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论文首先论述区域协同保障的内涵、组成要素及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分析区域协同保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围绕指导原则、资源类型、政策环境、权益关系及组织管理等几个方面对区域协同保障的运行机制进行系统阐述。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区域图书馆 协同保障 资源共享 图书馆联盟 运行机制
分类号 G259.23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Cooperative Security about Regional Academy Library
Fang Xiangming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the elements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regional security. On the basis of the discussion, it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aced by the regional cooperative security,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guiding principles, the types of resources, the policy environ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the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regional cooperative security.
Keywords Academy library. Regional library. Collaborative security. Resource sharing. Library consortia. Operation mechanism.
1 区域协同保障的组成要素及现实意义
1.1 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区域协同保障主要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图书馆在合作框架内,通过统一组织、协调和分工,增加文献品种,减少重复,重点建设特色资源,尽可能将各自承担范围内的文献资源收集齐全,并保持一定的系统性、新颖性和权威性,使区域图书馆馆藏在整体上分布更合理、种类更齐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集成化的联合服务[1]。主要包含两个要素(如图1所示):一是协同采购,这是协同服务的资源基础;二是协同服务,这是协同采购的前提和保障。协同服务不仅包括文献信息服务,还包括联合参考咨询、科技查新以及联合编目[2]等方式。两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如果没有协同采购,难免形成“你有我有,你无我亦无”的资源分布状态,资源共享的基础就会很薄弱,协同服务的质量将大打折扣;相反,如果缺乏协同服务,各馆只为本馆用户服务,那么势必会增加对方馆协同采购的外部压力和风险,进而丧失合作的动力和自信心,使得合作与共享只能停留在口号或者维持在较低层次上。
图1 区域协同保障要素图
1.2 现实意义
(1)区域协同保障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各馆将有限的经费用在最需要的资源上,优化资源配置,夯实馆际合作的物质基础。
(2)可以降低复本数量,增加文献种类,扩大资源覆盖面,再加上其他馆藏的联合保障,从而可以大幅度提高区域文献保障率。
(3)可以有效聚合文献供应和用户需求,显著提高各馆的文献保障能力及扩大相应的服务范围,从而提高文献使用率。
(4)当前图书馆普遍面临着资源价格急剧上涨的窘境,为了应对经费危机,只能忍痛割爱,舍弃订购用户仍有需求的某些资源,而建立协同保障机制籍助于联盟集体的力量和有效分工,用户可以利用其他成员馆的文献满足需求,于是“割爱”就无需“忍痛”了。
(5)对于一些普及性的常用数据库等,区域图书馆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具有与文献出版商通过谈判降低文献采购价格的更多筹码,通过压价把节约下来的经费用于购买更多新的文献资源,例如CALIS、JALIS等机构目前都会组织成员馆参与外文文献以及电子资源的集团购买。
2 区域协同保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1 挑战
资源共建共享在图书馆界早已成为一种共识,亦可谓深入人心,但真正实践起来依然困难不少,主要是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作祟,造成资源共享意识淡薄,缺乏全局观念和合作精神。
2.1.1 彻底转变传统的思想理念尚需时日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一直延续着“大而全,小而全”的资源建设模式,馆藏的丰富程度成为判别图书馆地位与实力极为重要的标准之一,特别是受高校评估的影响,重复购买甚至短期集中大量采购文献的现象时有发生,馆藏质量令人担忧。同时“自给自足”的封闭意识依然强烈,馆际合作采购阻力重重,大多数资源和服务仅对校内师生开发开放,保守主义严重,缺乏全局观和开放共享的胸怀。有的馆即便是CALIS 成员,但其特色库存本地系统不对校外开放,从而导致投资近百万元的特色库项目只能“孤芳自赏”[3]。
2.1.2 现行管理模式的束缚
国内很多高校图书馆联盟基本上是由当地高校图工委代管的,不具有行政管辖权,难以发挥协调作用。加上来自学校领导及师生用户的压力,图书馆往往缺乏大胆实践的魄力,不敢迈开步子进行深入广泛的合作,更多停留在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层次相对较浅的合作项目上。而有的联盟虽然拓宽了合作范畴,但在实际运行中亦未能充分考虑各参与馆的具体实力,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以提倡奉献为主,缺乏有效的激励和补偿机制,造成权利与义务的不平衡。大型馆相对投入大,回报少,小型馆“搭便车”的现象比较严重,因而挫伤了成员馆的积极性,也限制了资源共建共享事业的发展空间[4]。
2.1.3 协同服务可能存在一定“风险”
区域协同保障要求各馆通过协调分工“互通有无”,对于缺藏的非特色性或者稀缺性文献需要通过其他收藏馆予以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馆际间的相互依赖性和渗透性,成员馆的积极性与协同服务的实际效果将形成一种博弈关系,从而增加了馆际合作满足用户文献需求的风险。即如果某馆用户需要使用本馆缺藏的资源,其他收藏馆能及时、方便地为其提供利用,那么该馆参与合作项目的积极性就会提高。相反,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提供“协同服务”,长此以往用户的抱怨就会增多,进而会直接挫伤成员馆的积极性。因此,馆际间能否真正实现“协同服务”是资源共建共享的一大关键问题。
2.2 机遇
尽管高校图书馆联盟发展尚需面临一些挑战,但国内仍有一些联盟如CALIS、JALIS发展势头迅猛,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较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除了当地政府、学校及参与馆领导重视外,也存在一些共性的有利条件。
2.2.1 相对优越的区域优势
作为区域范围内的高校图书馆,尤其是大学城,因地理上处于相邻位置,馆际之间联系较为频繁和方便,合作相对密切。特别是用户跨馆利用文献资源和获取服务相对更为便捷,交通成本降低。因此,馆际间更易于开展协调采购和联合服务。
2.2.2 良好的实践基础
随着资源共享理念的逐步深入,馆际交流越来越多,开放程度逐步加深,高校馆都或多或少参与了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的合作项目,比如,CALIS组织的集团采购数字资源、联机编目及共建共享特色数据库等[2]。因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信任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验,进而为实现更深层次的合作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2.2.3 网络技术的支撑
随着校园网和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的加快,互联网在高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区域联合目录的建设、协调采购以及集成服务提供便利条件,并将资源共建共享项目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2.2.4 社会及用户的期望
区域协同保障不仅能使“好钢用在刀刃上”,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通过资源的“互通有无”,重新聚合和调配资源,可进一步提高文献保障率和利用率,并将由此产生的便利和实惠带给广大用户。分别有54.5%和40.2%的用户认为本馆“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进行资源协作采购,分工建设馆藏。众多用户的热切期盼和支持无疑将形成一股强大动力,进一步推动区域协同保障项目的开展。
3 区域协同保障的运行机制
3.1 指导原则
区域协同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一定的指导原则,统筹规划,周密安排,规范运作,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1.1 服务性原则
区域协同保障不仅是为了实现增加资源配置种类、提高资源保障率的目标,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依托上述目标的实现,有效聚合特色文献和其他文献的供应和需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用户满足率。因此,区域协同保障是现代网络技术环境下用户个性化需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更为全面深入的文献服务的内在要求。
3.1.2 经济性原则
国内高校图书馆基本都属于全额拨款的事业性单位,需要将来自纳税人的采购资金用于最需要的资源配置上,最大程度地发挥经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区域协同保障可以规避各自为政采购文献造成资源的大量重复配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以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效益的目标。
3.1.3 宏观性原则
主要是指要从地区文献资源建设的大局和覆盖整个区域用户文献需求的高度考量问题。区域资源协同建设应当在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各成员馆资源建设的现状和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整体规划和部署,通过馆际间的分工协作,优化组合,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并制定出切实可行、详细得当的操作流程和行为规范,用以指导和规范区域资源协同建设项目的开展。
3.1.4 可持续发展原则
如果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昙花一现,则将严重破坏各成员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整体布局和馆藏发展的计划。另外,如果协同采购和协同服务两个要素不能并行发展,出现短板效应,就会导致用户对本馆缺藏文献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其支持力度就会下降,并且由于投入与产出的失衡也会引发成员馆对区域协同保障的可行性产生疑惑和积极性的衰退,进而可能导致又一个“法明顿计划”历史悲剧的重演。
3.2 资源类型
3.2.1 依据载体形式可分为传统纸质文献和数字化资源
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不仅继续保持着传统纸质文献资源的采购力度,同时也会投入一定的资金购置或自建一些数字化资源,作为馆藏的重要补充。甚至有些馆每年在电子资源方面投入的经费已经超过了纸质文献。譬如,2012年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用于购置电子资源的经费分别达到2069万元和1770万元,而纸质资源分别为946万元和1047万元[5]。但近年来随着电子资源尤其是国外数据库价格的急剧上涨,仅靠单打独斗,任何馆都很难满足用户对于数字化资源的需求。因此,除了纸质文献外,数字化资源更需要纳入协同建设的范畴。
3.2.2 依据馆藏特色及重要程度可以分为普通文献和珍贵文献
资源共享强调的应该是“用”而非“藏”,因此参与各方应尽可能地扩大共享文献的范围,但对于不同性质的文献,应当区别对待。比如,对于有些馆所收藏的一些珍贵的珍本、善本等,可以作为特种文献纳入协同保障的范畴。如果其他馆用户确有使用需求,应避免直接接触原件,而是通过现代复制技术有条件地为其提供服务。
3.2.3 依据合作开展的时间可以分为现有文献和新购文献
为了节省馆藏空间,降低管理成本,对于一些利用率低且复本量多的文献可以进行剔除或交换处理,同时提供联合服务保障,规避因剔除处理可能带来的风险。对于新购文献应根据整体规划要求,协作分工,确定特色资源的范畴,发挥资源购置及联合服务的双重保障作用,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层次多样、学科覆盖面广的区域性文献保障系统。
3.3 政策环境
国家及地方的决策、立法及规章等对信息资源建设的统筹规划、统一管理、深度开发利用以及对避免文献低级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都至关重要[6]。区域协同保障的顺利实施需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供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作为支撑。目前我国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发展较为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有效的组织、协调管理机制及有关政策的正确引导,造成各馆各行其是,未能真正形成统一的认识以及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因此,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尽快建立一套切合实际、针对性强的指导方针、政策及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可以召集各成员馆负责人共同编制区域高校图书馆协同保障的发展规划、有关指导方针及技术标准,并注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协调好成员馆之间的利益关系,并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
3.4 权益关系
构建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合理性,不仅取决于合作单位间对资源的互补性需求、对馆藏发展的共识及共同利益的驱使,同时也取决于合作各方利益的平衡关系。只有保持各方利益的均衡发展,才能为共享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在的、持久的推动力[7]。资源协同保障不仅要求成员馆在实施技术标准上的协同一致,更需要各自认真履行协议规定的馆藏采购方面的分工,并做好提供文献服务保障方面的工作,因此这就需要兼顾各方的利益关系,建立一套平衡机制,使共建共享活动始终处于一种均衡发展的状态。譬如,规模较大的馆往往拥有丰富的馆藏和充足的文献购置经费,以及其他方面的优越条件都是小型图书馆所“望尘莫及”的,在共建共享活动中,大馆投入的资金及馆藏贡献往往比小馆大,相对而言,在共享过程中大馆获取的“好处”不如小馆多,如果大馆的利益长期得不到补偿,就难免会有“吃亏”的感觉。但另一方面,有些专业性较强、经费有限的小馆在面临“捉襟见肘”的困境时,如果得不到一定的经济补助,就难以履行分工采购的任务,即按照分工系统收藏某类特色文献的工作将难以持续。因此,一旦成员馆间的利益关系不能保持均衡发展,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就难以长久、稳步地得以推进和发展。利益均衡机制的实质在于通过对参与各方经济利益关系的适时调整,根据贡献大小及实际困难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或奖励,提高参与方的积极性,实现对其意识行为的引导与控制,从而共同实现共建共享的最终目标。
3.5 组织管理
建立健全专门的管理协调机制并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是资源协同保障得以顺利开展的组织保障。区域协同保障不仅需要各成员馆在协调采购、资源配置及服务保障等方面达成共识、形成默契,而且还牵涉到参与各方在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比例及效益产出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协调和解决,那么就很难顺利进行下去。因此,这就需要有统一、强有力的领导。譬如,一般而言,相对区域(如同一城市)内高校图书馆基本隶属于同一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直属高校除外)领导或受当地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统一的业务指导,具有较为亲近的“血缘关系”。因此,可由当地高校图工委牵头,建立区域协同保障管理委员会,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和指导。管委会主席由行政部门主管高校工作的负责人担任,秘书长及联系人可由高校图工委派专人担任,委员由各成员馆的主管业务馆长担任。管委会可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成员馆联席会议,研讨决定有关合作项目的重大事项及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审议、协调和裁决等,联席会议是最高管理、决策及仲裁机构。管委会负责制定、实施有关区域协同保障项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制订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制定和推广有关技术规范及标准,并具体指导各成员馆开展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协调和解决好参与各方的利益关系及产生的一切隔阂,从而保证区域协同保障项目不断持续健康发展。
4 结语
区域协同保障的运行机制是一套系统复杂的工程,包含诸多内容,譬如,还可能涉及到制度保障、任务分工、奖惩办法、宣传推介、管理监督以及绩效评估等方面,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对其中几个基本要点进行了探讨和论述。另外,区域协同保障机制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稳步前进。可先在几个合作基础比较牢固、互补性比较强的图书馆之间进行试验,比如大学城图书馆,等有了成功经验并产生实际经济效益外再逐步推广,用数据说话更容易取得主管部门、学校领导以及用户等各层面的理解和支持,说服推介工作也可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 1 ] 方向明.高校图书馆区域协同保障与集成服务研究[J].
图书馆建设,2012(11):42-45.
[ 2 ] 何琳.我国区域性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图书馆,2010(4):61-63.
[ 3 ] 丁美华.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中存在问题管窥[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6):123-125.
[ 4 ] 高咏先.区域性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运行机制研究:以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项目为例[J].情报探索,2011(6):70-73.
[ 5 ] 教育部高校图工委[EB/OL].[2014-01-18].http://www.scal.edu.cn/tjpg/201311060117.
[ 6 ] 姚晓霞,冯英,陈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机制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1):23-27.
[ 7 ] 刘文青,鄢朝晖.湖南地区图书馆联盟的共建共享机制[J].图书馆学研究,2010(1):43-46.
方向明 上海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上海,200444。
(收稿日期:2014-02-26 编校:刘勇定)
3.3 政策环境
国家及地方的决策、立法及规章等对信息资源建设的统筹规划、统一管理、深度开发利用以及对避免文献低级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都至关重要[6]。区域协同保障的顺利实施需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供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作为支撑。目前我国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发展较为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有效的组织、协调管理机制及有关政策的正确引导,造成各馆各行其是,未能真正形成统一的认识以及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因此,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尽快建立一套切合实际、针对性强的指导方针、政策及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可以召集各成员馆负责人共同编制区域高校图书馆协同保障的发展规划、有关指导方针及技术标准,并注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协调好成员馆之间的利益关系,并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
3.4 权益关系
构建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合理性,不仅取决于合作单位间对资源的互补性需求、对馆藏发展的共识及共同利益的驱使,同时也取决于合作各方利益的平衡关系。只有保持各方利益的均衡发展,才能为共享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在的、持久的推动力[7]。资源协同保障不仅要求成员馆在实施技术标准上的协同一致,更需要各自认真履行协议规定的馆藏采购方面的分工,并做好提供文献服务保障方面的工作,因此这就需要兼顾各方的利益关系,建立一套平衡机制,使共建共享活动始终处于一种均衡发展的状态。譬如,规模较大的馆往往拥有丰富的馆藏和充足的文献购置经费,以及其他方面的优越条件都是小型图书馆所“望尘莫及”的,在共建共享活动中,大馆投入的资金及馆藏贡献往往比小馆大,相对而言,在共享过程中大馆获取的“好处”不如小馆多,如果大馆的利益长期得不到补偿,就难免会有“吃亏”的感觉。但另一方面,有些专业性较强、经费有限的小馆在面临“捉襟见肘”的困境时,如果得不到一定的经济补助,就难以履行分工采购的任务,即按照分工系统收藏某类特色文献的工作将难以持续。因此,一旦成员馆间的利益关系不能保持均衡发展,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就难以长久、稳步地得以推进和发展。利益均衡机制的实质在于通过对参与各方经济利益关系的适时调整,根据贡献大小及实际困难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或奖励,提高参与方的积极性,实现对其意识行为的引导与控制,从而共同实现共建共享的最终目标。
3.5 组织管理
建立健全专门的管理协调机制并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是资源协同保障得以顺利开展的组织保障。区域协同保障不仅需要各成员馆在协调采购、资源配置及服务保障等方面达成共识、形成默契,而且还牵涉到参与各方在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比例及效益产出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协调和解决,那么就很难顺利进行下去。因此,这就需要有统一、强有力的领导。譬如,一般而言,相对区域(如同一城市)内高校图书馆基本隶属于同一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直属高校除外)领导或受当地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统一的业务指导,具有较为亲近的“血缘关系”。因此,可由当地高校图工委牵头,建立区域协同保障管理委员会,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和指导。管委会主席由行政部门主管高校工作的负责人担任,秘书长及联系人可由高校图工委派专人担任,委员由各成员馆的主管业务馆长担任。管委会可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成员馆联席会议,研讨决定有关合作项目的重大事项及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审议、协调和裁决等,联席会议是最高管理、决策及仲裁机构。管委会负责制定、实施有关区域协同保障项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制订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制定和推广有关技术规范及标准,并具体指导各成员馆开展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协调和解决好参与各方的利益关系及产生的一切隔阂,从而保证区域协同保障项目不断持续健康发展。
4 结语
区域协同保障的运行机制是一套系统复杂的工程,包含诸多内容,譬如,还可能涉及到制度保障、任务分工、奖惩办法、宣传推介、管理监督以及绩效评估等方面,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对其中几个基本要点进行了探讨和论述。另外,区域协同保障机制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稳步前进。可先在几个合作基础比较牢固、互补性比较强的图书馆之间进行试验,比如大学城图书馆,等有了成功经验并产生实际经济效益外再逐步推广,用数据说话更容易取得主管部门、学校领导以及用户等各层面的理解和支持,说服推介工作也可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 1 ] 方向明.高校图书馆区域协同保障与集成服务研究[J].
图书馆建设,2012(11):42-45.
[ 2 ] 何琳.我国区域性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图书馆,2010(4):61-63.
[ 3 ] 丁美华.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中存在问题管窥[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6):123-125.
[ 4 ] 高咏先.区域性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运行机制研究:以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项目为例[J].情报探索,2011(6):70-73.
[ 5 ] 教育部高校图工委[EB/OL].[2014-01-18].http://www.scal.edu.cn/tjpg/201311060117.
[ 6 ] 姚晓霞,冯英,陈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机制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1):23-27.
[ 7 ] 刘文青,鄢朝晖.湖南地区图书馆联盟的共建共享机制[J].图书馆学研究,2010(1):43-46.
方向明 上海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上海,200444。
(收稿日期:2014-02-26 编校:刘勇定)
3.3 政策环境
国家及地方的决策、立法及规章等对信息资源建设的统筹规划、统一管理、深度开发利用以及对避免文献低级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都至关重要[6]。区域协同保障的顺利实施需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供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作为支撑。目前我国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发展较为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有效的组织、协调管理机制及有关政策的正确引导,造成各馆各行其是,未能真正形成统一的认识以及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因此,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尽快建立一套切合实际、针对性强的指导方针、政策及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可以召集各成员馆负责人共同编制区域高校图书馆协同保障的发展规划、有关指导方针及技术标准,并注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协调好成员馆之间的利益关系,并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
3.4 权益关系
构建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合理性,不仅取决于合作单位间对资源的互补性需求、对馆藏发展的共识及共同利益的驱使,同时也取决于合作各方利益的平衡关系。只有保持各方利益的均衡发展,才能为共享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在的、持久的推动力[7]。资源协同保障不仅要求成员馆在实施技术标准上的协同一致,更需要各自认真履行协议规定的馆藏采购方面的分工,并做好提供文献服务保障方面的工作,因此这就需要兼顾各方的利益关系,建立一套平衡机制,使共建共享活动始终处于一种均衡发展的状态。譬如,规模较大的馆往往拥有丰富的馆藏和充足的文献购置经费,以及其他方面的优越条件都是小型图书馆所“望尘莫及”的,在共建共享活动中,大馆投入的资金及馆藏贡献往往比小馆大,相对而言,在共享过程中大馆获取的“好处”不如小馆多,如果大馆的利益长期得不到补偿,就难免会有“吃亏”的感觉。但另一方面,有些专业性较强、经费有限的小馆在面临“捉襟见肘”的困境时,如果得不到一定的经济补助,就难以履行分工采购的任务,即按照分工系统收藏某类特色文献的工作将难以持续。因此,一旦成员馆间的利益关系不能保持均衡发展,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就难以长久、稳步地得以推进和发展。利益均衡机制的实质在于通过对参与各方经济利益关系的适时调整,根据贡献大小及实际困难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或奖励,提高参与方的积极性,实现对其意识行为的引导与控制,从而共同实现共建共享的最终目标。
3.5 组织管理
建立健全专门的管理协调机制并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是资源协同保障得以顺利开展的组织保障。区域协同保障不仅需要各成员馆在协调采购、资源配置及服务保障等方面达成共识、形成默契,而且还牵涉到参与各方在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比例及效益产出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协调和解决,那么就很难顺利进行下去。因此,这就需要有统一、强有力的领导。譬如,一般而言,相对区域(如同一城市)内高校图书馆基本隶属于同一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直属高校除外)领导或受当地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统一的业务指导,具有较为亲近的“血缘关系”。因此,可由当地高校图工委牵头,建立区域协同保障管理委员会,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和指导。管委会主席由行政部门主管高校工作的负责人担任,秘书长及联系人可由高校图工委派专人担任,委员由各成员馆的主管业务馆长担任。管委会可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成员馆联席会议,研讨决定有关合作项目的重大事项及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审议、协调和裁决等,联席会议是最高管理、决策及仲裁机构。管委会负责制定、实施有关区域协同保障项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制订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制定和推广有关技术规范及标准,并具体指导各成员馆开展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协调和解决好参与各方的利益关系及产生的一切隔阂,从而保证区域协同保障项目不断持续健康发展。
4 结语
区域协同保障的运行机制是一套系统复杂的工程,包含诸多内容,譬如,还可能涉及到制度保障、任务分工、奖惩办法、宣传推介、管理监督以及绩效评估等方面,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对其中几个基本要点进行了探讨和论述。另外,区域协同保障机制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稳步前进。可先在几个合作基础比较牢固、互补性比较强的图书馆之间进行试验,比如大学城图书馆,等有了成功经验并产生实际经济效益外再逐步推广,用数据说话更容易取得主管部门、学校领导以及用户等各层面的理解和支持,说服推介工作也可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 1 ] 方向明.高校图书馆区域协同保障与集成服务研究[J].
图书馆建设,2012(11):42-45.
[ 2 ] 何琳.我国区域性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图书馆,2010(4):61-63.
[ 3 ] 丁美华.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中存在问题管窥[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6):123-125.
[ 4 ] 高咏先.区域性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运行机制研究:以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项目为例[J].情报探索,2011(6):70-73.
[ 5 ] 教育部高校图工委[EB/OL].[2014-01-18].http://www.scal.edu.cn/tjpg/201311060117.
[ 6 ] 姚晓霞,冯英,陈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机制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1):23-27.
[ 7 ] 刘文青,鄢朝晖.湖南地区图书馆联盟的共建共享机制[J].图书馆学研究,2010(1):43-46.
方向明 上海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上海,200444。
(收稿日期:2014-02-26 编校:刘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