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杏芳
一、借图巧背
1.弄清描写的对象,形成初步的印象
以《小池塘》这篇课文为例,教学第一段时,我们可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数数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写到了那些景物。学生通过读,很快知道了共三句,写了春风姐姐、水波、芦苇。再指名分句读,看看每一句具体写了什么?学生听后明白,第一句写的是春风姐姐吹气;第二句写水波一闪一闪;第三句写塘边的芦苇长起来。这样学生将冰冷的文字在脑中还原成所写对象的图像,形成了初步的印象。
2.指导朗读,再现图像
理清了所描写的对象,接着让学生读,要求边读边记,同时在脑海中再现这些景物的图像。这些景物怎么样了?规定了学习任务,学生不难明白:春风姐姐一吹,小池塘就醒来了;水波一闪一闪像大眼睛;芦苇长起来像长睫毛。
3.教师引背,重现图像
学生读到一定的程度,教师采用“引背法”引导学生背诵,可以一问一答,或者老师背上句、学生补下句等。如:老师问:春风姐姐轻轻一吹,小池塘怎么了?学生答:春风姐姐轻轻一吹,小池塘就醒来了。老师背上句: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学生接下句: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在一背一接中,重现图像。抓住了一些景物,从而摸清了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背诵奠定了基础。
4.学生试背,映现图像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作用,在老师引背的基础上,让学生先回忆图像内容,接着让学生根据图像试着背,不能背的孩子还可以打开课本跟在后面读一读,这样绝大多数学生能很快地背出来。
然后再一次巩固强化,凭借图像的一次又一次的显现,从“文字—图像—文字”,在几个来回中,学生既积累了语言,又习得了写作的方法,并逐步内化。
二、以演促背
1.关键词语表演
情境表演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 以《鲜花和星星》为例,在背诵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配上相应的动作。如:老师先让学生理解“满地的鲜花”是说明花多,然后配上形容多的动作,学生跟在后面比画,这样重点词语就牢牢地记在心中了。
2.根据情境演
引导学生自由发挥,主动参与,大胆动起来,从而能够让学生在这种自发、自觉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情绪,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如,在指导背诵《蚂蚁和蝈蝈》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课文,告诉学生:你们现在就是课文当中的这群小蚂蚁,从一开始感受夏天的热,再想象你们是怎样背粮食、拉粮食的,个个满头大汗。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会有怎样的表情和动作呢?先按照课文自己创作表演,边背诵边做动作。再在自己的小组里演演背背,请别人指出不足。并推荐出“最勤劳小蚂蚁”在全班表演背诵。结果在请几个同学汇报展示时,我欣喜地发现,学生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创造力和表演能力。比如,“夏天真热”,学生表现出骄阳似火、闷热的表情,“有的背,有的拉”做出很艰难、很用力的动作。“个个满头大汗”学生用手势演示,显现出小蚂蚁的累……再加上背诵时语气的抑扬顿挫,把这群小蚂蚁的角色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通过自己的表演,文章的内容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扎了根。
三、以唱激背
低年级段的学生生性活泼好动,爱唱爱跳,对一些歌诀和童谣兴趣浓厚。那些符合他们的需要和兴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适当地对一些背诵内容的形式加以改变,可以防止抽象、单板,增加学生的新鲜感。因为变化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李绅的《锄禾》和《悯农》,学生背诵第一首的兴趣还不错,但背诵第二首是兴趣不是很高,我就把它和第一首诗糅合起来,谱上歌谱,改编成一首“拍手歌”,并配上舒缓的音乐,教学生唱一唱。再比如,《快乐的节日》、《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课文本身就是一首节奏欢快的儿童歌曲。在新课伊始,让学生听一听,课间花些时间教唱一下这首歌,课后让孩子们用些时间练唱。结果,孩子们在不经意间学会了这首歌曲。这时,再让他们背诵这篇课文,他们的积极性就高了,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背诵了。
“学生背出来了,其过程肯定相同;但背不出来的学生肯定原因各异。”再者,指导学生背诵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在此只列举一二。在课堂上只要我们多花点时间指导孩子背诵,让学生边读、边思、边背,必定有所获益。在背诵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他们背诵的兴趣。作为教者,我们更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课文内容和班级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指导背诵,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当教育在无痕中悄悄展开的时候,语文之花亦已绽放。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小纪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