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区域差异实证分析

2014-09-24 11:32齐春莹宋娟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27期
关键词:区域发展实证研究

齐春莹+宋娟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实证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消费总量及消费结构差异性十分显著。在纳入研究范围的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态: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在食品、居住和医疗等必需消费支出的收入弹性大于东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在交通等方面的消费收入弹性更大。最后,文章就如何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的居民消费结构,进而有效提高当地消费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优化经济发展结构等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发展 居民消费结构 实证研究

研究综述

早期关于消费结构的研究中,学者们往往以恩格尔系数为主线。如王芳(2006)研究发现,恩格尔系数存在比较大的时间惯性,同时与本期食品价格指数存在显著的负向相关性。但恩格尔系数仅仅揭示了食品支出变动的影响,无法考察其他消费支出的变动,因而具有比较大的局限性。房爱卿等(2006)对建国以来我国的消费政策和居民消费类型进行了总结,国家层面的宏观消费政策被划分为抑制、补偿、适度和鼓励四个阶段,并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类型进行了划分,将城镇划分为生存、发展和享乐三个阶段,农村仅仅只有生存和发展两个阶段。田学斌(2007)则将我国家庭消费结构分为改革前、增量市场化和全面市场化三阶段,并认为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制度的变革。

随着国家逐渐把扩大内需作为宏观政策的重点,许多学者开始从消费结构与扩大内需的关系入手进行研究。胡宝娣(2007)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巨大潜力,并分析了消费结构升级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黄妙钰(2009)则从历年的统计数据出发,实证分析了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消费需求扩大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也有些学者从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消费结构的影响。如周明慧、张建军(2011)通过分析上海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如何通过消费结构升级从而扩大内需的研究。段妍(2012)则通过分析吉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提出了增加中等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等五个优化消费结构、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同时,由于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地区差异显著,因此我国不同地区间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对总体消费结构有明显的影响。刘颖嘉等人(2012)以江苏、安徽和甘肃作为东中西三地区的代表,通过研究三地区消费结构的差异,考察了我国扩大内需战略的成效,并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建议。

综合现有的研究文献,从消费结构的视角探究扩大内需方法的文章,主要以立足某一宏观层面或某一特定地区为主,对不同地区间消费结构横向比较的研究还比较少,仅有的文献也大多选择某几个省的数据作为大地区的代表,缺乏全面性。基于此,本文选取全国31个省份2008-2012年的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东中西地区消费结构的地区差异,进行横向比较,并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特点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总体分析

从总体看,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差异仍十分明显。2012年,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0332.72元、20147.34元和18434.81元。从消费支出水平来看,2012年东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分别为22343.36元、14623.47元和12352.28元。

从总体消费结构上看,由于食品和衣着属于生存型消费资料,通过对比近10年来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食品及衣着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见图1),不难发现:东部地区城镇居民在食品及衣着上的消费支出比重,显著低于西部和中部地区城镇居民,且差距逐渐拉大。从2006年以后,中部地区的该比例也开始低于西部地区。

实证分析

(一)需求收入弹性

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当所有商品价格不变时,收入变化 1%所引起某种消费品需求变化的百分比。收入弹性具有较好的横向可比性,因此本文构建模型来计算东中西地区的消费收入弹性,以此来进行比较研究。

(二)变量选取

按照国家统计局给出的统计口径,居民的消费支出由八项构成,分别是: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娱乐、医疗保健及其他。因此选择各地区居民的这八项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由于收入是影响支出的最显著因素,且在不同地区具有高度可比性,因此选择居民可支配收入作为解释变量。而农村地区居民食品衣着等必需品支出很大部分可以自己生产解决而不依靠消费,因此本文只研究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地区性差异。

(三)模型构建

按照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函数可表述为C=a+b·Y。其中C表示消费支出,Y表示可支配收入,a表示自发消费,b表示消费倾向。由于本文要比较分析东中西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弹性,因此对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两边同时取对数,可得lnC=lnb+lnY,因此,可将计量模型标准化:

ln(consm,n)=αm+βnln(incom,n)+εm,n

其中,cons表示消费支出,inco表示可支配收入。m=1,2,3,分别表示我国东中西地区; n = 1,2,3,….,8,分别表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娱乐、医疗保健及其他支出。εm,n表示误差项。

(四)实证结果

本文基于2008到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找到各省各年各消费类别的数据,利用stata软件10.0版,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根据面板数据建立的模型有三种类型,即混合回归模型,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和随机效应回归模型。由于样本区间较短,无法进行面板数据模型类型选择的F检验。本文假定同一地区内的个体间经济结构大体相同,因此实证分析时采用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中数字表示各种不同类别消费支出的收入弹性。从中可以发现,对于食品、居住、医疗保健等生活必需品来说,东中西地区的消费收入弹性依次增加。而对于交通通信等相对非必需品来说,东中西地区的消费收入弹性却依次减少。这说明,当收入增加时,中西部地区居民对于食品、居住和医疗等的支出幅度变动更大,而东部地区则对交通通信等的支出幅度变动更大。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保障程度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社会保障程度还不够高,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增加后也会由于对未来风险支出的顾虑,而将支出的重点放在医疗居住食品等方面。endprint

对策建议

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在不同消费种类上的收入弹性差异较大。基于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是缩小地区间消费差距、扩大内需的根本措施。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收入,需求归根到底是由收入来推动的。要拉动内需,实现需求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因此,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应努力增加居民的收入水平,如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切实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为扩大消费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东、中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对比较高,再向更高程度提高的空间远没有西部地区大。国家应坚定不移的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推动西部地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缩短西部地区同中、东部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坚持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给中、西部地区居民增收。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缩减地区间消费差距、扩大内需的有利保障。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力度不够,影响居民消费的意愿。尤其对于中西部地区,由于人才的聚集效应,使得中西部地区医疗水平不高但费用却较高。因而,医疗、养老和教育子女等未知的潜在支出比重过大,严重影响了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信心。因此,国家应抓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保对在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覆盖面。同时积极鼓励优秀的医疗和教育人才向中西部地区流动,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卫生医疗和基础教育水平,解决中西部地区城镇人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加快保障性住房市场建设,是缩减地区间消费差距、扩大内需的必要条件。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房地产市场,在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同时,也挤占了居民大部分的其他消费,从而使得总体消费严重不足。房价过高已经不再是某些城市的问题,而已经变成了全国范围的难题。但商品房的市场经济属性,又决定了降低商品房售价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重点加快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廉价房的建设,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市场建设,下大力解决群众“居无定所”的老大难问题。当人民群众不用再将大半收入用于还房贷或支付房租时,自然会提高消费能力,扩大内需就会更加容易。

有针对性地发展区域消费市场,是缩减地区间消费差距、扩大内需的积极补充。由于中西部地区在食品和医疗等方面的消费收入弹性更大,而东部地区在交通、通信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弹性更大,因此在做好上述三方面努力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发展不同地区的消费市场,尤为必要。例如,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因此食品和医疗的供给不足使得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没有度过边际拐点,这需要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消费市场时,有针对性地细化发展,加强和完善中西部地区的食品和医疗市场,增加落后地区食品供给的数量和种类,提高落后地区的医疗水平,进而扩大地区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1.段妍.吉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分析[J].经济纵横,2012(5)

2.刘毅.我国分城乡居民消费研究综述[J].消费经济,2005(5)

3.胡宝娣.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五大潜力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3)

4.王政霞.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及成因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3(4)

5.房爱卿,范剑平,朱小良.我国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和消费政策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6.王芳.物价对城乡恩格尔系数的影响分析[J].商业研究,2006(10)

7.黄妙珏.基于消费结构升级的扩大内需[J].浙江经济,2009(10)

8.周明慧,张建军.基于消费结构分析的扩大内需对策研究—以上海城镇居民为例[J].上海管理科学,2011(1)

9.刘颖嘉,杜磊,周颖祺.东中西部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与启示—以江苏、安徽、甘肃三省城镇居民消费为例.消费经济,2012(8)

10.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分省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9(2)endprint

对策建议

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在不同消费种类上的收入弹性差异较大。基于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是缩小地区间消费差距、扩大内需的根本措施。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收入,需求归根到底是由收入来推动的。要拉动内需,实现需求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因此,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应努力增加居民的收入水平,如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切实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为扩大消费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东、中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对比较高,再向更高程度提高的空间远没有西部地区大。国家应坚定不移的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推动西部地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缩短西部地区同中、东部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坚持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给中、西部地区居民增收。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缩减地区间消费差距、扩大内需的有利保障。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力度不够,影响居民消费的意愿。尤其对于中西部地区,由于人才的聚集效应,使得中西部地区医疗水平不高但费用却较高。因而,医疗、养老和教育子女等未知的潜在支出比重过大,严重影响了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信心。因此,国家应抓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保对在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覆盖面。同时积极鼓励优秀的医疗和教育人才向中西部地区流动,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卫生医疗和基础教育水平,解决中西部地区城镇人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加快保障性住房市场建设,是缩减地区间消费差距、扩大内需的必要条件。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房地产市场,在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同时,也挤占了居民大部分的其他消费,从而使得总体消费严重不足。房价过高已经不再是某些城市的问题,而已经变成了全国范围的难题。但商品房的市场经济属性,又决定了降低商品房售价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重点加快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廉价房的建设,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市场建设,下大力解决群众“居无定所”的老大难问题。当人民群众不用再将大半收入用于还房贷或支付房租时,自然会提高消费能力,扩大内需就会更加容易。

有针对性地发展区域消费市场,是缩减地区间消费差距、扩大内需的积极补充。由于中西部地区在食品和医疗等方面的消费收入弹性更大,而东部地区在交通、通信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弹性更大,因此在做好上述三方面努力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发展不同地区的消费市场,尤为必要。例如,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因此食品和医疗的供给不足使得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没有度过边际拐点,这需要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消费市场时,有针对性地细化发展,加强和完善中西部地区的食品和医疗市场,增加落后地区食品供给的数量和种类,提高落后地区的医疗水平,进而扩大地区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1.段妍.吉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分析[J].经济纵横,2012(5)

2.刘毅.我国分城乡居民消费研究综述[J].消费经济,2005(5)

3.胡宝娣.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五大潜力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3)

4.王政霞.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及成因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3(4)

5.房爱卿,范剑平,朱小良.我国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和消费政策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6.王芳.物价对城乡恩格尔系数的影响分析[J].商业研究,2006(10)

7.黄妙珏.基于消费结构升级的扩大内需[J].浙江经济,2009(10)

8.周明慧,张建军.基于消费结构分析的扩大内需对策研究—以上海城镇居民为例[J].上海管理科学,2011(1)

9.刘颖嘉,杜磊,周颖祺.东中西部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与启示—以江苏、安徽、甘肃三省城镇居民消费为例.消费经济,2012(8)

10.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分省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9(2)endprint

对策建议

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在不同消费种类上的收入弹性差异较大。基于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是缩小地区间消费差距、扩大内需的根本措施。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收入,需求归根到底是由收入来推动的。要拉动内需,实现需求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因此,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应努力增加居民的收入水平,如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切实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为扩大消费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东、中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对比较高,再向更高程度提高的空间远没有西部地区大。国家应坚定不移的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推动西部地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缩短西部地区同中、东部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坚持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给中、西部地区居民增收。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缩减地区间消费差距、扩大内需的有利保障。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力度不够,影响居民消费的意愿。尤其对于中西部地区,由于人才的聚集效应,使得中西部地区医疗水平不高但费用却较高。因而,医疗、养老和教育子女等未知的潜在支出比重过大,严重影响了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信心。因此,国家应抓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保对在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覆盖面。同时积极鼓励优秀的医疗和教育人才向中西部地区流动,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卫生医疗和基础教育水平,解决中西部地区城镇人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加快保障性住房市场建设,是缩减地区间消费差距、扩大内需的必要条件。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房地产市场,在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同时,也挤占了居民大部分的其他消费,从而使得总体消费严重不足。房价过高已经不再是某些城市的问题,而已经变成了全国范围的难题。但商品房的市场经济属性,又决定了降低商品房售价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重点加快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廉价房的建设,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市场建设,下大力解决群众“居无定所”的老大难问题。当人民群众不用再将大半收入用于还房贷或支付房租时,自然会提高消费能力,扩大内需就会更加容易。

有针对性地发展区域消费市场,是缩减地区间消费差距、扩大内需的积极补充。由于中西部地区在食品和医疗等方面的消费收入弹性更大,而东部地区在交通、通信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弹性更大,因此在做好上述三方面努力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发展不同地区的消费市场,尤为必要。例如,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因此食品和医疗的供给不足使得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没有度过边际拐点,这需要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消费市场时,有针对性地细化发展,加强和完善中西部地区的食品和医疗市场,增加落后地区食品供给的数量和种类,提高落后地区的医疗水平,进而扩大地区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1.段妍.吉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分析[J].经济纵横,2012(5)

2.刘毅.我国分城乡居民消费研究综述[J].消费经济,2005(5)

3.胡宝娣.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五大潜力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3)

4.王政霞.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及成因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3(4)

5.房爱卿,范剑平,朱小良.我国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和消费政策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6.王芳.物价对城乡恩格尔系数的影响分析[J].商业研究,2006(10)

7.黄妙珏.基于消费结构升级的扩大内需[J].浙江经济,2009(10)

8.周明慧,张建军.基于消费结构分析的扩大内需对策研究—以上海城镇居民为例[J].上海管理科学,2011(1)

9.刘颖嘉,杜磊,周颖祺.东中西部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与启示—以江苏、安徽、甘肃三省城镇居民消费为例.消费经济,2012(8)

10.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分省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9(2)endprint

猜你喜欢
区域发展实证研究
沁源县区域发展方向研究
跳绳运动区域性发展策略研究
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问题研究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