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2014-09-25 01:20胡俊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规律角度公式

胡俊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对高中数学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对数学教学的认识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强调以发展的观点认识数学教学。标准还明确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师生双边活动已成为数学教学的本质特征之一,而数学课堂提问则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之一,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一、提问的目的性要明确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是课堂提问成败的先决条件。教师的发问不是随意的,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化教学要求为教学问题,变学生的认知冲突为数学问题,根据课堂目标、任务、内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等方面提出不同的问题。归纳起来,提问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产生适度的心理紧张,出现认知上的不协调,在此基础上激发其智力活动,促进其认知发展。提问要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机会,使学生通过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过程,发展其思维能力。

(二)对教学进行调控和反馈

提问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并诊断教学目标达到与否。在教学过程中,提问能引起学习者主动加工信息,通过进行比较和对比,促进学生在不同概念和原理之间做出区别和关联。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调节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做出及时的反馈。

(三)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教师的提问是课堂中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和沟通,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满足其获得教师赞许的需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时常以提问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维持课堂秩序。

二、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还提出“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及水平的差异,教师的提问与引导又要能面向大多数学生,绝不能使“尖子生”成了课堂活动的“主角”,而使得大部分学生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从而导致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每况愈下。因此,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对所有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要预先设置好不同层次的问题,课堂上善于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微妙变化,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如“基本不等式”的复习课片断:

问题1:下面四个命题中正确的有_________(填写序号)

①;x+[1x]≥2

②x2+[4x2]≥4;

③函数f(x)=[x2+4]+[3x2+4]的最小值为2[3];

④函数f(x)=sinα+[3sinα]α∈(0,[π2])的最小值为2。

问题2:函数f(x)=[x2+4]+[3x2+4]的最小值为多少?

前面的提问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教师再点拨利用换元令t=[x2+4],t∈[2,+∞),问题就转化为求函数g(x)=t+[3t],t∈[2,+∞)的最小值。在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不满足等号取得条件时,可以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加以解决。

问题3:怎样把上题的函数变化一下数字使得函数的最小值为2[3]?

问题4:讨论函数f(x)=x+[kx](k>0)在(0,+∞)上的单调性?

问题5:已知函数y=x+[2bx](x>0)在(0,4]上是减函数,在[4,+∞)上是增函数,求b的值;

问题6:设常数c∈[1,4],求函数f(x)=x+[cx],(1≤x≤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为了让大多数学生都要有思维空间,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提问可采取“八面骚扰法”来达到提问的目的,如有经验的教师常常这样说:“现在请某某同学来回答,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得对不对,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既照顾了大多数学生,使回答的,旁听的都能积极动脑,又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三、提问后要留足思考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一两秒钟就要求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足、精神紧张,通常无法作答或者回答错误。反过来,教师却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纠正学生的错误,这种课堂提问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数学课堂提问只有让学生进行适当地思考,才能体现提问的价值。在学生作答后,教师也应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不能在不做评价的情况下急于喊其他同学回答。

如数列的习题课片断:

已知数列{an}中,a1=1,an+1=[an1+an](n∈N+),求通项公式an。

生1:由a1=1,a2=[a11+a1]得a2=[12],所以d=a2-a1=-[12]。

从而an=1+(n-1)×(-[12])=-[12]n+[32]

师:你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求出了an,但你知道这是等差数列吗?

生1:不知道。

师:不知道是否是等差数列,能用等差数列的公式吗?

生1:不能。

师:对呀!只有确定了数列是等差数列,才能用等差数列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务必防止这种对公式盲目“套用”的现象。

生2:由递推公式,可以求得此数列的前4项为1,[12],[13],[14],从而an=[1n]。

师:这位同学通过计算前几项的值,根据规律,猜测得到第n项的结果”。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完成得很漂亮,这种方法很值得大家借鉴、学习。但我总有这么一种担心,接下来的项是否仍符合前四项的这个规律呢?

生2:我算过a5=[15]仍然符合这个规律。

师:那a6呢?(静观学生中的反应,然后)a7呢?以后的项是否仍有这样的排列规律,我们目前的确不得而知,在没有找到充足的理由之前,这个同学的结果,只能算是对an的一个猜测(推测)。endprint

师:猜测需要证明!(引出新问题:怎样证明?还是另辟途径?)

师:你们都确信an=[1n]是正确的吗?

生:是。

师:数列{an}确实不是等差数列,因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n的一次函数形式,而an不是,但(让学生思考)

生3:[1an]=n是n的一次式,因而数列{[1an]}是等差数列。

师:由此启发,大家不是找到解题的新方向了吗?

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握好提问的“时间距离”,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不失时机地给予“点”“拨”,帮助学生在反思的基础上纠正错误,进入正确的解题方向。

四、提问后宜进行追问

所谓“追问”,追根究底地查问,多次问。这就要求学生提出更多的论据,观点更加清晰、更为准确,做更加具体的说明,或给出具有独创性的观点,以促使学生提高回答的质量。有效的“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高效的教师更爱对正确回答了一个问题的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以鼓励他进一步思考,以对主体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追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一般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答正确后,一个提问就可以算完成了。但学生对提问做出正确的反映,是否等同于其真正理解其理由呢?

如下列哪个函数与y=x是同一函数呢?

①y=[x2x];②y=[x2];③y=([x])2;④y=[x33]

生:函数④与函数y=x是同一函数。

显然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他是不是真正地理解同一函数的条件,就不得而知了。这时候不妨再追问一句“为什么”是必要的,只有让学生答“其所以然”,才能真正了解其对问题内容的理解、把握程度。

(二)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

由于学生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对问题的认识有时会表现出孤立、肤浅的思维特征,为此而进行的“追问”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视角,从多个角度发散,从而有新的发现。

如排列组合的习题课片断:

若从a,b,c,d共4人中选出3人组成一个小组,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生1:从a,b,c,d共4人中选出3人组成一个小组的选法有abc、abd、acd、bcd共4种。

师:正确。同学1通过列举得到了所有不同的选法,还有别的解法吗?

生2:从a,b,c,d共4人中分别“剔除”d,c,b,a,即得4种不同选法。

师:很好,同样是列举,但换了个角度。还有别的途径吗?

生3:观察由a,b,c,d共4人中选出3人的排列,可知abc,acb,bac,bca,cab,cba这6种排列对应着相同的一个三人小组(选法)abc,根据对称性可知有[246]=4种不同的选法。

师:很好,将“有序”与“无序”进行对比,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产生了一种新的解法。

(三)让学生找到解题的阶梯

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是预设性的,都是教师一厢情愿的产物,再优秀的教师都不可能将每个问题设计得非常切合学生,问题与学生脱节在所难免。课堂上经常会出现问题提出后,学生虽经启发犹且未明的状况,此时,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追加问题或降低难度或变换角度,不失为一种有效策略。

如数列的习题课片断:

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四项分别为[12],-[34],[58],-[716]。

生:?

师:所给的前四项有正数有负数,我们先来看看它们的符号有什么规律呢?

生:第一项为“正”,第二项为“负”,第三项又为“正”,第四项又为“负”,

师: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来表示这个符号呢?

生:(-1)n-1或(-1)n+1

师:接下来,我们撇开符号来看看这些分数有什么规律?

生:分母分别是2,22,23,24,规律是2n。

师:那分子又有什么规律呢?

生:分子分别是1,3,5,7,规律是2n-1。

师:现在大家能给出该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吗?

生:能。应该是an=(-1)n-1[2n-12n]。

当所提出的问题超过学生能力的时候,可以通过“追问”,通过分解问题来降低难度,使学生顺着梯子登堂入室。还有些问题并不是难度大,而是设问的角度让学生难以理解或难以作答,这时进行追问主要是调整问题的表述方式,帮助找到学生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参 考 文 献]

[1]王雪梅.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6.

[2]程广文.数学课堂提问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3]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张华伟)endprint

师:猜测需要证明!(引出新问题:怎样证明?还是另辟途径?)

师:你们都确信an=[1n]是正确的吗?

生:是。

师:数列{an}确实不是等差数列,因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n的一次函数形式,而an不是,但(让学生思考)

生3:[1an]=n是n的一次式,因而数列{[1an]}是等差数列。

师:由此启发,大家不是找到解题的新方向了吗?

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握好提问的“时间距离”,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不失时机地给予“点”“拨”,帮助学生在反思的基础上纠正错误,进入正确的解题方向。

四、提问后宜进行追问

所谓“追问”,追根究底地查问,多次问。这就要求学生提出更多的论据,观点更加清晰、更为准确,做更加具体的说明,或给出具有独创性的观点,以促使学生提高回答的质量。有效的“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高效的教师更爱对正确回答了一个问题的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以鼓励他进一步思考,以对主体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追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一般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答正确后,一个提问就可以算完成了。但学生对提问做出正确的反映,是否等同于其真正理解其理由呢?

如下列哪个函数与y=x是同一函数呢?

①y=[x2x];②y=[x2];③y=([x])2;④y=[x33]

生:函数④与函数y=x是同一函数。

显然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他是不是真正地理解同一函数的条件,就不得而知了。这时候不妨再追问一句“为什么”是必要的,只有让学生答“其所以然”,才能真正了解其对问题内容的理解、把握程度。

(二)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

由于学生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对问题的认识有时会表现出孤立、肤浅的思维特征,为此而进行的“追问”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视角,从多个角度发散,从而有新的发现。

如排列组合的习题课片断:

若从a,b,c,d共4人中选出3人组成一个小组,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生1:从a,b,c,d共4人中选出3人组成一个小组的选法有abc、abd、acd、bcd共4种。

师:正确。同学1通过列举得到了所有不同的选法,还有别的解法吗?

生2:从a,b,c,d共4人中分别“剔除”d,c,b,a,即得4种不同选法。

师:很好,同样是列举,但换了个角度。还有别的途径吗?

生3:观察由a,b,c,d共4人中选出3人的排列,可知abc,acb,bac,bca,cab,cba这6种排列对应着相同的一个三人小组(选法)abc,根据对称性可知有[246]=4种不同的选法。

师:很好,将“有序”与“无序”进行对比,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产生了一种新的解法。

(三)让学生找到解题的阶梯

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是预设性的,都是教师一厢情愿的产物,再优秀的教师都不可能将每个问题设计得非常切合学生,问题与学生脱节在所难免。课堂上经常会出现问题提出后,学生虽经启发犹且未明的状况,此时,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追加问题或降低难度或变换角度,不失为一种有效策略。

如数列的习题课片断:

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四项分别为[12],-[34],[58],-[716]。

生:?

师:所给的前四项有正数有负数,我们先来看看它们的符号有什么规律呢?

生:第一项为“正”,第二项为“负”,第三项又为“正”,第四项又为“负”,

师: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来表示这个符号呢?

生:(-1)n-1或(-1)n+1

师:接下来,我们撇开符号来看看这些分数有什么规律?

生:分母分别是2,22,23,24,规律是2n。

师:那分子又有什么规律呢?

生:分子分别是1,3,5,7,规律是2n-1。

师:现在大家能给出该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吗?

生:能。应该是an=(-1)n-1[2n-12n]。

当所提出的问题超过学生能力的时候,可以通过“追问”,通过分解问题来降低难度,使学生顺着梯子登堂入室。还有些问题并不是难度大,而是设问的角度让学生难以理解或难以作答,这时进行追问主要是调整问题的表述方式,帮助找到学生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参 考 文 献]

[1]王雪梅.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6.

[2]程广文.数学课堂提问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3]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张华伟)endprint

师:猜测需要证明!(引出新问题:怎样证明?还是另辟途径?)

师:你们都确信an=[1n]是正确的吗?

生:是。

师:数列{an}确实不是等差数列,因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n的一次函数形式,而an不是,但(让学生思考)

生3:[1an]=n是n的一次式,因而数列{[1an]}是等差数列。

师:由此启发,大家不是找到解题的新方向了吗?

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握好提问的“时间距离”,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不失时机地给予“点”“拨”,帮助学生在反思的基础上纠正错误,进入正确的解题方向。

四、提问后宜进行追问

所谓“追问”,追根究底地查问,多次问。这就要求学生提出更多的论据,观点更加清晰、更为准确,做更加具体的说明,或给出具有独创性的观点,以促使学生提高回答的质量。有效的“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高效的教师更爱对正确回答了一个问题的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以鼓励他进一步思考,以对主体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追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一般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答正确后,一个提问就可以算完成了。但学生对提问做出正确的反映,是否等同于其真正理解其理由呢?

如下列哪个函数与y=x是同一函数呢?

①y=[x2x];②y=[x2];③y=([x])2;④y=[x33]

生:函数④与函数y=x是同一函数。

显然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他是不是真正地理解同一函数的条件,就不得而知了。这时候不妨再追问一句“为什么”是必要的,只有让学生答“其所以然”,才能真正了解其对问题内容的理解、把握程度。

(二)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

由于学生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对问题的认识有时会表现出孤立、肤浅的思维特征,为此而进行的“追问”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视角,从多个角度发散,从而有新的发现。

如排列组合的习题课片断:

若从a,b,c,d共4人中选出3人组成一个小组,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生1:从a,b,c,d共4人中选出3人组成一个小组的选法有abc、abd、acd、bcd共4种。

师:正确。同学1通过列举得到了所有不同的选法,还有别的解法吗?

生2:从a,b,c,d共4人中分别“剔除”d,c,b,a,即得4种不同选法。

师:很好,同样是列举,但换了个角度。还有别的途径吗?

生3:观察由a,b,c,d共4人中选出3人的排列,可知abc,acb,bac,bca,cab,cba这6种排列对应着相同的一个三人小组(选法)abc,根据对称性可知有[246]=4种不同的选法。

师:很好,将“有序”与“无序”进行对比,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产生了一种新的解法。

(三)让学生找到解题的阶梯

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是预设性的,都是教师一厢情愿的产物,再优秀的教师都不可能将每个问题设计得非常切合学生,问题与学生脱节在所难免。课堂上经常会出现问题提出后,学生虽经启发犹且未明的状况,此时,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追加问题或降低难度或变换角度,不失为一种有效策略。

如数列的习题课片断:

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四项分别为[12],-[34],[58],-[716]。

生:?

师:所给的前四项有正数有负数,我们先来看看它们的符号有什么规律呢?

生:第一项为“正”,第二项为“负”,第三项又为“正”,第四项又为“负”,

师: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来表示这个符号呢?

生:(-1)n-1或(-1)n+1

师:接下来,我们撇开符号来看看这些分数有什么规律?

生:分母分别是2,22,23,24,规律是2n。

师:那分子又有什么规律呢?

生:分子分别是1,3,5,7,规律是2n-1。

师:现在大家能给出该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吗?

生:能。应该是an=(-1)n-1[2n-12n]。

当所提出的问题超过学生能力的时候,可以通过“追问”,通过分解问题来降低难度,使学生顺着梯子登堂入室。还有些问题并不是难度大,而是设问的角度让学生难以理解或难以作答,这时进行追问主要是调整问题的表述方式,帮助找到学生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参 考 文 献]

[1]王雪梅.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6.

[2]程广文.数学课堂提问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3]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张华伟)endprint

猜你喜欢
规律角度公式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神奇的角度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等差数列前2n-1及2n项和公式与应用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