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
摘要:体育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健全人格等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从当前形势上看,我国体育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体育教学巨大功能和作用的有效发挥,须引起足够重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中体育教学的弊端逐渐凸显,切实转变教学理念,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成为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的核心任务。这种形势下,须不断转变教学理念,采取必要措施处理现存问题,为素质教育扫清障碍,保障体育教育高效、顺利进行,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本文主要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相应对策前言:人的素质,既包括身体素质,又包括心理素质。体育不仅能够提高人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能够塑造健全人格,增强心理素质,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体育教学是一项教与学相互统一的活动,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针对性地指导,让学生充分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的技能,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行为习惯[1]。然而,我国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加之教师对体育的认识和重视不足,导致体育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明显。这种形势下,须转变思想管理,切实发挥体育教育的巨大作用,促进广大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针对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对策的研究,十分有必要,且势在必行。
一、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方面。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目标主要倾向于短期性,且被动性和强制性较强,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自身学习主体性未得到充分发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盲目追求体育教育近期效果,终身体育这一长远目标常被忽视,未能真正发挥教学目标的统领作用。学生在学习时,知识简单、机械地完成教学目标,未能真正体验到体育课中的快乐,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教学内容方面。我国体育教材主要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教学内容陈旧、单一,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没有体现出纵向阶段性和延续性,也没有能够与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相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缺乏前瞻性和长远性[2]。同时,横向上不同学段的训练、教学、竞赛及相应师资水平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未能够处理好上下之间的衔接关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未得到充分发挥。此外,课程安排上缺乏合理性,系统性、全面性,导致体育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开展,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
(三)教学方法方面。由于缺乏正确认识,体育教师的重视不足,教学活动只局限于传统教学方式,教学质量和有效性难以得到提高。同时,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教学功能性,对学生是否掌握了体育的知识与技能,是否具备了自觉参加身体锻炼的能力与习惯等缺乏足够认识,无法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教学目标。此外,体育教学中,教师侧重于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忽视了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的融合教学,无法真正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合作的体育精神。
二、体育教学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不仅决定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发展方向,而且还对教师教学任务提出明确要求。为此,应根据提供学生身体素质、社会素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目标,对不同学段进行具体分析,明确和实施阶段性目标、延续性目标。教育部门及教育局专家、学者等,应根据体育教育实际情况,制定出系统完善的教学目标,形成阶段性明显,延续性强的体育教学体系,明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体育需求。只有这样,体育应试教育才能切实向素质教育转变,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满足学生对终身体育的需要。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新形势下,学习体育教学目标应具体包括:(1)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求;(2)培养学生自主、全面锻炼,满足终身体育要求;(3)培养学生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4)树立健全人格,发展学生个性品质;(5)加强情感培养,培养学生现代体育精神。
(二)完善教学内容。完善的教学内容是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体育教学要实现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需要建立在科学、完善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但是,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段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在教学内容的确定过程中,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并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选定最合适且具有一定灵活性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结合不同学段学生身体素质、生理特点,建立和完善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终身体育能力为原则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当地办学条件,充分挖掘“第二课堂”,切实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切实做到“育人”“育体”“育心”。比如,在一些设施设备较为发达的地区,可通过组建体育俱乐部的方式,将更多青年学生组织起来,全面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使之在课余体育精神、运动训练中得到进一步锻炼和提高。但一些农村地区,由于条件限制,不能以这种形势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但可开发一些乡村体育竞赛、运动比赛等,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三)创新教学方式。体育教师只有不断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才能在高效完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为终身体育打造坚实基础。基于素质教育大环境下,体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具体包括:(1)促进知识单向灌输向双向疏导转变。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体育教学活动围绕教师展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为此,需要转变教学思路,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题地位,教学活动围绕学生需要展开,切实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身心健康、全方位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2)促进以理论教学为主转向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侧重于体育理论教学,对体育技能,动作标准的示范性、指导性不够。为此,需要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以实践课、活动课等方式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教学当中,让学生在掌握动作要领的同时,理解理论知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教学目的[4]。(3)促进体育知识教学为主转向体育知识与文化相融合。传统体育教学忽视了体育知识背后的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因而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个人素养方面作用不突出。为此,需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融入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体育,领会体育文化内涵和精神,从而爱上体育,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小结
总而言之,加强学习体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仍然任重道远,需要教育界各方共同努力。只有加强思想重视,采取具体对策有针对性地处理体育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师应不断转变教学理念,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灵活教学方式等方面,为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邓凤莲.从5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看体育课堂教学新走向[J].体育学刊,2013,(05):83-85.
[2] 夏锦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十年——五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活动的反思[J].上海教育科研,2011,(11):25-28.
[3] 尹念龙.“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大学生体育态度及行为的阶段性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04):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