,怀古伤今。其内心的忧怨,读之不难察出。诗歌的风格也由雄浑壮丽一变为幽深凄婉。由此也可见,盛唐诗歌的主要风貌和特征,并非都是少年式的浪漫不羁和无拘无束,它更多地是充满了走向成熟的深刻和凝重;盛唐诗歌固然常常表现出一种自信、高昂和明朗向上的精神,但在很多情况下却又是忧怨凄恻和慷慨愤激的。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正是后一类诗歌的代表。

这首很特别的送别诗,写于王昌龄自岭南贬所返回京城、出任江宁县丞的任上。此时的诗人,忧怨低沉,仍未摆脱贬谪心态。盛唐著名诗人岑参在寄给王昌龄的诗中说道:“王兄尚谪宦,屡见秋云生。孤城带后湖,心与湖水清。一县无诤辞,有时开道经。黄鹤垂两翅,徘徊但悲鸣。”(《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其心境可知。辛渐到江宁来,是专程来看望王昌龄,还是路过此地,顺便拜访朋友,又停留了多久,我们虽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他对王昌龄的境况必定是非常关切的,对其遭遇十分理解和同情,通过此次探访,希望对好友的现状有所了解,也使好友有所慰藉。而此时的诗人,虽未必是处在贬谪之中,也未必想再为“不护细行”的声名去辨解什么,然好友的到访,不免勾起了他的一怀愁绪,他似乎更愤激起来。他想告诉辛渐,他想告诉所有关心自己的亲友,纵然诽谤诋毁之语甚嚣尘上,但自己光明磊落,胸襟坦荡,正如玉壶之冰一样,晶莹剔透,洁白清澈,决不会为世俗之见而改变,也不会向无端的谗言而屈服。所以,当他在凄恻冷清、连绵不绝的秋雨中,送别自己的好友辛渐,从江宁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市。丹徒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所以诗人说“入吴”,说“楚山”,都是指的丹徒。唐代丹徒为润州治所,由此渡江北上,可经运河入汴),即将分别的时候,他终于吟诵出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的千古名句!明人陆时雍曾慨叹王昌龄“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积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惜后人不善读耳”(《诗镜总论》),正为此诗注脚。

以玉壶冰来比喻人高洁的品格,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时著名诗人鲍照的诗:“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玉取其坚贞润洁,冰取其清莹澄澈,壶则取其虚中能受。初盛唐的诗人,每每好以玉壶冰来比君子之高格。像“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送别李峤的诗中就写道:“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别李峤得“胜”字》)王维也以“清如玉壶冰”为题作过诗。陶翰等人有《冰壶赋》,开元宰相姚崇还作过《冰壶诫》。不过,这些作品,都不如王昌龄的诗流传广泛。因为这些诗文往往说理较多,比较直白,不若王昌龄诗含蕴更深,也更流转自然。它既是诗人正直、高傲、高洁形象的生动写照,又融入了诗人对亲友的浓浓深情。

此诗是赠别之作,表达友情是题中应有之意。然诗中借以抒发友情的手法和技巧,却是七言绝句中并不常用的叙事之法。诗人陪同辛渐离开江宁,取道丹徒北上,待到达笼罩在雨幕中的丹徒,天色已晚。次日拂晓,又须早行,分别之际,彼此叮嘱。这就把送行的时节、路线、匆匆行色和临别的情景,十分形象地给我们描绘出来了。诗人在江宁任县丞,送别友人,原可不必从江宁送到丹徒,何况还是细雨濛濛、道路泥泞的时节,然他坚持把辛渐送到丹徒,个中朋友交谊之深、情感之厚,不言自明。诗意婉转含蓄,余味无穷。

王昌龄送别辛渐时,写了两首诗。这是第一首。另外一首应与此首同读,诗意方完整。第二首写道:“丹阳城东秋海深,丹阳城北楚云阴。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丹徒是润州治所,润州古时属丹阳郡,所以这里的“丹阳城”仍指丹徒县城。“高楼”就是题目中说的“芙蓉楼”。东晋王恭做兖、青二州刺史(西晋末兖、青等地的百姓自北方迁至广陵[今扬州]、京口[今镇江]一带寄居,故又以原州名称广陵、京口),镇守京口,曾改创城西南楼为万岁楼,城西北楼为芙蓉楼,都是登临胜地。当王昌龄与辛渐到达丹徒时,天色已晚,诗人置酒为朋友饯行,酒后同登芙蓉楼。所以有此诗的后两句:“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此时不是送别朋友,处在忧愁愤懑心态下的诗人,也许就会一醉方休了。然而,现在他没有醉,我们的诗人是清醒的,他的一颗心,正像雨过天晴,透出云隙,映照在静静流淌的江水中的一轮明月,皎洁澄净。这与第一首诗的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完全一致的。

不过,在表现手法上,第二首诗却与第一首并不相同。诗人以景写情,无论是诗中所描写的想象中的茫茫东海,还是眼前的沉沉阴云、寂寂寒江,从中映现出的,都是诗人的一腔愁绪。“丹阳城东”、“丹阳城北”的重叠句式,是乐府诗创作中常见的手法。比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不避重复,读之却令人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生动的游鱼戏莲图,也表现了采莲者愉快的心情。诗人此处借用民歌的表现手法,写吴地阴云密布的景象,实则正是他自己心头愁云笼罩的形象写照,不避重复的效果,使情感表达得到了加强。

王昌龄在唐代诗名甚高。唐人(佚名)编《琉璃堂墨客图》,把他标举为“诗家天子”,说他在诗坛的地位,就像坐于正殿,接受诸侯朝拜的天子一样。有意思的是,元代西域的诗人辛文房撰《唐才子传》,则称王昌龄是“诗家夫子”。虽然这“夫子”二字可能是“天子”的讹称,但这种说法之所以为人们所接受,却有其充分的理由。因为,王昌龄曾撰写过《诗格》等讨论作诗方法的著作,启迪初学,授人以法,当然是可以称为“夫子”(此处谓老师)的了。所谓“诗家天子”,我们理解,是说王昌龄的诗歌超凡入圣,天然神妙,高不可及;所谓“诗家夫子”,则又是说他的诗歌“绪微而思清”(《旧唐书》本传),自有法则,堪为典范。二者合观,才是王昌龄诗歌的全部。

后人对王昌龄的诗尤其是七言绝句也极为推崇。南宋刘克庄称其“绝句高妙”(《后村诗话》新集卷三)。明人胡震亨将他与李白并称,说:“七言绝句,王江宁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唐音癸签》卷十)清人叶燮也说:“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李俊爽,王含蓄,两人辞、调、意俱不同,各有至处。”(《原诗》卷四)而亦有论者指出王昌龄的诗是“绪密而思清”(《新唐书》本传),常“得之锤炼”(明陆时雍《诗镜总论》)。这些评论应该说都是可取的。虽诗心巧慧,精心锻炼,而能达到浑成自然的境界,并无斧凿的痕迹。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即是如此。第一首诗以叙事为主,行色匆匆,语如贯珠,流转自然,而首两句中的“寒雨连江”、“楚山孤”,以及末两句临别时细节的描写,事中有景,景中有情,写景与叙事、抒情融合为一,即景即事,即景即情,含蓄蕴藉,从中不难见出诗人创作手法和技巧的高妙。第二首诗首两句运用乐府民歌的表现手法,写景抒情,反复渲染,引发出后两句诗人心迹的表露,同样是情景交融、浑成自然的,而末句“寂寂寒江明月心”,既是写景,与首两句相呼应,又为诗人写照,从而进一步凸显出诗人高洁孤傲、忧愁寂寞的形象。匠心所运,亦不难体会。

让我们仍以此诗结束这篇短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新书架

《苏诗补注》

本书是清初学者査慎行穷毕生精力编撰而成,编次上首开苏轼集50卷之规模,又开清人补注苏诗之先河,广征博引,注释详明,解释诗旨,考辨诗题,保存苏诗自注,功绩尤甚。在宋元以来注释苏诗的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查慎行的注释中,补录了新刻本中删削的施、顾原注,并驳正了分类注中的大量讹误,同时对史籍中有关苏轼的舛误之处,也做了驳正。同时,该书保存了大量的苏轼自注。查氏阐释诗旨,考辨诗题,注释所涉人物与地名,尤为翔实。查慎行的注释,还在系年、补遗、辨伪方面,取得了重要实绩。

本书的整理以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影印之乾隆二十六年查开香雨斋刻本《东坡先生编年诗补注》(50卷)为工作底本,同时参校他书。校订者王友胜教授,在校点、整理全书之外,还写了较大篇幅的前言,对查慎行及本书做了详细介绍,让读者对《苏诗补注》的价值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书后附有篇目笔画索引,方便读者查阅诗作。

凤凰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国际32开,全三册,定价180元。

猜你喜欢
玉壶王昌龄诗人
驰骋边疆的王昌龄
接连被贬的“九品”芝麻官
石维文
张勇
爱国情怀永流传
“诗人”老爸
愤怒
玉壶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一片冰心在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