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方铃++郭强
摘要:新课改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问题意识”,树立其质疑、批判、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并付诸实践时,要留有余地,为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建构留条缝,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化学课堂的魅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留缝;教师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8-0087-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8.03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但有些教师过于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特别是公开课、示范课,教学环节更是一个也不能少,整个教学过程可以用紧锣密鼓、密不透风来形容。笔者不禁要问:学生什么时候思考,什么时候体悟呢?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动的教学过程实际效果又如何呢?这也让许多教师反而感到化学课越来越难上,课堂教学中往往顾此失彼,力不从心。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火车在启动时不是向前开,而是先倒车,使车头与车厢、车厢与车厢之间的挂钩留出空隙,然后车头才加速向前,这样火车就很轻松的飞驰起来。可见,火车司机深谙“留缝”之道,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个性、才华和智慧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精心策划、巧妙设计,在课堂上要敢于、善于、乐于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独立思考与体验的机会。
一、笔下留有余地步;胸中养无限天机——设计留缝
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家威廉多尔认为,课程的展开过程需要“适量”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无效性”、“反常性”、“失平衡性”等生成因素。课堂教学是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非预设性,教师进行教学时,不妨粗犷疏略些,教学预设要有一定的弹性区间,不必过于机械的“入格”;对于问题的讨论,允许“针锋相对”,鼓励“百家争鸣”,保护“桀骜不驯”,善待“天马行空”。给课堂教学留一条缝隙,使其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后完善。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给课堂教学“留缝”,有利于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中非预设性生成因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自主创造性学习,达到“数点小花傲枝头”的境界。
二、几枝疏影千秋色;一缕东风万户春——授课留缝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一般不宜直接讲授,可以故意把某些知识留下不讲,给学生造成暂时性的知识缝隙。当学生发现从教师这儿得不到现成的答案时,就会刺激他们迫不及待地到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觅。此时,这条知识缝隙就好比是一条导火索,引爆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而这更是弥足珍贵。
思维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表象的感知进入实质的体验过程,需要静思默想。如果此时教师喋喋不休,反而会打断学生的思维,适得其反。因此,在解决疑难问题时,教师应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以适应其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使其在静思中理清思路,从而达到“于无声处听风雷”的教学效果。
四、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情感留缝
瑞士的艾米尔认为:“教授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联想什么以及表达什么,关键在于教师怎样进行引导。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运用睿智的语言、精当的设问、精彩的机智唤起学生的情感,增强情感的厚度和震撼力,让学生在无限的回味和思索中体味化学的深邃和价值。
例如:在“关于CO2的用途”教学时,笔者让学生依据课前在图书馆或网上查阅的资料,结合自己对“低碳生活”的理解以及CO2的性质评析CO2的功与过。在课堂上,笔者并没有过多的评价CO2的功与过,而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辩论,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CO2,自己评析CO2的功与过。
在课堂教学中的感情留缝,教师为学生搭建了民主、宽松、和谐、愉悦、自由、共振的平台,让学生敢表达、会表达;给学生自主、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敢张扬、能张扬。学生思考、辩论中,释放情感,体会化学的学科价值,达到“有限中求无限”的教学效果。
五、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作业留缝
在断臂的维纳斯雕塑面前,人们总喜欢驻足欣赏,目光长时间地停留在那双断臂上,因为它引起了欣赏者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强烈的好奇心,放飞了想象的翅膀,甚至产生了修复、重塑的冲动。正是这种言已尽意未止,给欣赏者无限想象的空间、深沉思考的余地。教师布置作业时,设置与学生知识、经验背景相符的、感兴趣的作业内容,让学生在思考中、探索中获取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例如:笔者在执教“CO2的性质”教学后,在学生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本着作业设置应紧密联系生产、生活的原则。布置了如下作业:用石灰浆抹的墙壁,为了加速其硬化,常常在室内生一盆炭火,这是为什么呢?二氧化碳能用于灭火利用了它的哪些性质?探险家在进行溶洞探险时,除了携带手电等照明工具以外,还要点一根火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探险家深入洞中,听到了清脆悦耳流水声,看到精妙绝伦的、形态各异的钟乳石,你知道这些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吗?等等,这样的习题让学生将抽象化的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用所得的结论去解释新的现象,是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完善,也有助于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增强了用所得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考虑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留缝艺术是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少则明,多则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大胆的取舍,留有余地,起到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淡化教育的痕迹,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无形教育,体会到思维劳动这种“智慧体操”的乐趣。给学生留条缝,才会使课堂充满魅力,形成学生向往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在“诗意”的化学课堂中自由地“徜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4
[2] 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122-131endprint
摘要:新课改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问题意识”,树立其质疑、批判、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并付诸实践时,要留有余地,为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建构留条缝,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化学课堂的魅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留缝;教师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8-0087-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8.03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但有些教师过于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特别是公开课、示范课,教学环节更是一个也不能少,整个教学过程可以用紧锣密鼓、密不透风来形容。笔者不禁要问:学生什么时候思考,什么时候体悟呢?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动的教学过程实际效果又如何呢?这也让许多教师反而感到化学课越来越难上,课堂教学中往往顾此失彼,力不从心。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火车在启动时不是向前开,而是先倒车,使车头与车厢、车厢与车厢之间的挂钩留出空隙,然后车头才加速向前,这样火车就很轻松的飞驰起来。可见,火车司机深谙“留缝”之道,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个性、才华和智慧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精心策划、巧妙设计,在课堂上要敢于、善于、乐于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独立思考与体验的机会。
一、笔下留有余地步;胸中养无限天机——设计留缝
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家威廉多尔认为,课程的展开过程需要“适量”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无效性”、“反常性”、“失平衡性”等生成因素。课堂教学是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非预设性,教师进行教学时,不妨粗犷疏略些,教学预设要有一定的弹性区间,不必过于机械的“入格”;对于问题的讨论,允许“针锋相对”,鼓励“百家争鸣”,保护“桀骜不驯”,善待“天马行空”。给课堂教学留一条缝隙,使其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后完善。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给课堂教学“留缝”,有利于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中非预设性生成因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自主创造性学习,达到“数点小花傲枝头”的境界。
二、几枝疏影千秋色;一缕东风万户春——授课留缝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一般不宜直接讲授,可以故意把某些知识留下不讲,给学生造成暂时性的知识缝隙。当学生发现从教师这儿得不到现成的答案时,就会刺激他们迫不及待地到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觅。此时,这条知识缝隙就好比是一条导火索,引爆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而这更是弥足珍贵。
思维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表象的感知进入实质的体验过程,需要静思默想。如果此时教师喋喋不休,反而会打断学生的思维,适得其反。因此,在解决疑难问题时,教师应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以适应其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使其在静思中理清思路,从而达到“于无声处听风雷”的教学效果。
四、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情感留缝
瑞士的艾米尔认为:“教授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联想什么以及表达什么,关键在于教师怎样进行引导。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运用睿智的语言、精当的设问、精彩的机智唤起学生的情感,增强情感的厚度和震撼力,让学生在无限的回味和思索中体味化学的深邃和价值。
例如:在“关于CO2的用途”教学时,笔者让学生依据课前在图书馆或网上查阅的资料,结合自己对“低碳生活”的理解以及CO2的性质评析CO2的功与过。在课堂上,笔者并没有过多的评价CO2的功与过,而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辩论,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CO2,自己评析CO2的功与过。
在课堂教学中的感情留缝,教师为学生搭建了民主、宽松、和谐、愉悦、自由、共振的平台,让学生敢表达、会表达;给学生自主、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敢张扬、能张扬。学生思考、辩论中,释放情感,体会化学的学科价值,达到“有限中求无限”的教学效果。
五、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作业留缝
在断臂的维纳斯雕塑面前,人们总喜欢驻足欣赏,目光长时间地停留在那双断臂上,因为它引起了欣赏者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强烈的好奇心,放飞了想象的翅膀,甚至产生了修复、重塑的冲动。正是这种言已尽意未止,给欣赏者无限想象的空间、深沉思考的余地。教师布置作业时,设置与学生知识、经验背景相符的、感兴趣的作业内容,让学生在思考中、探索中获取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例如:笔者在执教“CO2的性质”教学后,在学生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本着作业设置应紧密联系生产、生活的原则。布置了如下作业:用石灰浆抹的墙壁,为了加速其硬化,常常在室内生一盆炭火,这是为什么呢?二氧化碳能用于灭火利用了它的哪些性质?探险家在进行溶洞探险时,除了携带手电等照明工具以外,还要点一根火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探险家深入洞中,听到了清脆悦耳流水声,看到精妙绝伦的、形态各异的钟乳石,你知道这些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吗?等等,这样的习题让学生将抽象化的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用所得的结论去解释新的现象,是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完善,也有助于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增强了用所得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考虑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留缝艺术是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少则明,多则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大胆的取舍,留有余地,起到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淡化教育的痕迹,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无形教育,体会到思维劳动这种“智慧体操”的乐趣。给学生留条缝,才会使课堂充满魅力,形成学生向往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在“诗意”的化学课堂中自由地“徜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4
[2] 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122-131endprint
摘要:新课改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问题意识”,树立其质疑、批判、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并付诸实践时,要留有余地,为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建构留条缝,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化学课堂的魅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留缝;教师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8-0087-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8.03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但有些教师过于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特别是公开课、示范课,教学环节更是一个也不能少,整个教学过程可以用紧锣密鼓、密不透风来形容。笔者不禁要问:学生什么时候思考,什么时候体悟呢?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动的教学过程实际效果又如何呢?这也让许多教师反而感到化学课越来越难上,课堂教学中往往顾此失彼,力不从心。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火车在启动时不是向前开,而是先倒车,使车头与车厢、车厢与车厢之间的挂钩留出空隙,然后车头才加速向前,这样火车就很轻松的飞驰起来。可见,火车司机深谙“留缝”之道,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个性、才华和智慧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精心策划、巧妙设计,在课堂上要敢于、善于、乐于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独立思考与体验的机会。
一、笔下留有余地步;胸中养无限天机——设计留缝
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家威廉多尔认为,课程的展开过程需要“适量”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无效性”、“反常性”、“失平衡性”等生成因素。课堂教学是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非预设性,教师进行教学时,不妨粗犷疏略些,教学预设要有一定的弹性区间,不必过于机械的“入格”;对于问题的讨论,允许“针锋相对”,鼓励“百家争鸣”,保护“桀骜不驯”,善待“天马行空”。给课堂教学留一条缝隙,使其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后完善。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给课堂教学“留缝”,有利于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中非预设性生成因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自主创造性学习,达到“数点小花傲枝头”的境界。
二、几枝疏影千秋色;一缕东风万户春——授课留缝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一般不宜直接讲授,可以故意把某些知识留下不讲,给学生造成暂时性的知识缝隙。当学生发现从教师这儿得不到现成的答案时,就会刺激他们迫不及待地到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觅。此时,这条知识缝隙就好比是一条导火索,引爆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而这更是弥足珍贵。
思维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表象的感知进入实质的体验过程,需要静思默想。如果此时教师喋喋不休,反而会打断学生的思维,适得其反。因此,在解决疑难问题时,教师应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以适应其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使其在静思中理清思路,从而达到“于无声处听风雷”的教学效果。
四、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情感留缝
瑞士的艾米尔认为:“教授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联想什么以及表达什么,关键在于教师怎样进行引导。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运用睿智的语言、精当的设问、精彩的机智唤起学生的情感,增强情感的厚度和震撼力,让学生在无限的回味和思索中体味化学的深邃和价值。
例如:在“关于CO2的用途”教学时,笔者让学生依据课前在图书馆或网上查阅的资料,结合自己对“低碳生活”的理解以及CO2的性质评析CO2的功与过。在课堂上,笔者并没有过多的评价CO2的功与过,而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辩论,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CO2,自己评析CO2的功与过。
在课堂教学中的感情留缝,教师为学生搭建了民主、宽松、和谐、愉悦、自由、共振的平台,让学生敢表达、会表达;给学生自主、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敢张扬、能张扬。学生思考、辩论中,释放情感,体会化学的学科价值,达到“有限中求无限”的教学效果。
五、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作业留缝
在断臂的维纳斯雕塑面前,人们总喜欢驻足欣赏,目光长时间地停留在那双断臂上,因为它引起了欣赏者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强烈的好奇心,放飞了想象的翅膀,甚至产生了修复、重塑的冲动。正是这种言已尽意未止,给欣赏者无限想象的空间、深沉思考的余地。教师布置作业时,设置与学生知识、经验背景相符的、感兴趣的作业内容,让学生在思考中、探索中获取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例如:笔者在执教“CO2的性质”教学后,在学生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本着作业设置应紧密联系生产、生活的原则。布置了如下作业:用石灰浆抹的墙壁,为了加速其硬化,常常在室内生一盆炭火,这是为什么呢?二氧化碳能用于灭火利用了它的哪些性质?探险家在进行溶洞探险时,除了携带手电等照明工具以外,还要点一根火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探险家深入洞中,听到了清脆悦耳流水声,看到精妙绝伦的、形态各异的钟乳石,你知道这些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吗?等等,这样的习题让学生将抽象化的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用所得的结论去解释新的现象,是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完善,也有助于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增强了用所得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考虑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留缝艺术是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少则明,多则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大胆的取舍,留有余地,起到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淡化教育的痕迹,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无形教育,体会到思维劳动这种“智慧体操”的乐趣。给学生留条缝,才会使课堂充满魅力,形成学生向往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在“诗意”的化学课堂中自由地“徜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4
[2] 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122-1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