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幸福课堂的构建

2014-09-25 02:45李巧平
卷宗 2014年8期
关键词:幸福课堂构建高职

摘 要: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人人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课堂生活作为高职师生必不可少的一段重要生命历程,理应充满幸福。但在现实课堂生活中,有着诸多与幸福追寻背道而驰的现象,很多师生在课堂上难以体验到幸福。因此,倡导构建高职幸福课堂十分必要。

关键词:高职;幸福课堂;构建

1 幸福课堂的内涵和表现特征

幸福是一种追求,一种向往,追求幸福是人类的本性。课堂,作为师生共同生活的主要场所,这里是否洋溢着幸福?师生能否感受到真切的幸福?在建设幸福中国的今天,这些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于是,构建幸福课堂已成为教育追求的美好愿景。

所谓“幸福课堂”应是师生共同生活的诗意时空。在这里,教师是幸福的教师,学生是幸福的学生。教师能愉悦地组织教学,尽情地发挥教学智慧;学生则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不断地享受收获的喜悦。具体来说,幸福课堂具有以下特征:

1.1 宽松和谐

幸福课堂是宽松和谐的,师生自由自在、真诚平等地交往,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主角,共同改造课堂,一起分享成功和喜悦。在这里,师生各自以独特而完整的生命真实相遇,他们之间没有师道尊严的隔阂,他们可以平等地进行理性的对话和协商、讨论各种感兴趣的话题。教师不再是“话语的霸权者”,师生都有资格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参与对话和讨论。师生双方坦诚相待、共同合作、相互尊重、积极探究、不断进取,都能充分享受到教学的乐趣,共同实现智慧的生成和生命的升华。

1.2 动态生成

幸福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它有灵活的应对和精彩的生成,它没有一成不变的僵化和死板。

课堂情景相当复杂,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状态。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所讲的“一个人两次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师生两次也不能踏进同一个课堂。“从生命的角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1]教师与学生的心态在变化;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在变化;课堂的物理空间也在变化。因此,课前做好的各种预设和计划都可能跟不上课堂实时变化的节奏。这无疑是对师生智慧的挑战,要求师生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将自己独特的不可为他人所取代的智慧融入课堂中,从而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和创造性的学习,深深地感受到自己作为创造者的尊严和快乐。

1.3 生机盎然

幸福课堂是生命的课堂,它把“生命”作为关键性的切入点,以人性和生命智慧为出发点,关注师生独特而鲜活的生命。在幸福课堂里,教师和学生之间用独特而鲜活的体验, 共同构成课堂的生命。在这个特定的时空,其中的每个生命都激情飞扬,精神饱满,充满活力。课堂中一切活动的开展,都是生命意义的彰显。只有这样,课堂中师生的体验才是愉快的、灵动的,富有生命意义的,师生幸福地存在于课堂中,体验着课堂生活的幸福,同时也享受着幸福的课堂。

2 制约高职课堂幸福的因素

幸福课堂是师生憧憬的圣地,高职师生也不例外。然而,在现实课堂中,高职师生往往难以体验到完整的幸福。那么,哪些是制约高职课堂幸福的因素呢?笔者通过个别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制约高职课堂幸福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和师生自身等三方面的因素。

2.1 社会因素

受传统精英教育的影响,职业教育一直得不到社会的礼遇和重视,因此,来自社会对高职师生的评判和接纳程度也就难以公允。

就教师而言,高职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一部分,除教学任务外,科研和社会服务也应是其工作的重要部分。然而,社会普遍认为高职教师的能力有限,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不高。于是,高职教师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不被重视,没人接受,一些媒体都认为高职教育只是低层次教育,不愿宣传高职教育。这样高职教师缺乏展现平台,职称晋升难,提升机会少,物质待遇差,教学过程中难以感受到幸福也就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高职学生作为高考的失败者走进校园,本身就有着很大的自卑感。如果不能得到社会的公正评价,学习过程中是难有激情和信心的。然而,现实社会劳动力市场中用人单位一次次地将高职学生排斥在外且工薪标准低的现状,对高职学生的打击可谓是雪上加霜。可以想象,高职学生学习的幸福感简直就如水中捞月。

2.2 学校因素

跟随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高职院校数量出现了猛增趋势,其中不乏办学经费紧张的学校。因为办学经费不足,学校教学、实验、实训及其他配套设施条件建设投入有限,难以满足教学需要。然而高职教育的特色就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将学生置于真实或仿真的工作情景中培养实践技能,这就需要学校有优越的教学条件,否则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因为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来的,其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还保留着浓厚的中专学校特征,学校管理过于僵化。从笔者的调查结果来看,现有高职学校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还远不够人性化,有许多方面都有待完善和调整。譬如,学校缺乏创新激励机制,教师的许多工作都是在毫无意义地机械重复,这使教师深感疲惫;学校评价指标不够细化,教师的许多工作都得不到充分的肯定;学校工作环境缺乏人文关怀,以成败论英雄的竞争压力使得教师之间缺少应有的沟通和关爱,教师总是处于一种恶性竞争的状态之下。教师经常处于这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之中,又如何能够感觉到幸福?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教师没有自由施教的权利,无法根据教学需要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否则就是作为教学事故处理。因此,教师不敢稍有造次,更不用说创造性地幸福施教了。

由此可见,因为学校教学条件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原因,高职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均难以体验到应有的幸福。

2.3 师生自身因素

从现有高职教师师资来源来看,高职教师本身素质确实存在先天不足。一是中专教师难以适应学校升格后高校教师角色身份的转换;同时从高校招聘的学术型教师因缺乏行业、企业实践经验难以满足高职教育需要;另外从企业或社会其他行业聘请的专家又因缺乏教学经验难以胜任教学工作。除这些先天条件不足的因素外,还有一些教师因职业认同感低,没有崇高的职业追求,在教学过程中只知道不满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这都是制约高职教师体验幸福的重要因素。

高职学生在传统的精英教育中无疑也是问题差生,他们普遍好玩,不爱读书,习惯于混日子,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存在严重的厌学情绪,听到学习就厌烦,一进课堂就与教师势同水火。因此,如果高职课堂不进行深度改革,高职学生是难以体验到幸福的。

3 构建高职幸福课堂的路径

从制约高职幸福课堂的因素来看,高职幸福课堂的构建并非易事。它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体系,需要社会、学校和师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3.1 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

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必须做强做优高职教育,转变“职业教育是低层次教育”的社会观念,促成这样一种社会共识:即发展高职教育不仅是高教强国的必要成分,同时也是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新兴教育类型,其发展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不仅拓宽了人才培养渠道,而且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合格人才。据不完全统计结果显示,高职教育已明显地改变了各行业人才队伍的结构,从整体上提高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素质,塑造了一大批既有较高文化知识,又有扎实实践操作技能的劳动者,充分显现了高职教育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由此可见,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才能建成有中国特色的高教强国。

从国际社会来看,凡是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重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21世纪,我国教育必须顺应国际潮流,在充分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办学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

只有全国上下都已充分认识到了高职教育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的师生才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作为高职教育中的一员才可能在课堂上体验到自豪和幸福。

3.2 改善学校教学条件, 深化学校管理制度改革

环境影响心情,所以学校应尽可能给师生提供优越的教学条件和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改善高职师生的教学条件,学校应想方设法从政府、校友和社会等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加强产学研体制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加大教学经费投入,丰富优化教学资源,同时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只有在优越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中,广大师生才可能保持愉悦的心情,享受到真正的幸福。

深化学校管理制度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尽量避免赋予师生太多的外在要求和强制,为师生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注重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师生的生命潜能。只有这样,师生才可能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到创造的幸福。

3.3 转变评价标准,提高师生自身素质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不同,如果完全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标准来评价高职教育的师生,这显然不妥。因此,高职教育应有适应自身发展的评价标准,人们在对高职师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也应注意到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例如,高职教师的技术职称评定不应单以学术造诣的程度来进行评判,而应更注重其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学生的学业也不应单看其学习成绩,而更应看重其实践操作能力。只有这样,师生才可能卸掉身上外附的“枷锁”,轻装上阵,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幸福。

高职师生也应看到自己的不足,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校应为师生的学习发展提供机会。就教师而言,首先教师自己要依据高职教师的劳动特点,刻苦钻研,苦练内功,全面提高自身的“双师”综合素质;同时学校也应针对教师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培训,健全培训制度,逐渐形成个性化、终身化的高职教师培训体系。就学生而言,学生应努力获取新知识,善于学习各项技能,在实践基础上勇于创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另外学校应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师资配置、教学条件等方面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78。

作者简介

李巧平(1973-),女,湖南浏阳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幸福课堂构建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敲开幸福的语文课堂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生命课堂理念下的高中英语差异化教学分析
将语文幸福课堂进行到底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