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校长公信力的构建

2014-09-26 18:05张宇唐锡海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公信力校长

张宇+唐锡海

摘 要 高等职业院校校长公信力指高职院校校长在工作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资源,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社会公众的心理认同和行为支持的能力。高职校长公信力形成的实质是校长信任机制的确立,其形成过程具有非均衡性和非对称性。以此为理论基础,高职校长的角色定位和公众角色期待成为高职校长能力框架构建的重要依据,其能力框架主要包括公平正义的职业伦理、创新思维、高瞻远瞩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等。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校长;公信力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0-0030-05

一、高职校长公信力的内涵解读

(一)公信力的要素解析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公信力”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或能力”,是个体或组织社会信誉的重要体现。在学术研究中,“公信力”用以表征个人、团体或事物获得公众认同、信赖的情况,是“公共权力领域与公民社会领域中以组织形态存在的行动者(公共机构)及具有‘公共性的抽象存在物(主要包括语言、制度、权力、货币、真理等)因赢得公众的普遍信任而拥有的权威性资源”[1],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公信力的评价主体——“公”。“公”即“公众”,从公共关系学的视角解释,“公众”指“因共同的利益问题等联结起来并与特定组织发生联系或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2]。作为现代特定组织的高职院校,所涉及的“公众”主要指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政府主管部门,校企合作的相关企业及潜在的职业教育接受者等。

二是公信力的本质与核心——“信”。“信”是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范畴,也是公信力内涵分析的核心。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信”的本意是诚实不欺、不敢妄言。在现代语境中,“信”延伸为因信任而产生的认同和服从的心理感受,属于主体的一种心理认知现象,强调主体对个体或组织态度上的肯定和行为上的支持。

三是公信力的落脚点和程度指数——“力”。“力”即“力量或能力”,公信力标示个体或组织获得公众认同和支持的能力大小,“力”的衡量评判存在着程度指数。从认知心理学层面分析,公信力更加侧重事物的外在客观效果,公众认同构成了公信力形成的心理基础;从规范有效性的层面探究,公信力反映社会公众对个体或组织的主观评价、心理反映和价值判断的外在化体现,是证实其规范有效性的重要基础。

概而言之,公信力是个体或组织因赢得公众的普遍认可信任而拥有的权威性资源,是个体或组织维护权威性和信服力的重要表征,是信用和信任的有机统一。

(二)高职校长公信力的内涵解读

“公信力”作为描述性词汇,本身并无实质性意义,只有当它与所指代的对象结合使用时,才可被赋予明确的内涵。就高职校长公信力而言,其内涵应包括三方面特征:一是高职校长公信力的形成源于其自身能力和个人魅力。高职校长公信力的获得,根本在于客体或被信任对象是否有能力获得信任。这种能力可以体现在客体的成就价值等理性方面,也可以体现在个人魅力及权威等非理性方面。高职校长具备公众信任的力量或能力是其公信力形成的逻辑起点。二是高职校长公信力的评价主体是公众,包括教师、学生及员工等校内公众,也包括企业、政府主管部门、学生家长等校外公众,高职校长要赢得公众认同和信任需要妥善处理校内公众和校外公众的需求与期待,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三是高职校长公信力的形成与否取决于主体间交流互动的结果。任何信任关系的产生发展都建立在主客体互动的成效价值基础之上,其不是自在的,而是相对于其对象的关系范畴。高职校长公信力的形成变化取决于高职校长的品德、态度、行为及个人魅力等信用资源与公众期待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基于以上分析,高职校长公信力指高职校长在工作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资源,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社会公众的心理认同和行为支持的能力,代表公众对高职校长的认同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职校长在公众中的权威性、信誉度和影响力。由于公信力形成的交互性,高职校长公信力的获得,不仅要求其提高自身修养和管理能力,同时也要求其主动及时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呼声、诉求和期待,并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从而获取信用资源。

二、高职校长公信力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高职校长公信力形成的实质是校长信任机制的确立

“信任”是公信力研究的核心,高职校长公信力形成的实质是校长信任机制的构建与确立。关于“信任”的解读诠释,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和思考。《牛津英语辞典》将“信任”定义为“对某人或某物之品质或属性,或对某一陈述之真实性,持有信心或依赖的态度”。吉登斯认为,信任可被定义为:“对一个人或一个系统之可依赖性所持有的信心,在一系统给定的后果或事件中,这种信心表达了对诚实或他人的爱的信念,或者,对抽象原则(技术知识)之正确性的信念”[3]。从以上概念诠释可以明确一点,即信任涉及信赖和信心两个方面,且“信心”明显地以某种方式与“信赖”联系在一起。“信心是人们对于熟悉的东西将保持稳定所持的一种想当然的态度”[4],涉及对人的信任,信赖则包含有“诚实”(荣誉)或爱的含义[5]。从信任机制的内容分析,信心和信赖是高职校长公信力研究中两个重要的内容,“信心”表明公众以一种想当然的态度对待高职校长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是对高职校长可能领导行为的肯定性期待。信赖则展示公众认为校长的行为品质是诚实的、可信的、充满爱和正义的。从信任机制涉及的主体看,高职校长的信任机制不仅与非专业人士和专家相联系,也与那些处于抽象体系“内部”工作的人的活动相联。职业道德的准则构成了内在驾驭同事或同道间的可信任性的手段。因此,高职校长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处理好信任机制主体间的冲突和矛盾,从而持续获得信任性资源。

(二)高职校长公信力的形成具有非均衡性和非对称性

高职校长公信力的形成不仅需要校长本身拥有信用资源,更需要将此信用资源作为一种信号传递给公众,通过与公众的直接或间接互动,得到公众的肯定与支持。因此说,校长公信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高职校长本身所具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度,也取决于公众对校长信用资源的主观评价和价值判断。高职校长和公众作为影响校长公信力形成的两端,其之间的互动过程存在两个不可忽视的特征,即非均衡性和非对称性。非均衡性是指公信力形成的过程中,两个主体处于不同的位置,导致信息的不对称性。高职校长处于公信力形成的开端,而公众处于公信力形成的末端,其地位存在明显的不对等。一方面,公众不可能对校长的所有信息都了如指掌。“信任与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缺场有关”[6],所以公众对高职校长的信用资源不可能深入了解,而仅凭主观或先前经验做出不真实的判断和评价。另一方面,高职校长可能通过一些虚假信息或一些假象获得公众的认同,使得主体之间地位不对等。公信力的非对称性是指“公信力形成过程的长期性与破坏过程的短暂性之间的矛盾”[7]。高职校长公信力是公众对校长信用资源或能力的主观评价。高职校长的多种角色决定校长不可能和任何一类公众有密切交流,而“无知总是提供了怀疑(或者至少是谨慎)的基础”[8],公众自然对校长的信任有所保留,从而影响着校长公信力的建立和维持。可见,高职校长公信力建立的艰难和不易。经验表明,公众遭遇的一次不愉快体验,则可能导致公众与校长之间信任关系的断裂。如对高职校长的负面报道或传闻可能将校长建立起的公信力瞬间瓦解或摧毁。因此,校长公信力的建立要充分考虑非均衡性和非对称性因素,实现校长与公众间信任关系的持续。

三、高职校长公信力构建的依据

(一)高职校长的角色定位

高职校长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导者,肩负着引领学校改革发展、促进全校师生自我实现的责任,承载着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提升、影响力扩大及服务社会能力提高的使命。校长的多种社会角色决定其需具备多种能力,方可有效践行校长的职责。尤其是在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大众化进程日益加快,现代价值观和传统价值体系张力依旧扩大的情境下,高职校长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要在如此复杂的情形中,提升自身公信力,高职校长必然需要具备处理好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总的来讲,高职校长需处理三方面关系:一是校内和校外的关系。现代高职院校在整个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及高职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决定高职校长不仅应是教育家,懂得人才成长规律、教育发展规律及院校发展理论等,同时也应是公关能手,能够协调好高职院校发展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沟通,高职院校与行会之间的交流协作及高职院校与区域公众之间的对话协商。二是改革和稳定的关系。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陷入深水区,要实现职业教育大繁荣大发展的初衷,必然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走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困境和泥沼,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然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冲击到部分教职工的既得利益和本体性安全,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情绪。这就要求高职校长处理好院校发展与教职工利益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关系,实现改革的平稳过渡,获得公众的支持与认可。三是经济发展和文化引领的关系。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功利化倾向明显,如“重‘实践轻理论、教学内容极端职业性、专业设置急功近利”[9]等直接或间接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及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校长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精神领袖,最根本的使命是“对社会主流价值的理解与把握,对当代教育改革中主流价值的选择与执行,对本校主流价值的提炼与变革”[10],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校长应结合学校传统和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先进文化渗入学校发展的各个环节,树立正确的思想和价值理念,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和肯定。

(二)公众角色期待

高职校长公信力的形成取决于其行为能力与公众角色期待之间的差距,这也意味着高职校长在其工作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公众的期待与诉求。具体来讲,高职校长应充分考虑校内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诉求及校外公众的期待。就当前高职教育发展实际来看,高职教师迫切需要获得自我实现,包括经济上的充裕、精神上的关怀鼓励和情感上的被尊重与被认可。高职院校校长对教师诉求的回应有利于教师建立起“本体性安全”[11],消除其“存在性焦虑”[12],实现教师本体价值的外向传导,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和活力,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效率。高职学生的强烈诉求则在于依据教育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市场需求,提升教育质量,完善课程设置,从而获得就业和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高职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渴望在学习过程和生活中获得来自教师和校长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关照。高职学生诉求的满足能够增强其对学校的认同和对校长价值观念及领导方式的认可与肯定,为校长公信力的提升奠定群众基础。校外公众对高职校长的角色期待突出表现为教学质量、人才质量,及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但受我国传统价值体系、社会心理及高职教育质量的制约,其价值和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高职校长要赢得社会公众认同,就应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运用社会资源,沟通各种社会关系,提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加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合作沟通,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

四、高职校长公信力形成的框架

(一)公平正义的职业伦理

公平正义是高职校长彰显高尚人格和个人魅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其获得教师尊重和信任的重要指标。公平正义是“每个人对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平等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的一种平等权利”[13]。当前,高职校长坚持公平正义主要表现在处事、为人、用才三个方面。一是处事要公正廉洁。尤其是在教职工比较敏感的奖金、聘评职称及评优等方面,要根据政策要求,按照文件规定,坚持公正廉洁的原则,不拘私情。“公生廉,廉生威”,公正廉洁是领导者之大节,校长只要事事公平公正,处处先人后己,必然能够以良好的形象赢得公众的认同和信任。二是为人要真诚坦荡。各级各类学校都承载着育人的使命,高职院校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更应真诚坦荡,正义无畏,与全校师生真诚相待,在管理实践中通过公开透明的制度和程序维护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接受教职工、学生和社会公众对学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从而达到公平公正的目的。三是用才要能者优先。“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14],高职校长要避免误入权力的漩涡,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积极听取公众意见,选贤任能,服务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

(二)创新思维

所谓创新就是突破固有框架束缚,摆脱旧观念的制约,敢于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创造革新。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呼唤,也是高职院校文化自觉的重要前提。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都相对滞后,大多是照搬普通教育的发展和管理模式,这将严重影响到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高职校长具备创新思维能够带领高职院校走出发展困境,走向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新阶段。高职校长的创新思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念创新。高职校长应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进行课程开设和专业设置,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走向进行专业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就业,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获得公众的认可和支持。二是管理创新。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大多按照普通教育的科层制进行,这样难以实现信息传递的快速性和准确性,且校长与教职员工之间易产生距离和隔阂。扁平化管理则可以增加校长与师生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和亲近感,彰显校长的人文关怀,同时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因此,校长可以将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扁平化管理方式有机融合,提高管理效率。三是制度创新。制度是高职院校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是影响学校文化和学校发展方向的重要指针。人性化的制度能够使师生员工切身体会到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从而激发其工作热情和活力,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服务学生发展和院校建设。同时,高职校长应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超越教育的视野审视学校的发展道路”[15],提升其创新素质,确立其在公众中的威信。

(三)高瞻远瞩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逐步加快,职业变化率和更替率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起伏与动荡。高职教育因自身对经济与技术的较强依赖性,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敏感性,其办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方式与手段、人才培养等必然经历市场和技术的冲击和考验。整体而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存在较强的滞后性,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就业率较低,且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对口率较低,严重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基于此,高职院校校长不仅应主动顺应市场的发展需求,更应具备较强的预测和前瞻能力。一方面,高职校长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市场发展信息,组织专家进行市场趋向分析,明确专业发展走向,并积极开发新专业、新课程,实现职业教育定向性和非定向性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高职校长应积极关注国家颁布的各项文件政策,分析国家的产业发展趋势,果断决策,集中力量进行专业建设,服务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建设,从而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高职院校如果具备高瞻远瞩能力,就能够将高职院校从被动服从地位扭转为主动建构的主导地位,实现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激发高职院校的发展活力。

(四)沟通协调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教育将越来越走向开放与合作,高等职业院校校长除了协调高职院校内部的关系外,还面临着与政府主管部门、合作单位、用人单位、评估机构等的沟通与协调,这都需要高职院校校长具有极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和公关能力,以便在开门办学、合作育人过程中赢得公众认可与信任。高职院校在改革发展时期,沟通是高职院校校长必备的核心技能之一。正如伯恩斯所言,“优秀领导的重要品质是与组织成员进行对话、沟通的能力,允许成员自由地表达观点,厘清领导者和下属双方的要求、需要和期望”[16]。作为学校的领导者、管理者,校长的任务在于治理学校、发展学校,校长的能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发展状况。一方面,校长应沟通协调院校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校长应充分发挥其协调沟通能力,保障教师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使学生获得支撑其未来发展的技术技能和人文素养,营造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校长要具备突出的公关能力,加强与校外组织,校外公众的协调沟通。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模式,这就要求高职校长积极与合作单位进行沟通协商,不仅包括合作单位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实习实训基地及仪器等的使用,同时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合作制度的制定及专业设置的预测建设等。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院校公信力校长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公信力探析
完善仲裁制度 彰显仲裁公信力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建设路径浅析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索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大数据时代高校如何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管理舆情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