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图书馆生存危机的出现和加重直接推动着图书馆界对图书馆评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图书馆评估是一项由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内容以及评估手段四大要素构成的复杂活动。评估主体决定着评估活动要由谁主导的问题,评估对象决定着评估活动要对什么进行评估的问题,评估内容决定着评估主体要对评估对象进行何种评估的问题,评估手段决定着评估活动具体如何实施的问题。
关键词 图书馆评估 渊源 构成要素 历史演进 评估主体 评估对象 评估内容 评估手段
分类号 G251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Library Assessment
Wang Jinying
Abstract The crisis of librarys existing and its deterioration drive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exploring. The library assessment refers to a complicated activity that includes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assessment, the items and methods of the assessment. The matter of assessing subject determines who will guides this process; the matter of assessing object decides what is going to be assessed; the matter of assessing items is concerned with what kind of assessment is about to be done with the object by the subject; and finally, the matter of assessing methods is mainly about how the assessing activity is going to be conducted.
Keywords The library assessment. Origin. Elements. Historical evolution. Assessment subject. Assessment object. Assessment item. Assessment method.
1 图书馆评估的渊源
以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已将人类推向了信息时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关键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信息的生产、组织、传递、存贮及利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全新的信息环境已经悄然形成。信息环境的变化从根本上打破了各类信息服务机构在信息服务舞台中的原有格局,网络信息服务机构的大规模出现使得图书馆作为社会文献信息中心的地位受到严峻挑战。英国图书馆2009-2011年战略规划指出:我们所处的环境在过去的20 年里发生的变化超过了过去两百年的变化,特别是技术发展的驱动。这种变化正逐渐改变着传统的学术研究对物理图书馆作为重要信息源满足研究需要的依赖,而走向复杂的有多种选择的网络[1]。伴随这种趋向的出现、扩展、普及,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就受到了严重质疑。
图书馆生存危机的出现和加剧直接推动着图书馆界对图书馆评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一方面,图书馆需要通过图书馆评估回答图书馆的价值何在,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相比其为何是不可替代的等问题。另一方面,图书馆则需要通过图书馆评估回答图书馆的运营是否是高效率的问题。
2 图书馆评估的构成要素
在哲学范畴中,任何一项实践活动都是由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内容以及实践的手段四大基本要素构成的。作为一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图书馆评估亦是由实践的主体即图书馆评估主体、实践的对象即图书馆评估对象、实践的内容即图书馆评估的内容以及实践的手段即图书馆评估的手段四大基本要素构成的。
2.1 图书馆评估的主体
图书馆评估主体即主导或主动实施评估活动的实体,它解决的是由谁评估的问题。目前,国内研究图书馆评估主体的文章并不多,有关图书馆评估主体类别的代表性观点是根据图书馆评估的参与者的类型将图书馆评估主体分为政府机构、图书馆行业协(学)会、各类图书馆、用户和第三方机构五类[2]。笔者认为此种观点存在着对评估主体与评估的参与者的混淆。由图书馆评估的实践活动来看,图书馆用户只是被动地参与了图书馆的评估,图书馆用户始终都不是图书馆评估活动的主导者。图书馆评估的主体只有图书馆管理者、图书馆行业协(学)会等第三方机构、图书馆三类。此种划分的依据是评估主体与图书馆的利益关系。图书馆管理者往往是图书馆的活动经费的直接提供者和主要提供者。其主导或主动实施图书馆评估的目的是通过图书馆评估了解图书馆的运营效果及其运营效益,并依此为依据对图书馆进行后续投资。图书馆行业协(学)会等第三方机构与图书馆的运营并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联,其主导或主动实施图书馆评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图书馆评估进一步了解本地区或本系统图书馆的发展现状,以实现对本地区或本系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科学引导。图书馆主导或主动实施图书馆评估的目的有二:一是欲通过评估向社会确证自己的价值,稳定管理者对其进行的投资;二是欲通过评估实现对其运营过程的审视,依据评估结果进行科学决策,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2.2 图书馆评估的对象
图书馆评估对象即评估活动所指向的目标实体,它解决的是对什么进行评估的问题。对图书馆评估对象的清楚认识和准确把握是实施图书馆评估活动的基础。不同的评估对象所适用的评估目标和评估手段都是不同的。而且图书馆评估的对象往往是与图书馆评估的内容交织在一起的。endprint
从现有文献来看,我国图书馆界对评估对象的认识是极为模糊的。虽然已有相关学者对图书馆评估的对象进行了专门区分,但多是按现有评估专题对图书馆评估对象进行的笼统概括,而且还普遍存在着划分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例如金胜勇和贾东琴在其发表的《1999—2008年我国图书馆评估研究述评——对图书馆评估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一文中提出目前图书馆评估的对象有信息资源评估、信息服务质量评估、图书馆自动化评估、读者满意度评估和数字图书馆评估五类[3];向远媛在《图书馆评估研究综述》一文中提出图书馆的评估对象有图书馆信息资源评估、信息服务评估、图书馆自动化及技术应用评估、用户评估以及图书馆管理评估五类[4]。按照评估对象所属层次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图书馆评估对象分为图书馆整体和图书馆部分两类。图书馆整体属宏观层次的评估,图书馆部分属微观层次的评估。对图书馆整体的评估包含着对图书馆各组成部分的评估。
2.3 图书馆评估的内容
图书馆评估的内容即评估主体对评估对象具体进行了怎样的评估,它解决的是进行什么样的评估的问题。笔者认为任何一项图书馆评估活动都可以从数量、质量、价值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数量可比较多少,质量可比较优劣,价值可比较高低。由此我们可以将图书馆评估分为数量型评估、质量型评估和价值型评估三类。
数量型评估适用从量多量少的角度出发对图书馆的某种资源进行的评估,例如,对图书馆馆藏数量的评估、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数量的评估等。质量型评估适用从质优质劣的角度出发对图书馆的某种资源或某种活动进行的评估,例如对图书馆馆藏质量的评估、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估等。价值型评估适用从投资—回报的角度出发对图书馆的某种活动或整体活动进行的评估。在这里投资即输入,回报即输出。图书馆的投资不仅包含资金等物质资源的投资,还包含着人力资源的投资以及时间资源的投资。图书馆的回报则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回报,一种是间接回报。图书馆直接输出的是图书馆服务,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服务回报。图书馆间接输出是图书馆对用户以及整个社会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通过用户对图书馆的利用行为而产生的,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价值回报。我们也可以将图书馆的价值回报理解为用户在利用图书馆之后其自身发生的改变以及为整个社会所带来的改变。价值型评估即对图书馆的投资回报率的评估。这里我们需要将其与我们经常所说的对图书馆的价值进行的评估区别开来。
按照“数量—质量—价值”的思路将图书馆评估划分为数量型评估、质量型评估以及价值型评估的思想与目前广为流行的将图书馆评估划分为绩效评估与成效评估的思想是截然不同的。从某种程度上说,笔者并不赞成将图书馆评估笼统分为绩效评估和成效评估的做法。原因是“绩效”的意思原本就是成绩、成效,而“成效”的意思则是功效,效果,这与我们在理解图书馆绩效评估时将绩效作为效果理解,在理解图书馆成效评估时将成效作为作用、影响理解,存在着较大偏差。笔者认为研究中我们不能为了一味寻求用语的对称,而忽略词语本身的真正含义。
2.4 图书馆评估的手段
评估手段即评估活动中应用的具体方法和工具,解决的是如何评估的问题。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和评估工具是评估主体通过评估活动对评估对象做出客观、科学、准确的价值判断的必要保障。
图书馆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操作指南是图书馆评估活动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工具。数量型评估的方法主要是统计方法;质量型评估的方法主要有专家评定法、标准参照法、可感知服务质量测评法和用户满意度评价法;价值型评估的方法主要有条件价值评估法、成本效益分析法、二次经济影响分析法。
现实中的一项图书馆评估活动往往包含着多类主体、多个对象、多项内容和多种手段。无论是在图书馆评估的思想理论研究中还是在图书馆评估实践活动的研究中,我们不仅需要对图书馆评估的四大构成要素进行准确定位,还需对评估过程中的四大关系进行准确把握。这四大关系分别是评估主体与评估参与者的关系、评估对象与评估内容的关系、量化评估与模糊评估的关系以及评估的过程与评估的结果的关系。
3 图书馆评估的历史演进
3.1 图书馆评估理论的演进历程
20世纪60年代的图书馆评估强调对馆藏、人员、设备、费用等投入资源进行定量评估。1965年克莱伯(V.W.Clapp)和乔丹(R.T.Jordan)首次提出利用定量方法评价图书馆馆藏。1968年菲利普·摩斯(Philip Morse)出版了《图书馆效率:一种系统方法》一书,这是第一部论述图书馆评估的专著,摩斯在此书中提出可利用数学模型评估图书馆的效率。此后,图书馆评估的理念很快得到了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5]。
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图书馆评估引入了对图书馆效率及图书馆效益的评价,研究重点由数量评估转向了图书馆质量和图书馆价值评估。1973年, 奥尔(R.H.Orr)为《文献工作杂志》撰写了一篇题为《测度图书馆服务的好坏:探讨定量评价的一般框架》的讨论文章。在文章中奥尔指出,图书馆服务好坏的概念包含两个基本的方面,这两个方面可以通过两个基本的问题反映出来,即图书馆的服务是好是坏?图书馆的服务好坏到了什么程度?第一个方面可看成是“质量”,第二个方面可看成是“价值”。评价服务质量的最终标准是其满足意欲满足的用户需求的能力,而评价服务的价值必须最终依据经费提供者所认为的通过利用服务而增加的成效。而具体的评价标准却是难以确定的,故而需要借助一定的假定条件,通过考察一些方便考察的对象,间接反映图书馆的质量和价值,并依此为依据提出了奥尔图示。奥尔的图书馆评估思想奠定了西方图书馆评估研究的基础。1983年,美国图书馆学教授巴克兰德又对奥尔的图书馆评估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完善[6]。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兰开斯特则分别于1977年和1988年分别出版了《图书馆服务的测评与评估》《如果你想要评估你的图书馆》两本专著,在这两本书中兰开斯特对图书馆评估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论述。兰开斯特在《如果你想要评估你的图书馆》一书中指出,对图书馆进行的评估可采取两种思路:一种是“投入—产出—效果”的思路;一种是“成本—效率—效益”的思路。按照“投入—产出—效果”的思路对图书馆进行评估时,我们应注意到在投入、产出、效果三者中,投入最易量化,产出次之,效果最难量化,而特定投入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产出的质量的优劣,特定产出的质量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效果的好坏。按照“成本—效率—效益”的思路对图书馆进行评估时我们应注意到成本泛指一切成本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等各种成本[7]。endprint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图书馆界中引入质量管理理论的思想和方法体系,作为构建图书馆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的有力管理工具。图书馆界对质量管理理论的借鉴重点包括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服务质量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菲根堡姆于1961年提出的。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一个组织中的所有部门、所有人员都以产品及服务的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最经济的办法为用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图书馆的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以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全体馆员的参与为基础,以用户满意为目标, 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及手段,对图书馆全部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监控的系统管理方法。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中的 “质量”观点和“用户”观点为图书馆评估带来了重大的根本性的观念变革,由此图书馆界开始将评估焦点由图书馆转向用户,即真正从用户入手来评估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相比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图书馆评估带来的观念性变革,服务质量管理理论在图书馆的应用则直接产生了图书馆评估的重要工具——LibQUAL+。LibQUAL+是美国研究图书馆学会与德克萨斯A&M大学图书馆在SERVQUAL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图书馆服务内涵和相关调查,重新定义维度而建立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型。而SERVQUAL模型就是由美国市场营销学家帕拉休曼、赞瑟姆和贝利于1988年提出的一种服务质量诊断工具,其理论基础为可感知服务质量理论和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其在服务质量管理领域应用得十分广泛[8]。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图书馆评估理论研究至今已走过了约五十个春秋,在这期间图书馆评估理论实现了从对图书馆进行数量型评估到对图书馆进行质量型评估和价值型评估以及从将图书馆作为评估的起点和终点到将用户作为评估的起点和终点的两次飞跃。
3.2 图书馆评估实践的演进历程
在这里,图书馆评估实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含一般意义上对某一个图书馆或某一类或某地区图书馆进行的实际评估活动,也包含着对图书馆评估手段(评估指标、评估方法、评估工具等)的具体探索。虽然图书馆评估手段的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的韵味,但作为一种实用工具其实践意义大大超越了理论意义。故而,笔者认为我们应将其列为图书馆评估实践。
图书馆评估实践活动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已存在。与图书馆评估理论的发展历程相同,图书馆评估实践活动的发展也实现了从数量型评估到质量型评估与价值型评估及从图书馆到用户的两次飞跃。但图书馆评估实践的发展历程与图书馆评估理论的发展历程在时间上并不是完全重合的。因受评估手段和评估难度的影响,图书馆评估实践的前进脚步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图书馆评估理论的前进脚步。具体表现是相比图书馆评估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以及20世纪80年代就已实现了从数量型评估到质量型评估以及价值型评估的跨越,图书馆评估实践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真正开始了质量型评估和价值型评估的历史。
图书馆评估实践活动的开展多伴随着相关评估标准的出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出台的有关图书馆绩效评估的一系列国际标准。在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8年在国际图书馆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布了第一个有关图书馆评估的国际标准ISO11620:1998《信息与文献—图书馆绩效指标》。目前,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网站上可以查到的已经发布的图书馆绩效评估标准分别有ISO2789:2006《国际图书馆统计》(《International Library Statistics》,2006 年9 月第4 版)、ISO11620:2008《图书馆绩效指标》(《Library Performance Indicators》2008年第2版)、ISO/TR28118:2009《国家图书馆绩效指标》(《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National Libraries》2009年4月第1版)。此外,重要的图书馆绩效评估标准还有国际图联学术和研究图书馆专业组于2007年出版的《质量评估:图书馆绩效评估手册》,此评估手册是其在1996年出版的《质量评估:学术图书馆绩效评估国际指南》的第2版[9]。
4 结语
早在1978年,兰开斯特(F.W.Lancaster)就大胆提出“在下一个二十年(1980-2000年),现在的图书馆可能完全消失”。2011年1月艾尔弗莱特大学的图书馆馆员Brain T. Sullivan在《美国高等教育纪元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2050年高校图书馆尸检报告》[1]。“图书馆消亡论”的观点虽有些骇人听闻,但其指出的问题却是每一个图书馆都无法回避的。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图书馆只有成功向社会确证自己的存在价值才能求得继续生存,否则将真正走向消亡。要确证图书馆的存在价值,便需进行图书馆评估。伴随图书馆评估实践的逐渐拓展,图书馆评估研究必将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
参考文献:
[ 1 ] 初景利,杨志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图书馆新消亡论论辩[J].图书情报工作,2011,56(11):5~11.
[ 2 ] 黄如花,宋琳琳.论图书馆评价的主体[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34-44.
[ 3 ] 金胜勇,贾东琴.1999—2008年我国图书馆评估研究述评:对图书馆评估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1):80-88.
[ 4 ] 向远媛.图书馆评估研究综述[J].新世纪图书馆,2011(1):59-61,16.
[ 5 ] 方小苏.图书馆绩效评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4.
[ 6 ] 初景利.西方图书馆评价理论评介[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3):53-60.
[ 7 ] Lancaster F W. If you want to evaluate your library[M].London:Ltd.1988.
[ 8 ] 罗曼,等.图书馆质量管理体系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 9 ] 张彩霞.图书馆质量评估体系与国际标准[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王金英 德州学院图书馆馆员。山东德州,253023。
(收稿日期:2014-02-18 编校:方 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