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与现阶段公务员制度之比较

2014-09-26 13:17赵九州
党政干部学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科举制

赵九州

[摘 要]科举制始于中国隋朝,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下选拔官僚的重要人事制度。公务员制度是现代社会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选拔人才的重要人事制度。虽然公务员制度源于西方的文官制度,但是,中国当下的公务员制度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关的渊源,有人认为,当下的中国公务员制度就是现代社会的“科举制”。因此,本文通过对古代科举制与现代公务员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综合分析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过往制度的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代的公务员制度提供更好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科举制;公务员制度;选拔机制

[中图分类号]K24;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9-0077-04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达138.3万,招聘岗位人数约两万,最热门职位报名与录取比例达9000:1,与历史资料记载的广大学子进京赶考的盛大场面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为此,本文通过二者之间的比较,归纳出二者之间的异同,并为当下的制度完善提供历史的借鉴。

一、中国古代科举制发展的历史考察

科举制即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选拔人才充实其官僚系统,以实现王朝统治的稳定为目的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始于隋代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至清代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止。共经历1300余年,是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人事选拔制度。

(一)科举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历程

在隋朝建立之前,中国古代封建官僚选拔制度变迁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秦代之前以西周的分封制为主要代表,宗法制和血缘关系成为官僚选拔的重要手段。秦代伊始,军功制成为官僚任用的重要考量手段。秦实现国家统一后,战争的机会相对较少,军功制的选拔机制逐渐让位于贵族制。汉代,实行举孝廉,由此举荐制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道德修养成为重要的考量标准。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官员选拔的重要尺度,造成了政治资源由贵族阶层长期垄断的局面,对国家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隋朝建立后,实行人事改革势在必行,因此,科举制应运而生,即通过考试,层层选拔淘汰,筛选出最为优秀的人才进入国家的官僚阶层当中。但是,因隋朝统治时间较为短暂,科举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在唐宋时期,科举制经过了长时间的探索,不断改革发展,初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较为完善的科举制度。元代虽然实行科举制,但是由于民族歧视政策的贯彻,科举制不再成为元代的人才选拔的主要制度。明清时期,科举制不断完善,达到了历史上最为完善鼎盛的时期。虽然清朝的皇帝是满族人,在人事任用方面有倾向于满族贵族和八旗子弟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清朝皇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倡导满汉一家,清代的科举制在明代科举制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尽管如此,作为封建制度下的人事选拔制度,在1840年西方列强入侵后,面临着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新制度的强劲冲击,科举制的弊端逐步显露,加之科举制在晚清时期日益呈现出诸多弊端,最终在1905年被废止,结束其历史使命。

(二)科举制的主要流程

自隋唐伊始,科举制走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形式,由于最高统治者的用人政策的不同和当时的历史环境的差异而略显不同,但纵观中国历史,科举制的形式总体上近似,本文主要以清代的科举制为代表作为引证。

1.科举制的主要流程。经过历史的发展与演变,清代的科举制达到了相对完善和鼎盛的时期。清代科举制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阶段,层层筛选,不断淘汰,直至筛选出符合统治要求的精英。清代沿袭明制,实行科举与学校挂钩的制度,在参加乡试之前,要取得考试资格,必须要获得“生员”的身份,生员身份来自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由县、府、院三级组织的童试,获得“童生”的身份,另一种是进入国子监获得“监生”的身份。童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县试每年二月举行,在各县由知县组织,通过后参加四月由府官员组织的府试,通过后获得“童生”的身份以及参加院试的资格。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指派的学政官员到各地组织,通过院试的人员,获得生员(即“秀才”)的身份,自此方获得功名,可进入国子监及贡院读书,成为“贡生”身份,地位高于其他监生。获得秀才功名的人,才具有资格参加真正的科举考试。乡试作为科举考试的第一关,每三年一次。乡试在各省省会及两京地区的贡院举行,由翰林院学士和皇帝批准的学政官员主持,通过乡试可获得“举人”的身份,从此便有了做官的资格。会试在次年二月举办,又称“春闱”(乡试称“秋闱”),在京城的贡院举行,由礼部主持,通过者可获得“贡士”的身份,参加四月的殿试,其中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参加殿试的人员均可获得“进士”身份,殿试只是排出名次,由皇帝钦点前十名,头榜进士即“三甲”,次进士及第,其次为“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获进士身份后,进入翰林院任职,一定时期后派往地方出任知县,自此开始个人的仕途。

2.科举制主要考试内容。唐宋时期科举内容相对庞杂,包括文法、诗词、政策、算法,等等。至清代,科举制度相对完善后,考试内容有了明确的限定。乡试和会试以四书五经为主要的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标准形式,侧重对经典的背诵和掌握,对文法句式要求格外严格,讲求辞藻华丽。殿试则主要考察对策,即对国家治理和国策的看法与讨论,同时,注重个人的书法修为。

(三)对科举制的评价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通过考试获得做官从政的平台,为广大的平民阶层获得政治地位,改善其身份提供了机会,读书做官由此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主流,“学而优则仕”贯穿于现今社会,现阶段的公务员热,在一定程度上与之相关。通过考试和严格的筛选淘汰,一定程度上,为国家选拔出特定的政治人才,保障了中国古代官僚阶层的精英化。但是,科举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封建制度的不完善,在监督方面略有欠缺,尽管历代皇帝严把科举考试关,但是科举考试中作弊、贿赂、泄题的现象频频出现。同时,特权存在,大批贵族和官僚子弟通过非正常途径进入官僚层与科举制。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八股取士成为科举制的主流,对于人思想的束缚极其严重,科举考试流于形式,死板无活力的考试方式已不能为国家选拔真正的人才。endprint

二、现阶段中国公务员制度简介

(一)中国公务员制度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干部任命制度和领导干部终身制,计划经济指导下的人事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日益僵化的特点,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在1988年3月,中央决定成立国家人事部,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开始向实施阶段过渡。1993年8月14日,国家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006年1月1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自此,国家公务员制度走上正轨。其中,国家公务员制度包括职位分类制度、录用制度、考核制度、任免制度、职务升降制度、奖惩制度、培训制度、交流制度、回避制度、申述控告制度。我国公务员制度具有不搞“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个特点。其中,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基本内容。

(二)中国公务员考试制度基本形式及过程

1.公务员考试主要类型。公务员考试制度是我国的公务员考试选聘制度(招录制度)的简称。是选拔国家公务人员的主要形式。通过选拔的人员,将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责工资福利。现阶段,我国公务员考试主要分为三类,即国家公务员考试、地方公务员考试、单独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每年11月中下旬举办,考场设置在各省省会城市和较大城市。国家公务员考试主要招募中央党群机关、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及部分中央垂直管理机构中的省级机关和直属机构,部分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为第一类。以中央垂直管理机构地?穴市?雪级以下所有机关及部分中央垂直管理机构中的省级机关和直属机构,部分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为第二类。地方公务员考试主要省级机关的人事部门主管,主要招募省直属机关工作人员和下属各地方基层单位工作人员。单独考试指特殊部门,根据本部门实际需求,招募特殊专业人才而设置的选拔考试。

2.公务员考试主要流程。公务员考试主要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报名阶段、笔试阶段、面试阶段,其中,报名阶段,各单位根据《国家公务员法》颁布公告,标明本次考试招考职位、资格限定、主要流程,报名人员根据相应的指导进行网上报名,报名后进行资格审查,通过后方可缴费参加笔试。笔试根据相关规定的时间进行,主要考试内容为《行政能力测验》和《申论》,特殊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加试。笔试通过后,按照规定比例,和分数排名,确定参加面试人选,在规定时间和地点进行面试,面试过后,根据总成绩高低决定录用人员,在体检和培训以及试用期考核过后,达到标准方可成为正式国家公务人员。

(三)对中国公务员制度评价

相比较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人事任用制度,公务员制度更加合理、科学,通过考试选拔、择优录取,使公务员整体人员素质有了较高的提升,对国家政治体制的完善具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公务员制度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问题和弊端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当前,我国公务员制度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公务员薪酬制度不够完善,现阶段公务员薪酬制度仍旧受计划经济影响,部分部门的公务员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但是隐形的福利相对较高,部门性质不同,福利存在较为悬殊的差距,因而,造成了体制内收入悬殊的问题存在,易滋生腐败。第二,基层公务员制度任用仍旧存在弊病。虽然,国家公务员考试逐步呈现透明化,公开化的趋势,但是,一些地方仍旧存在信息不透明不公开的现象,人事任用实施暗箱操作,成为人事腐败的主要形式。第三,公务员监督机制尚需完善。在反腐败的工作中,对官员的监督是愈发的严厉,但是普通公务员往往成为被忽略的对象,公务员工作中浪费、寻租搭便车,工作低效率高成本……造成了监督漏洞。

三、科举制与公务员制度的异同点

(一)科举制与公务员制度的相同点

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人事选拔制度,与公务员制度有着某些关联,比较过后,认为二者存在三个方面的相同点。

1.目的相同。科举制是封建王朝为吸收国内优秀的人才进入国家官僚体系,成为国家官僚,实现更好的治理。国家公务员考试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国家公职机关,更好的实现党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二者在目的上有着近乎相同的特点。

2.选拔原则相同。科举制选拔官员的主要原则是,吸纳优秀的知识分子,广大读书人进入官僚阶层。主要选拔途径是考试,通过层层考试,逐级筛选,优胜劣汰,选拔出最为优秀的人才进入国家官僚体系,同时,对于人员的道德品质和身体相貌形态也纳入考察范围当中。相比较,现阶段的公务员考试,通过考试排名选拔优秀人才,体检和政审以及资格审查被纳入考察范围。很大程度上与科举制有着很深的渊源。

(二)科举制与公务员制度的不同点

1.选拔人员的任用不同。古代科举制通过殿试获得进士身份的人员即可获得官位,一般情况下被纳入翰林院任职或者下放到地方任知县。而国家公务员考试,选拔的是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并非掌握权力的官员。公务员制度,全部由公务员考试选拔而来,人员数量和工资收入水平均按国家有关政策确定,编制固定,人员选拔和任免升迁法制化,工资收入由国家财政负担。

2.考试内容及侧重不同。中国古代科举制自唐代开始,主要以诗词和经义为主要考试内容,至宋代以后,四书五经的内容渐渐占据科举考试的主导内容,明清时期更是以四书五经为内容核心,八股文为主要形式进行考试,同时,兼以对时事政策看法与辨析,另外,个人的书法修为也是在考察范围之内。综上所述,科举制考试的主要内容在于对四书五经的理解和掌握,以圣人的思想内容为标准,侧重于背诵和华丽的辞藻,轻逻辑。相比较而言,公务员考试中的《行政能力测验》侧重于个人综合能力的考察,包括逻辑、语言、百科知识、计算、统计……《申论》则侧重于个人的写作能力,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公务员考试更能考察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3.制度化与政策化的不同。国家公务员考试是根据《公务员法》所规定的的内容,严格执行,命题、公示、考试、淘汰、录用、监督每个环节都是按照制度规定和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具有科学性和稳定性,能够保证公平公正,平等公开。相比较公务员制度,科举制具有某种程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恩科开设的随机性,完全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志。此外,皇权统治下,某些特权阶层可凭借皇帝的恩赐和身份的特殊性,跳过科举制的严格选拔,进入到官僚阶层。endprint

四、科举制可作为公务员制度的借鉴

中国公务员制度是借鉴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和西方文官制度,结合自身国情,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事选拔制度。然而,由于中国公务员制度发展时间短暂,在某些程度上存在着不完善,通过比较我国封建科举制,我们可以从科举制的兴衰成败得出几点经验借鉴,以完善我们的公务员制度。

1.公务考试内容应与时俱进。科举制最终走向衰败的原因是因为其僵化死板的考试模式,单一的考核内容,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无法选拔出顺应时代潮流的人才。因而,我们公务员制度实行过程中,考试内容不应单一死板,模式僵化,重复科举制的悲哀。然而,现阶段我们公务员考试笔试制度存在“千人一卷”的问题,人才能力测评技术和手段还不够科学,通过纸张测试对人才的能力进行评估仍有一定难度。对于那些勤奋的学生来说,他们只要通过反复练习,就很容易被选上。这样选出来的人,我们只能说他会读书,而不能肯定地认为他们就是有能力。我国应该引进西方先进的人力资源能力测评技术,更为综合全面的考核个人的综合素质。

2.资格审查制度改革。公务员考试当中有资格审查一项,包括个人专业、政治面貌、学历、工作经验……诸多条件限制,导致了公务员考试报考分布不均的现象,因为资格限制,某些职位报考人数较少,竞争压力相对小,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投机性。因而,资格审查应该放宽条件,年满十八周岁、受过高等教育、无劣迹即可,至于某些部门的专业特殊性可设定特定的专业考试,通过考试进行筛选淘汰。

3.考试层次分明,逐级淘汰。借鉴科举制较为成功经验,公务员考试应该分为资格审查考试、地方公务员资格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从下至上,逐级筛选,资格审查考试以综合能力和政治素养以及写作能力为核心内容,由县区组织,考试排名不分主次,只设分数线,可有效控制公务员考试人员数量,同时提高公务员考试人员质量,减少投机的可能性。在具备资格的前提下,参加地方公务员考试,由各省主管人事考试部门组织,考试内容分为综合卷和专业考试以及时政分析,专业考试根据学科大类分化为工科、理科、管理学、法学……通过地方公务员考试人员可获得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资格,同时,可参加省人事部门组织的面试,根据面试结果,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分析,为通过面试的人员提供选择的岗位。使得人力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国家公务员考试可同此过程,但提升难度。

4.改变基层工作经验考察制度。现在,国家公务人员需要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员进入公务员队伍,但公务员队伍中必须是最为优秀的人才方可担当,因而,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不等于能力出众。结合古代科举制外放做官的措施,可先进行公务员考试,筛选出合格的人员,派往基层工作,经过几年的工作历练之后,根据在基层的工作业绩,相应的予以晋升、提拔。

科举制实行近一千年,是中国古人选拔人才的最为成功的模式,奠定了中国传统人事选拔的基础,具有一定的成功性。现阶段,我国政治改革到了关键时期,人事改革首当其冲,借鉴古人的智慧,吸纳传统制度的精髓,可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参考,从而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

参考文献:

[1]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2]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方雷.地方政府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杨光斌,李月军.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曹沛林,陈明明,唐亚林.比较政治制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董瑞军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举制
“科举”
试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科举与书院制度
中国传统选士制度变迁
科举制度对高考制度的影响探究
晚清科举制度变革考
关注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克服思维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