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家梅
[关键词]有效教学,历史课堂,学生本位,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7-0037-06
历史课堂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交互过程,是实现历史教育目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历史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是关乎教学质量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必备的技能。新课改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求变革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那么,一节历史好课究竟要有怎样的实践智慧呢?
一、有效教学观下历史好课的内涵
有效教学是指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的创造性教学行为,既是科学的,更是艺术的。如果有效教学的“科学”是可以通过“设定有效教学的目标并加以评价而追求和获得的话,那么艺术的有效教学是充满变数、依赖于教学情境的把握和教与学主体的主观状态”,那么,有效历史教学可以被理解为“在历史课中根据预设而实施的兼顾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动态的有效生成”的教学机制。具体分析,一堂好的历史课包括:
第一,有效课堂是基于教学智慧的预设。历史课是师生一种合作性的活动,预设的教学是需要师生共同来完成的项目,教师不仅以丰富的方式来增进学生的互动,还要借助教学材料促进学生学习。历史课的“优效”需要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则是对某一节课预定结果的明确的质量标准的设定,是历史教师预期的教学结果和才智体现。只有制定恰当的历史教学目标,才能根据目标设计可行的教学任务,以实现有效教学。“预设”是历史课有效性的根基,合理的预设能让历史课目标准确、可操作,任务设计精彩纷呈。
第二,有效课堂是重视教学情境的过程。任何一节历史课不可能是静态教学预设的完全照搬,而是基于动态变化的情境及心智活动。历史教学的情境具有变化性、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这决定了历史课有根据具体情境进行调整的余地和必要。历史课的有效性既要在具体情境下努力地实施教学的预设以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又要根据具体情境不断修改预设方案以取得有效的生成。从情境生成的过程看,历史课的“优效”要从学生的已知知识开始设计有意义的活动,以帮助学生把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课堂的情境过程应该是合理,知识建构应该是扎实的。
第三,有效课堂是追求教学效果的对话。历史课是一个通过对话使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实施对话一方面应该有清晰的学业目标指导师生融入课程资源以及其他支持性材料,保汪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要以历史课程为媒介使学生的信息交流得到提高,教师通过模仿、启发、疑问以及表扬,帮助学生实现信息交流。历史课堂的对话性,一是预设目标的最大限度的达成和教学生成的最大成效的取得,二是学习信息的互动互惠,学生的发展是充分的、可观察的。
第四,有效课堂是重视教学实践的反思。历史课任务之一是设计挑战性问题,引导学生综合思维,把学生理解提到更复杂水平。如何帮助学生实现复杂的理解?历史教师不断的实践反思是首要的。教师以反思丰富教学技艺,更好地依据具体情境,机智地作出教学决策,并切实采取行动取得有效性。但教师的反思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只有“不断充实专业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不断反思和积累教育经验,以非凡的教学机智和教育智慧驾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和新问题”。
二、有效教学观下历史好课的实践智慧
从新课程历史教学实践看,评价一节历史课是否为“好课”,应该将“能否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能否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作为基本的评价标准。那么,历史好课应具备怎样的实践智慧呢?
1.教学目标有机融合。历史课程标准确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都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确定教学目标时,关键是如何将这三维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之中。对于一节好课,其教学要努力体现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教育价值,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更为重要的是关注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学生能够获得的体验和感悟,把三维目标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整体。
如某教师教授“古代中国宋元文学艺术”时,确定的教学目标是:A.阅读柳永词作《望海潮·东南形胜》,借诗词看宋朝城市(杭州)的富庶与美丽,领会诗词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B.欣赏两宋风俗画如《货郎图》《清明上河图》,透过风俗画认识宋代市井生活,品味“艺术即生活”。C.观察《石椁线刻图》,捕捉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探寻元曲的艺术特色;从元代墓葬等生活资料,理解宋元艺术的世俗化趋势,感悟元曲蕴含的人文精神。
上述教学目标既具体、准确,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符合课标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
案例的经验说明,历史课确定的教学目标要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即目标要有层次性、整体性、融合性;确定的教学目标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情感水平;确定的教学目标要切实可行和能够达成,即要关注学情,增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突出可行性与可达成性。
2.教学情境创设合理。情境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新课程历史课堂。历史教材每单元的“问题探讨”等栏目的设计,也旨在引导我们在教学方案中一定要有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好的教学情境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学生所熟悉的,二是要简明的、合理的,三是能尽快将学生引向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如某教师教授隋唐三省六部制,呈现这样情景:唐德宗年间,门下省李藩,对诏书不妥处,随即批上意见并退还诏书。有朋友劝他说,皇上的圣旨,岂可随便写意见?李藩反驳说,不涂改圣旨,何称为拟敕?然后抛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李藩之所以“胆大妄为”是因为怎样的唐制规定,如果不照此运作,按当时规制是“非法”的,也是社会舆论不接受的。如此“制约”皇权,是制度“创新”还是皇帝“开明”呢?与秦汉三公九卿制相比,唐朝三省有着怎样的政治效果?endprint
这位教师的做法是从历史故事(情境)中提出学习和研究的问题,自然、贴切,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历史课创设情景,要来源于生活实际,或来源于史学发展的动态、经典事例,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明确指向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要有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一节好课的情境创设应该有合理的指向,不能“为情境而情境”。
3.学生发展充分,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好的历史课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水平上和学习能力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每节历史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或多或少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
如某教师教授“新航路开辟”时,呈现材料: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如……因此,旧的庆祝欧洲“海外发现”的描述,受到一些以土著美洲人或非洲裔美洲人观点探讨欧洲扩张经历的历史学家的广泛挑战。([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然后通过具体步骤使学生获得发展。第一步是判断能力,1500年前后大西洋之世界地位的变化与哪一系列重大史实直接相关?要求学生判断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西欧各国殖民活动和工业革命等事件中的一件或多件。第二步是甄别能力,从这段材料的逻辑看,请选择三项史实,替代材料中省略的内容。要求学生选择西欧殖民者来到美洲开展殖民掠夺、美洲土著被掠夺遭杀戮、非洲土著被掳略贩卖到美洲为奴、世界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等史实的一项或几项。第三步发现能力,根据材料最末一句,阐述作者所持有的“观点”。要求学生发现新航路开辟“人类新文明”、美洲非洲人正确认识能力、殖民活动冲击野蛮愚昧、非洲美洲可怕的灾难史等观点中的一则或几则。第四步是评价能力,如果辩证地分析问题,请列举评价“发现新大陆”的各种视角。学生会结合自己评论,列出这样一些视角: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的视角、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的视角、侵略者与被侵略者的视角等。
这样的课堂不是按部就班的讲解新航路开辟过程的每个细节,而是借助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新航路”开辟,使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培养,也使学生体会了史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由此可见,历史教学的设计一定要留有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呈现必要的材料和提供必要的技术和方法的支撑,以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4.教师引导恰当。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此理念,不仅没有降低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使教师的作用还得到了加强。历史教师的作用在于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如何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许多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和任务比过去重了,因为你自己讲清一件事情比较容易,要想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弄懂这件事情,你就要去不断地引导他,不断地给予点拨和启发,这比教师自己讲清楚一件事情要困难得多。如教授“抗日战争”时,某教师是这样引导的:
启发思考1:观察历史宣传画,创作此宣传画的直接历史背景是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华北事变
启发推测 2:该宣传画作者或发布者最可能是
A.美国政府 B.南京政府
C.北洋政府 D.日本政府
启发思考 3:宣传画可以代表政府或某政治组织的态度。上述宣传画的政治态度是
A.一致抗战、联合英美
B.团结起来、一致抗日
C.反对政府独裁、一致抗日
D.组织民众,开辟根据地
启发推测4:如要核实你对该宣传认识的准确性,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或方法)获得?(多选)
A.查找同一时期的宣传报道
B.走访或查阅当事人的回忆录
C.考察抗战博物馆、展览馆
D.查考史学家的相关研究成果
案例先从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画人手,再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抗日战争”的知识,发展学生能力,体现了教师引导作用的恰当发挥,同时也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激发与调动。历史课中教师的引导要到位,既不缺位、也不越位。缺位了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浪费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越位了就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中教师要尽量留出时间,允许学生答错了再重答,答不完整允许再补充,不明白允许发问,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
5.信息交流渠道畅通。课堂信息多向互动是新课程历史课的基本特征。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讨论、提问、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后的交流、学生的质疑等环节,促进课堂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教师还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畅所欲言,实现课堂信息的多向互动。很多优秀历史教师的教学经验表明,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信息交流渠道(包括情感交流渠道)畅通,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在进行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人文精神教学时,某教师这样讲授: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赞扬爱情,但丁在《神曲》中让他的情人把他带进“天堂”。彼特拉克用诗句描写了理想情人的妩媚和他的情感。《十日谈》多半故事都是爱情为主题,甚至里面还有世俗化很浓的内容。那么,在文学领域表现出来的文艺复兴,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描写两性之间的感情呢?这与基督教宣扬的禁欲主义有直接因果关系。而文艺复兴对教会丑恶的揭露没有能阻止教会的腐败,宗教改革却抛弃了很多清规戒律、偶像崇拜、革除陋习,到达了宗教自由、人的精神自由,与文艺复兴比,宗教改革的影响面更广泛,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很快盛行起来。
如此讲课井井有条,将历史知识分析得很透彻,学生听得似乎明明白白,但遇到稍微变化的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上述教师的单方面讲解达不到信息交流的真效。如果能设计这样一些问题: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如何发现人与世界的?两者在促进人们物质与精神的世俗化上有何不同?人们的自由精神、进取精神及科学实验精神是怎样被激发的?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归纳解释这些相关历史现象,就能实现课堂信息的多向互动。历史课构建交流机制,是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性的潜力,拓展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培养学生回旋喷涌的思辨力和创造力的水之荡、石之激。因此,历史课上要认真对待学生的质疑、讨论环节,整合优化各种教学信息与资源。endprint
6.知识建构扎实。新课程历史课堂也要帮助学生建构扎实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既掌握知识的主要内容,又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以此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要注意克服课堂上只顾教学形式的热热闹闹,而没有扎实的知识建构的不良教学倾向。
某教师教授“抗日战争”时,指导学生构建了如下文PPT的知识结构。历史课指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时,要先提供学习的素材,再指导学生针对历史学习素材进行感知、分析和总结,然后得出概念和结论,最后将得出的概念和结论尝试应用。构建知识结构时,要充分利用板书设计或多媒体投影,要指导学生自主建构,建构时要注意突出主干知识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7.能力训练有效。新课程历史课堂一定要关注能力训练。这既是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学生应对高考选拔的实际需要。能力训练不能简单地依赖“熟能生巧”的大运动量的机械训练,而要讲究训练的质量。在能力训练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有关科学思维方法的掌握。教师可以设计形式新颖,联系实际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能力训练。
如教授“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时,可先呈现知识背景:19世纪40年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物,在民族战争失败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命题。在这个命题里,反抗西方的侵略与学习西方先进事物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以其所包含的时代内容而代表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方向。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社会的艰难变革.40年代、60年代、90年代因之前后相接,成为新陈代谢的三个历史环节。然后设计以下问题来训练学生的能力:有学者提出的“新陈代谢的三个历史环节”,这三个环节是指什么?经过半个世纪的新陈代谢,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与19世纪40年代相比,社会生活有着怎样的变化?这样的案例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同时,能力训练要精讲精练。所谓“精讲”,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核心要素,揭示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清知识的纵横联系,讲清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讲求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即动脑、动手、动口)。所谓“精练”,是指训练题的设计要具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8.预设、生成精彩。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历史课更是如此。但是历史课仅有预设是不够的,还要加上师生精彩的生成。可以说,没有预设的课堂是盲目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缺少精彩的课堂,是刻板的课堂。教师要在精心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流程的同时,预留有师生生成的空间。教授“宋代商品经济”时,某教师有着精彩的预设和生成:
师:阅读教材有关宋代商业的文字、图画描述,宋代城市风貌与今天的生活相似吗?请你做一些简单的描述。(预设问题,留有生成空间)
生:城市店铺大都临街开设,住宅和商铺混居。
生:一些商家规模很大。城市有各种娱乐行业,居民生活丰富。
师:繁华的都市生活,折射出怎样的经商理念?(引发思考)
生:城市的众多店铺比邻而居,很像今天商业一条街。
生:集中经营优胜劣汰的观念更加成熟,并不断推陈出新。
师:两宋商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
生:市镇大量增加,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各种市场的形成,由城市、镇市和草市构成了网络状的市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师:如何理解两宋市场正在经历着一场自晚唐开始的重大变革?(引发生成)
生:进入日常贸易的农业剩余产品远远超过前代,大规模贩运成为商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积极生成)
师:坊市制崩坏之后的两宋都市,你能想象出商业夜市生活?(教师把握生成,引发新的生成)
生:夜间市场盛行。饮食店、演艺场兴隆……(学生发言踊跃,积极生成)
师:宋代市场的扩大和繁荣为什么没有带动社会生产关系巨大变革?宋市繁荣之下还有哪些社会隐患呢?(创设情境,引发生成)
生(精彩生成):生1:商人资本仍然在传统生产部门之外,其贩运的性质没有改变,商人仍从属封建生产关系。生:2:商业繁荣提高了商人地位,但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仍较困难。生3:商业只是以末养本,商人可能与地主官僚勾结加重剥削生产者和消费者。生4:商业能提高城市消费水平,但也刺激统治者掠夺商业利润。生5:商业繁荣能侵蚀封建伦理道德对传统社会风气有所影响。
此案例不仅体现了精心的预设和精彩的生成,以及两者的和谐,而且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过程,教师引导作用也发挥恰当。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中,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丰富了知识,提高了科学素养,得到了情感的升华,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和个性化的成长。历史课的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前者是在教师的教学准备范围内的,是教师有意预设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的相关生成行为;后者是随机的、偶发的,是意想不到的,甚至是突发的事件和行为。历史教师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机调整教学的程序及环节。只有这样历史课才是精彩的。
三、一节历史好课的实践判断
历史课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就要通过合理的启发、评价、矫正等策略,鼓励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要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不同的层面审视历史课,一节好课的标准不同。一节课作为评价客体是极其复杂的,因而判断一节课的优劣不能单纯从一个层面去进行,而应该从以下几个实践层面去综合考量。
1.掌握知识的优化。学习是学生内化知识、获得技能和发展思维的过程。学生掌握了多少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是好课评价的第一层面。目前,我们判断一节历史好课的标准大多仍局限在这一层面上。这一层面的历史课重视双基训练。这有利于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有利于知识外储化、激增化、拓展化和网络化。如何优化知识的掌握?历史教师要把新知识和学生的原有经验联系起来,在预设活动时把学生的思考和经验当作可利用的资源,同时把握学生的情感、道德、认知等方面的发展以及这些要素对历史学习的影响,知道在教学时如何考虑这些因素。教学实践过程中,还要随时决定历史学习的准备度,能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产生学习的机会,设计满足学生当前认知、情感及道德需求的知识体系。但是,仅仅局限于这一层面的历史课显然是不能满足学生与社会发展需要的。
2.历史学法的学会。学习技能是指通过各种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来促进学生历史批评性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法。判断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是好课标准的第一个层面。这里的“学会”不仅包括理解各种历史学习策略的原则和技巧,恰当拿捏各种与历史学习相联系的认知过程以及如何激发这些过程,而且还包括是否树立了远大的学习志向与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了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等。判断这一层面历史好课的标准是知学、会学、愿学、善学、乐学。目前,我们判断一堂历史好课的标准开始关注这一层面。
3.知识与能力的应用。历史好课的第三个层面是应用,主要判断学生对待历史知识与技能是否做到学以致用。否则,学了不能用,不仅等于没学,而且还有劳神伤命之嫌。在新课实践背景下,应用的意义还在于学生历史学习的创造潜能是否得到了应有的保护、挖掘与培养。应用层面越得到师生的重视,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创造能力就越好。
从理论上讲,一节历史好课必须能兼容上述三个层面。但从现实上看,在短短的一节课上虽然未必都能兼顾,但几节课合起来或者长期的历史课教学中,必须打通几个层面。
评价一节历史课是不是“好课”,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标准,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发展的观点评价发展中的教学,使我们所倡导的好课标准,不是悬在师生头上束缚其自主精神、创新精神发挥的利剑,而是成为历史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益的助推器。
【责任编辑:李婷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