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城市入学后心理问题及应对办法

2014-09-26 16:30常田子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5期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入学

常田子

摘 要: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生存和发展,在此过程中,儿童留守农村,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越来越多的儿童选择在城市入学,在这样一个转移过程中,农民工子女容易在入学时期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封闭、无归属感等。对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的应对办法。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入学;心理问题;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047-02

引言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谋取生存和发展,据统计,目前中国城市农民工数量超过1.2亿,随父母在流入地居住、进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农民工子女占整个流动人口的25%,也就是说全国有2 000多万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政府当前的注意力在于如何保证农民工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心理变化容易遭到忽视。这些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子女正处于学知识、长身体、增智力的关键时期,稳定的环境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但是他们却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面临城市全新的生活方式,使得这些子女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农民工子女优良率和城市学生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城市学生优良率20.6%高出农民工子女近10个百分点。所以,掌握和了解这些心理问题和其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就成为学校和老师成功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一、农民工子女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一)自卑感

自卑就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这是一种心理和性格缺陷,表现为对自己能力、品质评价过低。根据蒋玉芝等人的发现,弱势群体子女的抑郁成分比正常人群高,从而导致自轻自贱等心理疾病。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更容易出现出自卑现象,表现为做事不用心,情绪低落,不愿意与人交往等。产生自卑现象的原因:一是来经济层面,进城务工人员往往家庭没有稳定工作,收入不高,给予子女的经济资源无法达到城市子女的平均水平,表现为缺少零花钱、着装陈旧、学习、娱乐用具不齐全等。二是生活方式层面,农民工子女来自于农村,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落后,表现为没有城市卫生习惯、饮食品种单一等,有可能被同学冠以“乡巴佬”“土老帽”等称号。三是来自于思想层面,因为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的思想追求会表现出差异性,农民工子女以满足初始生活、学习需求为基础,城市子女以追求潮流为主,容易造成自卑现象,此外,性别不同的农民工子女也会表现出差异性,男孩子容易忽视这些差距和不同,而女孩子却比较敏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无归属感与自我封闭

归属感是指个人自觉被别人或者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心理上具有安全感和落实感。也就是自认为自己属于某一个团体或者组织。缺乏归属感往往对工作或学习缺乏激情,社交圈子狭窄。进城的农民工子女特别是初中及其以上的农民工子女相对容易产生自我封闭倾向。当长期差异难以克服,学生会在班级或学校寻找与自己类似的人,他们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背景,通常以其他农民工子女或者城市下岗工人为对象,如果一段时期内没有遇到这样的对象或者经受了同学嘲讽,就会表现出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

与缺乏归属感相伴的心理问题是自我封闭,当找不到适合的群体对象并遭受到同学们的嘲讽时候,就容易产生自我封闭。自我封闭是一种环境不适应的病态心理现象,通常自我封闭是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者根本没有社交活动,不与他人来往。自我封闭和自卑心理有一定关系,当农民工子女产生自卑心理又无法很快改变这种差异,就容易产生自我封闭现象。这些差异中有些属于短期差异,比较短时间内可以进行改变,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语言差异等,有些属于长期差异,一个特定时间内难以有较大改变,以经济差异为主。当以经济差异为主的长期差异一直在表现在外,就可能对农民工子女特别是其中的女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三)情感失落

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初次进入城市,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新鲜感、好奇感。对待每一件事情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他们希望融入这个新的环境,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和关注。可是慢慢地他们发现现实与其渴望大相径庭,自己父母在社会中的地位并不高,他们不但没有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和关注,反而受到了歧视和不公平对待,父母的无精力关心,缺少家庭关爱,产生消极的心理,导致情感失落。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和对生活的热情。

(四)敌视心理

敌视心理是对某一同学或者群体产生仇恨心理。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因一般是家庭或者自身受到了人身攻击或者耻笑,比如父母受到城里人耻笑,自己受到身边同学耻笑产生了羞辱感,从而对某个同学或者某个群体产生仇视心理。对单个人的仇视表现为不与之接触并可能伺机报复。对群体的仇视心理表现为保持与该群体的封闭。仇视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会影响到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严重的会造成犯罪,是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一种,老师的及时排解显得十分重要。

二、如何破解心理问题

农民工子女入学后容易产生上述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对于孩子的学习和人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如果老师不加以关注甚至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对于这些学生心理问题的破解,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社会方面 :高度关注,实现社会融入

现在社会许多人对农民工存在歧视和偏见,认为农民工低人一等,对农民工子女印象同样不佳,城市居民不愿意让孩子和农民工子女做朋友,也不愿意邀请他们到自己家做客,认为农民工子女素质低,生活习惯差,生怕孩子沾染不良习惯,导致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同辈将往变少,直接影响其融入社会。农民工子女的交际圈缩小,使得农民工子女孤独,所以要加强农民工子女与其他社会群体的社会交往,增进其城市社会认同和城市社会适应。

(二)学校方面:优化学校教育质量,引导学生确立平等意识endprint

学校在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通常起到推动、主导、监督作用。在学校层面必须首先认识并重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办法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针对其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其可采取的方法有如下几种:针对学生的经济差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学校可号召大家穿校服,不允许携带高档物品进入学校;开展多种课外活动,促进各班级之间的交往,使学生找到与自己性格相仿的同伴,避免自我封闭现象产生;创造关注农民工子女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要求班主任和老师多关心新入校的农民工子女,班主任还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了解,进城农民工一般工作时间长,难以关注到孩子心理成长,班主任要和家长沟通,提醒家长与孩子多交流,关注心理变化;清理学校周边环境,使学生免受不良环境影响;开展青春期教育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走入歧途。

(三)家庭方面:增强家庭关爱,配合学校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是否健康成长,家庭教育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却是农民工群体的薄弱环节,农民工家长没有过多精力和能力进行家庭教育,甚至家庭教育意识本身就很淡薄。农民工工作较繁重,家庭经济情况一般不好,平时除去繁重的工作后并没有过多时间或精力去关心子女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变化,农民工群体普遍较低的文化水平导致了他们对于教育子女力不从心,认为教育工作应该由学校、老师进行,这种心理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家庭层面首先家长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想法,重视家庭教育,不能以一种放任的心态对待子女。还要拿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关心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其次农民工家长要与学校沟通,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互动活动,尽快地发现女子存在的一些问题,加强家庭教育。最后是农民工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和一些小型的、非正式的教育咨询、讲座,阅读一些家教方面的报刊、书籍,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才能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会力不从心,以提高农民工的教育水平。

总结

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会有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这些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心理问题将会逐渐显露出来。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地方,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老师和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了解这些孩子的心理问题,问题原因,并针对愿意你采取方法化解这些心理问题,使这些农民工子女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在学校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陈怀川.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不良适应性的社会学分析[J].兰州学刊,2006,(5):152-153.

[2] 李兰兰,王云.上海市农民工子女在三类不同学校中学习适应性问题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8,(8):17-19.

[3] 蒋玉芝,吴携春.试论弱势群体子女心理特点与教育政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72-75.

[4] 周海霞.进城农民工子女班级环境与学习适应性发展的关系研究[J].科技信息,2010,(10):15-15.

[5] 甘柏花.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心理问题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06,(3):35-37.

[6] 黄小萍,龙军,刘敏岚.民工子女心理发展现状反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6,(10):42-43.

[7] 袁巧玲.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66-70.

[责任编辑 吴高君]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入学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入学面试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警惕农民工随迁子女遭遇教育“隐性不公”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入学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