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服装设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2014-09-23 09:28任学超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服装设计服装校企

任学超

(1.安徽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2.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服装设计专业是纺织服装类的重要专业构成体,随着全国产业园区的发展,大多将此列为支柱产业.该专业的建设紧帖地方产业,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合作空间丰富、研究运用广泛、创造效益效果明显,本文就服装设计专业建设以及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做了一些研究与探索.

1 建设核心要素

1.1 坚持服务和发展相结合

绝不可只重发展而忽视服务,只重视专业设备设施建设忽视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只重视校内指标建设忽视为区域经济发展攻克技术难关以及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1.2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带动相结合

充分发挥该专业对专业群及学校整体发展的引领辅射作用.以服装设计专业为龙头,有效建立服装工艺、制板、营销、表演、等方向的专业群的形成,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率先突破,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1.3 坚持学校主体和社会多方参与相结合

坚持学校主体、政府协调、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机制,充分利用央财建设资金,引导和调动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力量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1.4 坚持区域特色与行业统筹相结合

重点发展产业布局,以该专业的资源优势,积极拓宽服务渠道和内容,攻克技术难关,获得自主产权提高工作效益的专利成果.

2 建设目标与内容

2.1 总体目标

创新以学校为主体、政府辅助、企业参与的“校政企”联动以及行业指导的合作模式,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顶岗实习、技术合作、搭建就业平台等途径,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办学机制,创新和内部管理体制,实现服装设计专业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合作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及评价机制.

重点建设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定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开发专业课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课程体系,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工学动态组合”教学队伍;扩建、改建或新建一批满足教学、生产及技术研发需要,机制灵活、资源共享、效益突出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完善以学生就业质量为核心的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创新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建设,形成特色优势与品牌效应,实现学工一体,带动服装专业群的协调发展,使专业建设达到领先水平,并对同类院校的同类专业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2.2 具体目标

2.2.1 建立“多渠道”专业建设机制

建立校政企联动、行业指导的“多渠道”专业建设机制.政府在大政方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上统筹协调,以学校为主体,重点建设省级实训中心平台,充分发挥功能作用,实现与企业深度合作.依据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关注服装产业的发展动向,调研服装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类型,重点建设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适时调整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毕业生质量,为地方企业输送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2.2 建立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推进校企对接,实施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双方共同承担完成不同类型服装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任务,通过学生参与企业委托的工业项目或科研项目,将课堂建在生产一线,使学生在课堂体验到未来的工作氛围.按照企业运行特点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实际工作中,把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让师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共同参与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创新,为师资队伍、教材和课程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上实现“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工作化、教学环境职场化、教学成果产品化”,在管理上实现“过程管理流程化、组织管理企业化、组织学习规范化、团队高职无界化”.

2.2.3 建设“工学动态组合”的教学团队

教学队伍是服装设计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建设优秀团队的基础上,围绕“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和企业专家为骨干,教学和技术服务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争取参加“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的遴选”.“工学动态组合”的教学团队,由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与校内教师共同承担对学生培养指导教学任务,形成了校企合作内外混成、相对稳定的具体实施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队伍.

2.2.4 加大教学条件建设

以“校中厂”为形式,重点建设研发中心、纺织品分析与检测中心、服装设计打样中心、服装CAD中心、服装造型设计实训室、服装生产制造中心、服装陈列中心、服装工业制板实训室、数字化服装研究室.通过部分硬件设备的投入,形成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校内硬件环境,利用校内实训场地和设备的资源,对外开展技术服务工作,体现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化思路,并为构建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环境,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奠定一定的“硬件”基础.通过“软件”建设,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凸显中心的示范作用,缓解当前服装技工荒的现状.

通过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厂中校建设符合专业特征的、体现“企业化”真实工作环境、融专业实践教学、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企业项目开发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基地.

2.2.5 深化项目教学改革

根据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和新要求,通过建设以课程内容改革为核心,以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重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校企共同对现有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进行二次开发,促进课程、教材建设的规范化、现代化和系列化.课程内容应与职业标准对接,同时体现“前校后厂、半工半读、三层递进(技术员、生产主管和生产厂长)、三业(学业、就业和创业)一体”培养内涵,引入企业新技术和新工艺,以企业真实工作内容和生产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为项目,进行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用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传送到课堂.

2.2.6 推进第三方评价

明确评价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对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分析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依托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建立行业企业、社会参与的网络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系统.建立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以及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系统,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3~5年的发展轨迹进行跟踪调查,建立数据库,定期分析研究,将相关信息作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依据.

2.2.7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通过“生产性实训中心”及“校企合作工作站”,每年面向服装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建设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共享资源库,扩展职业教育受益面,面向地方企业进行资询服务培训,共同完成技术服务、应用技术开发项目.

2.3 具体内容应体现以下方面

2.3.1 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完整

(1)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2)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系统设计;(3)基础知识培养系统设计;(4)职业能力培养系统设计.

2.3.2 凝练专业特色

(1)推进校企对接方式;(2)探索系统培养方式;(3)强化实践育人方式;(4)转变培养方式;(5)建设教学团队方式;(6)实施第三方评价方式.

2.3.3 教学团队更加充实严谨

(1)“工学动态组合教学团队”建设过程;(2)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过程;(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4)企业和行业高端人才引进与兼职教师建设计划;(5)通过建设课程建设更加充实;(6)通过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得到高速提升;(7)通过建设完善专业群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更加紧密;(8)服务社会能力建设过程.

3 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路径选择

根据产业新的变化特点,目前服装企业面临的最大困境是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生产成本高、效率低、技术弱、研发不足等制约因素,这就需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利用专业优势,提升产业发展能力.

3.1 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让企业人员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中来,提早为企业服务做好辅助准备.

3.2 将学校的教学课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利用师资、校内实验室、工作室、科研攻关小组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技术研发上的实际困难.比如服装企业生产中程序繁多,口袋、前片、后片等重复加工生产单一工艺流程,当我们把模矩模板提供给工人使用,即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增加了经济效益.

3.3 将企业急需掌握的新技术新技能及时传授给学生

如在实践课程中传授给学生吊挂流水线生产工程技术,服装cad企业版的使用等,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生产对接,尽快为企业服务.

3.4 学生参与订单制做缓解企业压力

服装企业显著特点是订单时间紧,量大时赶工期加班加点有时也完成不了,这时可利用学生实践实训,发挥生产实训中心功能,做简单工艺制作以及后道处理工作,这样即解决企业燃眉之急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加收入和从事本行业的信心.

3.5 为社会提供服装生产、设备操作与维护等职业技能培训

培养高素质技术人员,提高员工整体素质素质;通过为企业员工培训,取得专业行业认证证书,提升产业持续发展能力.

3.6 帮助企业技术攻关

解决工艺、样衣设计、版型改进、成本控制、消费层分析与定位等,利用建设成果和资源优势,帮助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和困难.

3.7 为企业提供优质资源和文化建设服务,提升企业核心竟争能力

设计现代化管理制度、管理战略、管理方法等,服装作为高感度产品具有知识经济的特征,需要知识管理支持.

3.8 提供应用项目研究、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产品开发等服务

联合开发,打造品牌,提供时尚产业、服装产品的表达、民族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信息传递,共同进行服装产品资源开发.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2〕莎伦·李·塔特.服装·产业·设计师[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3〕刘建长.服装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实施策略·特区经济,2007(5).

〔4〕陈晓鹏.服装设计管理教程[M].东华大学出版社,2013.

〔5〕盛楠·谢保卫,等.服装生产管理[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服装设计服装校企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让人心碎的服装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服装设计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