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孟杰
巴城:千年阳澄碧波漾
撰文/孟杰
巴城位于昆山市西北部阳澄湖畔,东临上海,西接苏州,隶属口操吴侬软语的江苏省辖区。全镇沿河而筑,青砖黛瓦,呈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特色,俨然是江南一隅的风情。镇内还有巴城湖、傀儡湖、东阳澄湖(原鳗鲡湖)、雉城湖,还是名闻遐迩的阳澄湖的故乡,故而被称作“五湖相拥的水乡泽国”。城镇由原先的石牌、正仪、巴城三个集镇合并而成,面积为157平方公里。巴城的建城历史较早,可以溯源至2500年前,而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则更可以追寻到6500年前。
既是江南水乡,巴城的水产久负盛名,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阳澄湖的大闸蟹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本人就嗜蟹成癖,曾经写诗换蟹“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而这里的尖团指的就是螃蟹。相比古人,今日的盛况犹有过之,每年的秋季一到,天南海北的“飨客”就会汇集在巴城,或者买蟹,或者吃蟹,场面十分壮观,竟多达百万人次。
巴城的春和面馆在当地也十分有名,位于老街,它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春和面馆最有特色的当属鸭茴面,鸭茴面以前的名气可绝对不会小于昆山的奥鸭面。鸭茴面好吃,功夫全在浇头上,做这浇头用的是当地出产的一种野鸭胸前的脯肉。据说是香味四溢,肉酥而不烂,以汤多面少为佳。
巴城不仅仅可以吃,还有诸多留住游人脚步的古迹。
春和面馆所在的老街就是其中最值得提及的一处景致。在巴城人的眼里,这条并不十分绵长的老街,就像古镇的心脏,既为整个巴城输送了繁荣一地的血液,也见证了此处风雨千年的前世今生。老街原本有三座大桥(现存两座),从地理位置看也确实属于旧时集镇的中心。如今的街头巷尾,旧日换了新颜,两侧的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不断迎来和送往着游人,开始了新的生命。作为巴城古镇的主要路段,老街是原巴城主要商业中心,现存有著名的一线天石板老街,其全长330米,大街长130米,由463块石板路石组成,共有住户53户,门面房108间。这些数字应该是巴城镇记录往昔的一本日记,走进这里,就可以看到巴城记忆中每一个深刻的笔画,不得不说,巴城是原汁原味儿的江南小镇,而仔细算来,对古镇的一块砖,一片瓦,一口井,一樘门、一扇窗的原材料和原工艺的延续,才使其传统建筑得到了真实与完整性的保护,今人也才有福分赏玩巴城的历史。
据《巴城镇志》记载,民国二十四年(1935),巴城开设有纯商业114户,是年还设有木行4户,灰瓦行2户,牛场2户,猪行3户,以及客栈、浴室等,这时是老街发展的繁荣期。之后,巴城老街一直延续着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历史风格,两旁建有一大批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可以这么说,老街就是砖瓦的世界。这些商店傍水而立,面街枕河,粉墙黛瓦,石岸班驳,河埠错落有致。市河水色清冽,河中轻舟如梭,俨然一派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情。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两边民居、商店屋檐都向中间挑了出来,使老街显得更加狭窄,对面店里的伙计隔着老街能够把东西扔过来、抛过去。到解放前夕,老街基本格局未变,但老街已显得苍老许多。
崇宁塔院是老街上的著名寺院,传统上讲,有塔必有寺,有寺必有殿。崇宁塔院便是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及崇宁塔构建而成,其格局依照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分布,依次是天王殿、崇宁塔以及后面的大雄宝殿。其中,崇宁塔塔高7层,达55.2米,总面积4967平米。天王殿借鉴了无锡永兴寺的重檐做法,其主要特点是内设“石弥勒佛”,该佛在巴城当地家喻户晓,据说是十分灵验,香火极盛。而大雄宝殿采用无锡、苏州等各大寺庙的大雄宝殿建筑风格,高大宏伟有过之而无不及,宝殿宽27米,长21米,共计567平方米。
巴城古镇在新时期,建设了许多符合当地特色发展的博物馆,蟹文化博物馆、玉峰古文物展览馆、江南木雕馆、昆石馆、东宝笛馆、王同宝书画馆等等,囊括了当地的人类发展、饮食文化及艺术文化。综合上看,巴城一地不仅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在自然人文方面一样是不遑多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