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
《为了可爱的中国》在江西卫视和江西五套播出之后,在全国引来如潮好评。
“将帅后人点赞,专家学者认可”“纪录片创奇迹,收视飘红并领跑同时段”,江西省内主流报纸将这样的点评变成了铅字头条。与此同时,国内几十家报纸和网络媒体也纷纷发表评论,盛赞老红军口述历史文献片《为了可爱的中国》。这部纪录片成为了江西电视2014年的一个现象。
前前后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下面是一组电视机前看不到的画面。
画面一:
南昌市洪城路社区,社区活动室有了一个新的习惯——每晚看《为了可爱的中国》,十天的播出时间,这里始终人头攒动。63岁的李本守是从头到尾一直守在电视机前。
“好,真好!真实,打动人。”他甚至每天都要写下看片日记,他要留给孙子一起去看。68岁的十字街社区居民何同炳看完片子后,对摄制组的工作人员说:“这种片子应该多播几次,对我们和后代有教育作用,要大力推广。”
画面二:
在部队营房里,《为了可爱的中国》也引起了持续的关注。武警江西省总队二支队组织了全体官兵一同观看了《为了可爱的中国》不少战士自发写观看心得。
《长征女兵》一集中,老红军刘英说了这样一句话:“虽然说我在党内退了职务,但是我的思想并没有转变。”这让张玉坤班长红了眼圈。他是一名即将满服役期的老兵,他说,无论在哪里,他都要继续为人民服务。
画面三:
因为朋友圈的推荐,网友“一帆”开始观看这部纪录片,看完后,激动不已的她,发了一条这样的微博:“在这个不断腾飞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似乎与历史有了断层。都说凡事往前看,却不要忘了回头看。也许,那一回眸,看见的是令我们感动的坚守与我们最需要的信仰。”
南昌航空大学大一的学生们看完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后,召开了主题讨论会,主题是:革命先辈们当年“梦中国”,今天,我们如何追寻“中国梦”。
无论观众身份、年龄有多大差异,这部片子总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在这背后,是一个执着而专业的纪录片制作团队的付出,是这个团队自我超越的信心;是近三年时间里,一群电视人远离浮躁、孜孜不倦的对历史的责任感。笔者很庆幸能加入这个团队,见证他们的工作,感受卓越、面对感动,并能参与其中的点滴工作。在这里,笔者用两个关键词“感动”和“坚守”,从自己的视角,描述《为了可爱的中国》摄制组幕后的工作。
感动
一部纪录片要打动人心,首先是创作者自己被感动了。
纪录片中,每一位老红军都经历过时代的大风大浪,直面苦难,他们的忠诚与坚强、担当与不屈,是这个时代最应该弘扬的基因。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是最幸运的。重新解读,老红军们留下的画面,这让我们的心灵受到洗礼。这些英雄生命所散发出的光辉,令人感动满怀。
笔者印象极为深刻的是,当编辑到“曾志为革命三送亲儿,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捐出了自己全部的工资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段落时,编辑机房里,几个壮小伙子在那里偷偷地抹眼泪;当编辑到“欧阳毅百折不回,千里找到党组织”的段落时,后期编辑情不自禁地发了一条微信,“感动,致敬中”。
更受鼓舞的是,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姚亚平一直对摄制工作非常关心。在北京审片会现场,他看望了摄制组成员,高屋建瓴地阐述了纪录片策划思想,还对题材的发掘和创新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这也使得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有了质的飞跃。
感动还来自于那些专家学者的鼓励。2013年12月,《为了可爱的中国》摄制组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举行了审片会,那些德高望重的党史军史专家们给予了这个团队最大的鼓励。当天审片结束后,贺龙元帅之女贺捷生少将在接受摄制组的采访时说:“江西电视人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片子中影像就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留给后代有非常深刻的意义。谢谢你们!”
感动还来自于无私参与其中的民营企业家熊衍贵,他富而不忘本,不计成本,不求回报,他真诚地帮助摄制组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对笔者来说,感动更来自台领导的关爱。杨玲玲台长参与摄制组的节目策划会,让摄制组成员在摄制过程中受益匪浅;马玉玲总编辑眼光专业独到,所提建议字字珠玑,往往经她的点拨后摄制组成员茅塞顿开。在一次一次的反复润色后,《为了可爱的中国》终于完成了一次不一样的展示。如果没有她们的指导,也成就不了今天这个作品的品质。另外,李建国副台长带领创作团队不断创意,在他的精雕细琢下,节目在一点点地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坚守
怎样完成一部高起点、高标准的红色纪录片?这个问题,几乎每天都在《为了可爱的中国》摄制组成员的脑海中萦绕。这个问题最终变成了摄制组成员的自我加压,转化为每一个环节实现的节目操作流程。在选题讨论,海量资料整理的时候;在每一个人物剪辑提纲设定的时候;甚至在每一个画面的选取上,摄制组都在按照这样的标准去选取。
外界知道的是,这是一部由老红军来口述的历史文献片。不全知道的是,摄制组背后付出怎样的艰辛。
以老红军为这部纪录片的叙述主线,要实现这点,难度极大。应该说,国内讲述老红军的纪录片并不在少数,其中也有不少精品。但是,那些片子更多是邀请老红军的家人、战友以及其他的历史研究者来追忆英雄,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可爱的中国》要坚持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一条路,让老红军说自己的故事,这是这部纪录片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的难点。因为,随着时日久远,很多老红军已经故去,他们的影像资料弥足珍贵。
如何实现呢?总编导邱国荣始终坚持用严谨的态度,成全纪录片的品质。
这是一个高效的团队,有时为了找到一段关键采访,摄制组都会行程数千里,反复求证。可以说,几乎每一个画面的整理,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摄制组万江麟、张步蓉两位老师的红色题材作品,一直都倍受关注。《共和国摇篮》《小平您好》《情系民生》《沧桑正道》,这些作品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在他们身上,笔者看到的是对电视事业的执着。张步蓉老师即使身体抱恙,还是一次次参与到摄制组节目的探讨中;万江麟老师对每一个细节认真的态度,是摄制组不少年轻的摄像编导们学习的标尺。为达到最准确、最能传神的效果,执行总编导唐济生和制作团队对每一帧画面、每一段音效都达到了苛刻的状态。
为百位老红军建立口述影像资料档案并完成一部鲜活的集体记忆,摄制组从一开始就感到责任重大。许多老红军留下口述历史的影像资料后不久就去世了,有时候,摄制组必须和时间赛跑。需要追赶的,还有磁带消失的速度。有些当年录像带材质本身的问题,珍贵的影像磁粉正在脱落,影像正在模糊,声音正在消失,资料的损失可能无法挽回。因此抓紧对这些影像资料的保护、整理,这也是摄制组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经过精心的积累,摄制组存有近百位老红军采访录音和录像,有的画面甚至是老红军的家人们都没有的。当他们看到陌生的影像中出现了已故父辈们身影的时候,对摄制组的肯定和褒奖就成为了摄制组最好的动力。
今年开始,《为了可爱的中国》进入制作的倒计时。从总编导到摄像、后期、包装,全部主动放弃休息,没有小长假,没有周末,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无一例外,有时候连睡眠时间都压缩了。他们对每一期节目和画面,进行不厌其烦的修改。这是一群志存高远,有坚守、有追求的人。
和一些众声喧哗的节目相比较,《为了可爱的中国》摄制组往往远离了聚光灯,远离了轻松,但是,所有人都无怨无悔。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要创作出一部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纪录片。
对笔者而言,在《为了可爱的中国》摄制组工作是一次重要的收获。除了向那些时代偶像老红军们致敬,笔者也感受了摄制组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追随江西五套一直向上的力量,更见证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