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宁
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wn828@126.com
当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据统计,世界上每天都有几百个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新名词、新概念诞生。试想,如果每个新概念一出现,我们就赋予它一个新的名称,我们的科学术语系统岂不要变得庞大无比?同时,我们自己也恐怕早就记不住这么多新名词、新概念了。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并未发生,即使新的概念层出不穷,我们也从未感觉到难以理解和记忆。这就不得不提到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概念命名的一种特殊手法——隐喻。
隐喻本是一种修辞手法,就是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你若是细心,就会发现,大量的信息技术术语都是生活用语的隐喻。譬如电脑、鼠标、视窗、桌面、菜单、计算机病毒、数据库、电子邮件、互联网、宽带、信息高速公路、防火墙、机器人、云计算、物联网……当然,还有些术语的隐喻对象并非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而是来自文学、艺术、历史典故。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给学生讲解一番,让学生刮目相看之余,对概念的理解也会有事半功倍之效。比如“木马”,这个词汇的来源就是著名的古希腊传说——特洛伊木马。再有,像“超空间”、“静态空间”、“堆栈空间”这样一类词汇则是上世纪80年代科幻小说中的典型描述。
其实,隐喻的作用远不止针对概念的命名,它更大的作用在于行为方式的隐喻。也就是把人们生活中熟悉的行为方式映射到计算机操作上面,这样的好处是让人们一下子就能进入自己比较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操作,减少了理解的障碍和犯错的概率。比如,菜单系统中的选择、点击、等待、执行等操作就是生活中餐馆操作的隐喻,文件系统中的建立、保存、移动、复制、删除、打印等操作则是生活中办公室操作的隐喻。教师如果了解隐喻的规则,就能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快速学习计算机环境中的操作。
当然,隐喻带来的并不都是好处,有时候也会给学习带来一些困扰。譬如,隐喻对象之间的细微差别有可能让学生在学习时出现错误,这一点是教师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拿初学键盘打字为例,我们经常把计算机键盘隐喻成打字机。但二者有一个细微差别,就是空格键。打字机的空格键除了用于移动打字位置,不产生其他后果;而计算机键盘上的空格键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字符,在字处理软件里要插入到文本中。再有像计算机中的回收站,这本是生活中垃圾桶的隐喻,但生活中,什么东西都可以往垃圾桶里扔,计算机里的“回收站”可不一样。初学的学生就经常犯把驱动器盘符直接扔到回收站的错误,这就是没能仔细区分隐喻对象之间的细微差别。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之处就是隐喻背后的文化差异,因为计算机以及大量的信息技术工具都是西方国家最先发明的,因此留下了浓重的英美文化烙印。比如苹果电脑,在输入指令后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快速旋转的白色的球,告诉你操作等待中,这个白色的球就是在美国非常流行的beachball——沙滩球,不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的学生就不大容易理解了。
隐喻——作为计算机、信息技术里一种概念命名、操作方式映射的特殊手段,它本身就是双刃的。但毫无疑问,用好隐喻,能给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里的隐喻,你注意到了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