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昊
摘要:近几年来,国内食品领域相继发生了“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县内食品领域先后发生了贡溪乡黄守义父子食用卤菜导致“亚硝酸盐”中毒、鱼市镇杨坤元在家给孙子办三朝酒食物中毒12人等食品安全事件。这些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暴露出了当前食品监督管理体制不顺、监管力量薄弱、食品监督管理脱节及我县乡镇、村寨的食品监管存在盲区等问题。
关键词:食品安全;加强;思考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一、目前我县食品监督的现状
2009年6月1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目前职能还在卫生监督所)实施分段监督管理。
在食品生产监管方面,由县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内设综合股负责,该股有4名工作人员,主要负责的工作有食品标准化、质量监督、代码管理,生产领域食品与代码执法,产品质量定期检验计划抽查等几个块面的工作。而实际负责食品加工环节监督管理的只有1人,各乡镇也没设立监督管理分所。
在食品流通监管方面,由县工商局内设的食品监督股负责,该股有工作人员2名,主要负责全县流通领域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同时,该局在我县23个乡镇设置五个派出机构,分别是城镇工商所9人;城郊工商所(中寨工商所)7人;扶罗工商所5人;鱼市工商所3人。
在餐饮服务监管方面,由县卫生局下设的卫生监督所负责,该所现有职工16人,其中有1人(司机)长期患病不能正常上班,1人借调县创卫办,实际工作人员只有14人(其中所班子4人、公共场所股2人、食卫股2人、医疗股3人、稽查股1人、办证大厅1人、办公室1人)。因该所在各乡镇没设立卫生监督分所,全县23个乡镇、1个工业园的食品末端(餐饮业)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由食卫股的2名干部负责指导监管,现有餐饮监管对象680多户。
二、我县食品监督存在的问题
1.食品监督管理脱节,体制不顺问题严重。食品监督体系建设起步晚,体制改革仍在探索阶段,一些食品法律法规在执行中出现了新的问题。一是食品各环节的监督管理相互脱节,监督质量得不到保障。根据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的源头已由质监部门负责,流通环节已由工商部门监管,餐饮业即将划归食品药品监督局管理,由于体制不顺,产生一些监管漏洞,食品安全监管难以到位。二是交叉重复监管严重。以我县学校食品方面的监督检查为例,不仅质监部门和工商部门要介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要负责监督,即使餐饮监督职能划归药监局,学校的生活饮用水和传染病防治仍归卫监所监管。食品监管的交叉重复,造成学校接待检查不胜其烦,监督检查成本和效率也令人深思。
2.食品监督力量分散,基层食品监督空白。《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综合协调职责,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责任,具体的食品安全组织协调工作将由卫生局牵头。食品监督力量单薄,但监督任务繁重,无法保障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健康安全,需要重新调整和部署其人员编制与经费。
3.食品监管技术落后,监督管理难度加大。近年来,我国的问题食品不断出现,从领导干部到平民百姓,人人谈“食”恐惧,主要原因是食品监督技术落后,难以跟上经营者造假步伐。如用避孕药喂鱼、假猪耳朵等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一方面,监管者通过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发布食品安全信息、调查食品安全事故等措施来进行监管。另一方面,社会道德低下的经营者,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利用法律的漏洞和落后的监督技术,经常规避监管、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影响食品生产的质量。目前的食品监督普遍现象是:每当食品安全重大事故一经曝光,监管者只能跟着造假者步伐追赶,对于有毒、有害食品的技术检测能力和水平总是滞后于生产者的掺杂造假技术,监督管理难度加大。
4.食品监督任务艰巨,经费力量保障不到位。一是食品监督任务和经费支持力量不对等。以我县的卫生监督所为例,该所只有一台执法车,2人负责餐饮业的监管,面对全县680多户餐饮对象(还不包括农村聚餐),全年共需工作经费48万元,而该所人均办公经费仅为0.5万元,与我省益阳市南县等地财政每年按人平5.5万元的标准安排卫监工作经费差别很大,无法保证食品终端环节的高效监管。二是执法收入偏低。因卫生体制改革仍在探索中,体制不顺问题依然存在,加上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一些收费项目均已取消,食品监管部门靠执法收入生存的历史不复存在。如卫监所和乡镇卫生院均属于卫生局的下属机构,医疗执法举步维艰。三是食品监督员少,执法装备奇缺。食品监管受工作任务重、经费紧张和设备人员不足的限制,质检部门和工商部门又属垂直管理体制,抽检工作中接受上一级业务部门布置下来的纵向任务多,结合本行政区域实际情况主动检测相对不足,这些,都不利于对食品的高效监管。
5.执法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是执法人员素质偏低。如部分食品监督人员社会责任心不强,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知识不够,工作思路不清,执法程序不清楚,不会发现问题,甚至被人情左右,出现把关不严、执法不公情况。二是专业人才缺乏。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极其匮乏,食品生产部门、各类农贸市场、食品市场的管理机构中既懂宏观管理又懂得专业知识、能为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卫生关的技术人员也极其匮乏。以我县为例,负责食品监管三个部门中的5个干部,只有1人是学食品专业的,其余都不是专业人士。
为了保障全县人民的食品健康安全,尽快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仅需要改革食品监督体制,加大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力度,提高执法队伍整体建设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三、我县食品监督工作的发展对策
1.改革食品监督体制弊端,创新食品监督工作机制。食品安全工作关系国计民生,随着社会的发展显得日趋重要。我国的食品监督体制改革尚在探索阶段,暴露出来的各种弊端值得我们共同关注,更有待进一步完善。建议:一是向我省长沙市等地学习,推行食品“重心下沉、关口前移”的监管模式,创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食品监督网络。整合质检、工商、卫生部门的食品监督人员,建好乡镇食品监督分所,并配齐乡镇、行政村(社区)的食品监督协管员,健全基层食品监督网络,消除基层食品监管盲区,提高食品监督效能,切实保障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健康安全。二是根据社会发展趋势,整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监所相关职能(合并)。职能方面:餐饮业监督职能继续留在卫监,食品源头和流通领域的监管回归卫监部门,推行食品一条龙监管责任制。既可以避免监管脱节出问题相互推诿的现象,还能避免职能交叉多头执法带来的弊端。
2.实行领导责任制,高度关注人民的食品健康安全。食品监督体系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执行国家食品法律法规,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强“一把手”重视力量,是做好食品监督工作的关键。建议:把食品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到与社会综合治理、安全工作一样高度,并纳入我县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落实各级领导食品安全“一票否决”责任追究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并予以考核,如县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签订《食品卫生安全责任书》等。
3.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保障工作经费和人员编制。建议:一是经费保障到位。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食品工作的实际需求,县人民政府逐年加大对食品监督工作的经费预算,并保障公共卫生资金按政策比例对食品监督方面的经费投入(每年按辖区总人口人均3元的标准从公共卫生资金中解决食品监督执法经费),并全额返还执法收入款项,以保证食品监督的办公费、执法和发展建设等支出。二是人员编制支持到位。在综合监管食品的基础上,根据食品监督工作实际发展需要制定其人员编制长远发展纲要(按辖区总人口0.8人/万的标准配备食品监督员,建立乡镇食品药品监督分所,配齐食品监督协管员),确保“食品宪兵”人员编制的合理建设,对影响食品监督工作的要重新核编(如解决卫生监督所的执法车辆购置和专职司机配备等问题)。
4.规范食品市场,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建议:将整顿和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和食品放心工程实施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实行问题食品举报有奖制度。县人民政府设立举报奖励基金,并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监督,形成“人人关注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对举报并经查实的违反《食品安全法》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消费者的不法生产经营者坚决从严处罚。二是建立食品经营者档案,实行经营者终身责任追究制。各部门形成监督合力,对失信者给予媒体曝光,并坚决不予办理二次卫生许可证,使其 “一处失信,寸步难行”,让其付出惨痛的代价,提高其作假获利的成本,以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三是充分发挥各级人大的监督职能。充分发挥人大的权威监督权力,依法实施法律监督和食品工作监督,果断启动监督程序,依法加强监督,及时发现并整治影响食品安全的行为。
5.建立学习培训机制,提高执法人员整体素质。建议:一是定期举办食品法律法规学习培训班。学习食品专业基础知识、食品法律知识等相关知识,探讨、剖析监督执法中的疑难案件。使其熟练掌握运用食品政策,提高食品监督员的语言表达、文字书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二是加强队伍作风建设。加强食品监督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和爱岗敬业、公正执法的工作作风,树立食品监督的良好形象。三是加大对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考核力度。增强卫生监督员的学习自觉性,如每年举办卫生业务考试,成绩不合格的不予评先评优等。利用以上等措施,把他们建设成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高效精干,能担当得起历史重任的食品监督工作队伍,更好、更快的推进食品监督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