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锣
(四川文理学院 院办公室,四川 达州 635000)
在最近几年来,我国教师队伍的发展有让人欣喜的一面,也有让人忧虑的一面,喜的是国家政策的调整,目前教师总量不足的现象得到了缓解,教师队伍的规模也得到发展,这使困扰中国教育发展的矛盾,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但是教师队伍建设仍有让人忧虑的一面,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现象已经成为教师队伍发展的主要矛盾.达州市地处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幅员面积16591平方米,下辖七个县、市、区,人口643万,随着达州市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同样存在着义务教育发展下的各种不均衡现象.深入分析不均衡的原因,探寻解决的思路,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达州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46988名,全市现有在编教职工为44399人,从数据上看出,我市教职工编制数从总体结构来讲基本合理,达州市有23人及以下教学班4251个,学生数74851人,按“四川省因布局结构调整保留的山区村小和教学点,学生少于23名的,可按每个村小或教学点可增配1名教师编制”的规定来看,达州市教师编制总量略显不够,根据各县按学校岗位设置实际需要教职工数上报的教师编制需求应为49692名.在达州市全市现有的在编教职工44399人中,现有高中教职工6671人,占全市教职工总数的15.03%,初中教职工14850人,占全市教职工总数的33.44%,小学教职工22878人,占全市教职工总数的51.53%.其中城市教职工3539人,占全市教职工总数的7.97%,县镇教职工总数为10709人,占全市教职工总数的24.12%,农村教职工总数为30151人,占全市教职工总数的67.91%.这说明,达州市城镇化水平还不高,高、初中规模还不大,小学和农村学校教师占有半壁多江山.
达州市中小学专任教师共有41721人,小学、初中、高中(含职高)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下的分别有14924人、11841人、4653人,共计31418人.青年教师占全市专任教师总数的75.30%,全省平均水平为75.8%,从性别来看,女教师比例略高于男教师.
截止2008年底,全市共有临聘(代课)教师3833人(通川区75人,达县722人,万源492人,宣汉653人,开江180人,渠县1518人,大竹145人,市级直属学校48人),全市城市、县镇和高中的临聘教师较少,临聘教师主要集中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根据达州市教育局专项督导检查结果显示,达州市的部分城市学校存在着超编的现象,而农村有缺编的现象.由于数量供求的不均衡,导致了在师资结构配置上的不合理.
至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表明,达州市每年新补充教师约800名,录用教师数量为减员教师数量的二分之一左右,录用教师由人事部门组织,采取公开招考的方式进行.但是教师资源数量仍然无法满足正常教学需要,空缺教师岗位基本由代课老师临时组建.
尽管我国农村教师的学历水平基本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城乡差距大大缩小了[1],但并不是实质性的差距缩小.通过对部分学校的调研来分析了城乡教师在职称、学历以及年龄方面的差异.
1.2.1 城乡教师的职称差异
表1 三所城市(镇)小学与三所农村小学教师职称对比表
表2 三所城市(镇)中学与三所农村中学教师职称对比表
从表1、表2的数据可知.城市(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的职称较高,小学阶段中高级职称占了82.6%,初中阶段中高级职称占了65.3%;而农村学校这一比较则相对较低,小学阶段中高级职称只占了55.8%,初中阶段中高级职称只占41.7%.
1.2.2 城乡教师的学历差异
表3 三所城市(镇)小学与三所农村小学教师学历对比表
表4 三所城市(镇)中学与三所农村中学教师学历对比表
从表3、表4的数据可知.城市(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的学历较高,小学阶段本科及以上学历占43.2%,初中阶段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9%;而农村学校这一比较则相对较低,小学阶段本科及以上学历只占了15%,初中阶段本科及以上学历只占50.3%.
1.2.3 城乡教师的年龄差异
从表5、表6的数据可知.城市(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与农村学校教师之间的年龄也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农村学校26-35岁的教师的比例比城市(镇)学校要高,而城市(镇)学校36岁以上的教师比例要比农村学校高.这也反映出农村学校主要从大学毕业生中补充教师,而城市(镇)学校主要从农村学校中选调优秀教师的现实.
表5 三所城市(镇)小学与三所农村小学教师年龄对比表
表6 三所城市(镇)中学与三所农村中学教师年龄对比表
除了教师在职称、学历、年龄方面有不均衡的现象,还有因为以下原因导致失衡.
经济收低.除国家固定拨款所发的工资外、另有一百元左右的地方性补贴,除此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目前,农村乡镇教师的月平均总收入在1000元左右.
工作环境艰苦.达州市部分农村学校地势偏僻,交通不便,教师住房质量相对差,且阴暗潮湿.在小学,大多数老师包班任教,教学负担较重会直接影响授课质量;而教学资金投入不到位,教育教学设备得不到改善.
生活质量低.许多农村教师的家庭生活状况,要么半边户家庭要么配偶下岗,上有老下有小,甚至生老病死捉襟见肘,买房置物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工作之外的业余生活极其单调,思想困扰相对较多,也由此形成心理疾病严重.其次,相关教育资源信息的匮乏,尤其是掌握的信息技术能力欠缺,专业能力较低,不少教师连基本的教学都不能胜任.
教师流动存在盲目性,缺乏科学、合理性.教职工聘任制不到位,大量小学、初中教师被“拔高使用”,造成小学、初中师资质量严重下滑.目前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很多学校已出现梯队断层现象.
综上所述关于农村教师在如此条件下,达州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城乡教师资源质量存在着各种不足的因素.
科际失衡是指不同学科之间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目前基础教育领域教师的科际结构失衡,以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比较突出,目前教师的配置还不能满足所有学科教学需要.当前最紧缺的学科教师农村中小学主要有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科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教师.中学最紧缺的学科是初高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职高教师更是严重紧缺,“双师型”教师较少.农村大部分初中教师都是通过函授或自学达到合格学历,专业知识不够系统、扎实,尤其是从小学教师选拔到初中任教的教师,一部分不能胜任中学教育教学工作.有些地区想招聘相应科目的教师但有招聘不到的局面,以致于许多农村学校的英语课无人上,有计算机设备但没有师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通过调研,一些农村的学校教师所教的科目,并非自己所学的专业.达州市某小学,教师中40%的教师教授体育专业、66.7%的教师教授美术专业、30%的教师中语文专业的教师教授数学,而有些学校70%的教师同时教授语文和数学专业.
随着近年来达州市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成效,导致农村学校的学生人数呈逐年递减趋势,这使得达州市农村地区传统的“一村一校”办学思路受到了挑战.与此同时,部分农村学校教师资源紧张、诸如一名老师任教多门学科的现象.科际结构失衡,是教育布局上会借调老师顶替,顶替的结果使一些老师兼多门课程,是老师所学专业任非专业课程.导致了结构不合理.
综上所述,达州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城乡教师资源存在着许多不均衡和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影响了我国实现教育公平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目前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通过调研分析说明,无论是结构不均衡、质量失衡、科际失衡来看,优良的教育资源农村和城市相比都有着很大的差距,城市可以获得更多的师资投入、设备投入、财力投入.笔者认为,导致不均衡的原因有很多,但找出导致失衡的一些关键性原因是非常重要的.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是目前中国的基本国情,而教育的差异中的师资配置的失衡是城乡教育差异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要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缩短城乡差距,就必须解决好这些问题.
笔者认为,要在未来几年中,提高达州市城乡基础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改变农村的教育面貌,缩短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差距是关键,所以应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达州市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改变教育优良资源向城镇倾斜的偏好,应从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出发,实现教育公平.城乡在教育发展中,农村的教育发展得不到足够的关注,而不断扩大城镇教育的投入又加重了教育的不公平,形成了恶性循环.目前达州市的一些边远山区教师的工作环境恶劣,待遇低、缺乏基本保障,发展空间受限,由此可见一个如此的环境对农村教师有多大的吸引力.而政府采取的城镇教师和大学生定期到农村支教,从根本上解决不了发展问题.
通过这些现象,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城乡差距、区域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而要减小教师资源配置的关键所在是健全和完善公共教育制度,建立中央和省级财政为主的基础教育投资体制是关键.2所以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列宁说过:提高教师地位“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3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和教学环境,这样才能稳定农村的教育资源.但要使农村教师的物资生活水平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就要改革基础教育的投资体制.目前这一体制存在着局限性,现在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在很大层面上是国务院领导、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4有些县、乡的财力不主,还要担负基础教育的部分经费,一些贫困县财政收入很薄弱,根本不能承担基础教育的建设费和公用经费.拖欠教师工资,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得不到提高,使差距越来越大,所以只有解决政府间财力的投入和明确基础教育财政责任制、明确中央、省级、县级分担教师工资的比例,建立规范的监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参照城乡教师工资标准,农村教师标准不能低于城市教师的标准,给与农村教师地方性津贴补助,建立健全农村教师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这才能保证农村教师的工作稳定性,缩短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城乡教育公平.
〔1〕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07-06-08;教育部.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1949-1983)[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0-31.
〔2〕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对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9).
〔3〕列宁全集(第 4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58.
〔4〕达州市教育局.达州市教育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06-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