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永顺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近年来,中职语文教育形势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入校成绩较低,文化课基础薄弱;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对文化课热情度不高,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学习兴趣,认为文化课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但从宏观角度来看,语文课是其它学科的基础,而且与普高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即将走入社会,更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水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中职语文课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职语文课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一、中职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语文基础
中职语文教学是初中后语文教学的继续,然而中职生大多语文素质较低,针对中职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控制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切忌好高鹜远。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重点进行字、词、句、文的认、释、读、写,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能力训练和提高,不能把对普通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套用为对中职生的要求。
二、中职语文教学要设定恰当的目标,引导学生体验成功
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的体验是后续学习的动力。如何帮助学生找到成功的体验呢?设置具体明确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激发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实现目标,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里品尝成功的甘甜,从而逐渐地改变对语文课的看法,以至于慢慢热爱语文,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1.目标要明确具体
目标是行为所追求的结果,没有目标的教学就像没有目的地的小舟,永远到不了港湾,明确具体的目标能让学生集中精力、克服困难、突破局限,提高学习效率并且将学习行为进行到底。
2.目标应当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
其一,目标既然是行为追求的结果,自然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通过一番努力才能实现。如果过于简单,激发不了学生挑战的欲望,积极性的调动、潜力的挖掘自然也无从谈起了。其二,要接受事实,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中职学生知识基础本来就是比较差,设定目标时应有心理准备,如果忽视实际、只凭主观臆断而盲目设定目标,自然实现不了,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3.目标应具有灵活性
教学目标是为了激励学生而制定的,可是它一经制定就定型了,而教学本身是老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互动合作过程,有很多变量是不可以事先确知的,目标自然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依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避免教条主义的错误。当然,这种调整是要有一定的原则的,不能遇难则退。否则既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也不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
三、中职语文教学要开展多样的教学方法
(1)讨论式。“讨论式”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范围十分广泛,其运用的关键在于教师事先的精心设计和课堂宽松气氛的营造,否则就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我在教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时,让学生在没读课文之前,就“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一进行充分讨论,然后进行适当地点拨,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在学生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讨论中完成了教学目标,训练了学生的口才。
(2)启发式。经常听有的语文老师说,学生“启而不发”,其实责任不在于学生,教师倒要反省自己是如何“启”的了。“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是教学的适合性、启发质疑的合理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否则“启而不发”就不足怪了。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求知欲,适宜在富有哲理的散文教学中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通过举相近的例子来启发学生,通过举一反三,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浅易。
(3)情景式。创设情景,学生参与表演,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这种方法在小说、戏剧的教学中十分有效。例如,我在教《雷雨》时,指导学生演出代替讲解,使课堂教学变严肃为游戏,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4)自主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的主导地位让位给学习的主体——学生。“自主式”教学法综合运用上述三种(或更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收集信息、发现问题等方面的兴趣、特长,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体验价值,从面达到拓展知识的目的。这种方法在课外阅读的教学上效果甚佳。例如,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中对秋景描绘的独到之处,我让学生去收集历代文人墨客描写“秋”的诗文并作对比,这一样来,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拓宽了阅读面,收到了“一石数鸟”的效果。
总之,语文教师要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学习同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从而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