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岩+王亚楠+梁佳麒
[摘 要]大约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学术界开始关注中国农民政治社会化问题,2006年前后掀起研究的热潮,并一直持续至今。就视角而言,已有的研究做到了面对现实而不忽视历史、注重一般又照顾特殊,就研究方法而言,调动了多元研究方法,实现了资料占有方面质与量的双丰收。但是,已有的研究也存在着研究对象划分不够细致、政治社会化渠道时代感不强、对政治社会化效果重视不够等问题。
[关键词]农民;农村;政治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9-0030-04
对于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农民才是国民的主体,“如果农民默许并认同现存的制度,他们就为该制度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础”[1]。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一向很大。1949年末,中国89%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乡村,此后伴随城镇建设和人口流动,农村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但直到2011年,城镇人口才以微弱优势反超农村人口。[2]因此,农民政治社会化在我国同样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民政治社会化已有理论成果的分析总结,以期为此领域的未来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启发。
一
2013年9月22日,课题组以主题中同时包含“农民”、“政治社会化”,“农村”、“政治社会化”,“乡村”、“政治社会化”为条件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库(http?押//epub.cnki.net/)进行检索,共获得108条结果。最早的一篇是《农村中小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的初步调查》,发表于1990年第1期《淮阴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最近的一篇是《提升我国少数民族农民政治认同问题初探——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三市的调查分析》,发表于2013年第7期《理论导刊》。在此之间的22年里,有14个年份出现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占年份总数的64%左右。1990年至2005年,论文数量上升趋势较为平缓,2006年之后,上升趋势转为明显。
再以篇名中同时包含“农民”、“政治社会化”,“农村”、“政治社会化”,“乡村”、“政治社会化”为条件进行检索,共获得37篇论文。37篇期刊论文中,发表时间最早的同样是《农村中小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的初步调查》,但是在这之后的14年里,有关农民政治社会化的论文数量不多,直到2005年才有显著提升,并且几乎每年都有成果出现。
37篇论文中于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有19篇,约占总数的5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发表的论文共8篇,占总数的22%。上述论文被引用次数达到59次,平均每篇1.59次。
本课题组以篇名中包含“政治社会化”为条件于中国国家图书馆(www.nlc.gov.cn/)进行检索,共获得16条结果,其中直接针对中国农民的政治社会化问题展开专门研究的共两部,分别是《从农民到公民》(匡和平,200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熊易寒,201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
从研究的切入点分析,上述成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中国农民政治社会化的历史。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农传统。一方面,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以农为本”皆为历代统治者奉作治国圭臬。四民之中,农亚于士,而优于工、商。士为政府官员的后备军或淘汰者,且数量有限,可另当别论。因此,在一般意义的“民”中,农民地位最高。为维护统治计,几乎每个王朝都会对农民政治社会化投入很大的精力。自汉至清中期,逐渐形成了“以‘儒学为内容、以‘政教合一为形式”、“以维护‘皇权合法性为目的”、“以培养‘臣民为目标”的政治社会化模式。进入近代以后,传统的政治社会化模式遭遇西方政治文明的挑战,却又没能寿终正寝,中国农民的政治人格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现状对其迫害”时“无形中塑造而成的”,显现出“间接政治社会化”的特征。[3]
为了将中华民族从封建势力和殖民势力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中国各阶层的仁人志士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逐渐认识到只有唤醒民众方可获得改造社会的力量源泉。孙中山先生在其革命生涯中便始终以“唤起民众”、“改造国民性”为己任,而且专门针对中国农民阶级的特征,提出以合乎人性和本土文化的方式引导农民,借助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的互动改造农民的政治社会化方案。[4]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对于农民政治社会化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并主动寻找自己的实践方案。这一过程中既有伟大的成绩也有沉痛的教训。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通过改变农村社会控制体系、提升农民政治地位等方式使农民的政治认同感在很短的时间内空前提高,为政权稳定、国家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但是,整个国家的城乡二元分割状态又导致农民被再度边缘化了。这一缺陷是上世纪60年代以后农民政治社会化水平发展趋缓的重要原因。[5]
2.中国农民政治社会化的现状研究。文革结束后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发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原有的政治文化、传播渠道都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生了改变。受历史传统、教育水平、文革政治风暴等因素影响,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化的总体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缺乏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政治认同感及政治参与水平不高、妇女政治参与边缘化等几个方面。这种状态显然与新的时代格格不入。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努力建构一个有机统一的农民政治社会化引导体系,更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扩展和丰富农民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改进和创新农民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加强农村基层政治组织及其组成人员队伍建设,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6]有的学者还提出,我国农民政治化水平提升缓慢,与其收入增幅趋缓挫伤政治参与积极性有很大关系。因此,增加农民收入,使其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成效,才能为农民政治社会化提供坚实的基础。[7]
3.政治社会化渠道研究。任何阶层、群体完成政治社会化都必须借助一定的信息传播渠道。改革开放以后,广播、电视等媒体大量进入农村地区,并对农民的政治生活产生影响。特别是对那些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人的作用更为突出。大众传媒在农村青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传授政治知识、政治技能,传播政治观念,辅助政治表达。当然,大众媒体的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比如对商业性信息的过度传递往往导致农村青年的道德意识扭曲、价值观念偏差,假新闻的泛滥使农村青年对媒体的信任感下降等等。有鉴于此,我国政府应当在继续贯彻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青年文化素养的同时,加强新闻媒体自身的改革。[8]
在成功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青少年均可接受完整的中小学教育。中小学自此成为农民政治社会化的常规渠道之一。有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在校生所表现出的政治社会化程度并不相同,低年级学生(8至11岁)的政治社会化水平很低,小学高年级学生(11-13岁)对政治问题缺乏兴趣与了解,尚未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态度,初中生(13-15岁)对外界施加的政治意识方面的影响容易接受和信赖,高中生(16-18岁)对政治人物能作出较深刻的评价并对现实政治问题表示自己的见解。与此同时,农村中小学在政治社会化功能履行方面存在对思想政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校园环境缺乏政治气氛、不注意开展课外教育活动等问题,这影响了其功能的充分发挥。[9]
大众媒体、学校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多停留在传递抽象观念、设置虚拟情景,在信息场的真实化、形象化、直观化方面无法与政治实践活动相媲美。对农民而言,最经常接触的政治实践便是村民自治。如果善加利用,村民自治与农民政治社会化之间可以形成良性互动,即村民自治的完善会促进农民的政治社会化,农民政治社会化的进步又将反过来推动村民自治的发展。[10]
4.特殊群体的政治社会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性增强,从而产生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群体。城乡间的频繁交替,使得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的政治社会化产生了异于传统农民的一系列特征。熊易寒先生通过研究发现,家庭、学校、国家、社会干预是农民工子女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身份生产是农民工子女政治社会化的中心,就读于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天花板效应”,农民工子弟学校盛行“反学校文化”。[11]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由于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的不同,政治环境、政治心理等均有所差别。基于这一现状,很多学者将不同民族间的政治社会化剥离开来分别讨论。比如华宇先生通过研究发现,基层党组织对农民政治社会化的完成作用巨大。但是,在贵州省某些少数民族乡村的基层党组织却存在主导政治文化功能偏弱、利益聚合功能不足、参与功能不足等严重问题,直接导致其领导农民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减弱。[12]
5.政治社会化功能与效果研究。功能是一个事物因自身的特性而具备的作用于环境及其他事物的潜质和能力。政治社会化功能是政治学的常识性问题,但具体到中国农民则需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分析。以农村社会管理为例,我国农村社会管理由“谁来管”、“管什么”、“为什么要管”和“怎样管”四要素构成,而上述要素皆需借助农民政治社会化才能实现科学的配置。[13]
为了将农民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充分激发出来,我国学术界开始关注农民政治社会化的效果问题。有学者研究后指出,公共机构的“信用缺失”、“信用滥用”等行为制约了农民政治社会化的进程,要保证农民政治社会化的效果,就必须注意“加强公共机构对农民的政治信用建设”、“全力赢得农民对公共机构的政治信任”[14]。
在方法使用上,已有的研究成果展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毛泽东与新中国农民的政治社会化》《浅析建国初期农村政治社会化》《集体化时期的农民政治社会化分析》等文章主要采用传统的文献分析法。《农村中小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的初步调查》则采用了团体抽样、问卷调查。《乡村政治文化与精英政治化、政治社会化——基于湖北省9个村的调查比较分析》所使用的材料,是作者于湖北省H市随机选取样本村,再以问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农村返乡青年政治社会化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是以万州区太安乡为个案,分析返乡青年农民政治社会化问题。《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一书综合运用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内容分析等多种方法。
三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国农民的政治社会化问题约始自上世纪90年代,进入本世纪初渐成风气,并一直作为热点问题延续至今。从发表论文的期刊层次看,已有成果具有一定的质量。在研究视角方面,学术界已经告别了单纯的宏观式粗放研究,而向着微观式、深入式的深度研究转换。就方法而言,研究者既注重使用文献分析等传统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已有资料,又注意使用调查、访问、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拓宽资料来源,提高资料的原始性、原创性。当然,目前的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有待于日后加强。
1.研究对象需进一步细分。传统社会的农民同质化严重,现代社会的农民差异性明显。从社会财富占有的角度看,出现了富裕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和贫困群体。从城乡空间距离角度看,有近郊农民和偏远地区农民。从年龄角度看,有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农民。从流动性的角度看,有留守儿童和进城农民工子女之分。从家庭完整性的角度看,有满巢家庭和空巢家庭之分。身份的多样性就意味着政治社会化的差异性,它要求研究者必须对农民进行一定的细分,然后再展开专门性的研究。
2.渠道研究要紧跟时代。随着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广大农村地区已经打破了广播、电视一统天下的局面,互联网、手机开始作为新的信息平台进入农民的生活。2010年,全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为12,629.10万户,其中农村宽带接入用户达2475.70万户,占接入总户数的19.60%,2011年全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为15000.10万户,其中农村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3308.80万户,占接入总户数的22.06%。[15]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农村网民已达1.46亿,而且其中百分之六十会使用手机上网。传播环境的变化,要求研究者扩大农民政治社会化渠道的范围,并依据形势调整自己的关注焦点。
3.加大对农民政治社会化效果的研究力度。效果是一切举措是否符合实际的检验标准。我国已有的农民政治社会化研究成果中虽然不乏效果研究,但是还多停留在思辨层面,缺乏严谨的统计和科学的实验数据作支撑,这对于问题的发现和经验的积累都是极为不利的。另外,对如何改进政治社会化效果,已有的研究多停留在准则性和方向性问题上,很少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方案、技巧,这无疑降低了理论工作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亟待改进。
参考文献:
[1][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89:267.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DB/OL].http?押//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芽m=hgnd
[3]匡和平.从农民到公民:中国农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91-157.
[4]匡和平.孙中山农民政治社会化的目标及其实现[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6).
[5]赵晓霞.毛泽东与新中国农民的政治社会化[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6).
[6]钟广宏、彭忠信.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现状及其对策[J].求索,2005,(10).
[7]沈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政治社会化问题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2,(20).
[8]唐清云、唐秀玲.大众传媒对农村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J].青年探索,2003,(4).
[9]叶泽滨、陈剑昆、冯加根.农村中小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的初步调查[J].淮阴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10]上官酒瑞.村民自治:农民与农村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实践形式[J].前进,2005,(5).
[11]熊易寒.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J].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
[12]华宇.少数民族地区:贵州少数民族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现状初探——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J].新西部(理论版),2012,(4).
[13]匡和平.基于农村社会管理的政治社会化诉求[J].长白学刊,2012,(3).
[14]匡和平.公信力:影响农民政治社会化效果的前制性因素[J].长白学刊,2010,(4).
[15]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DB/OL].http?押//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芽m=hgnd
[16]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46亿,六成以上使用手机上网[DB/OL].http?押//news.sohu.com/20120719/n348564320.shtml
责任编辑 宋桂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