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宅育俊鸟

2014-08-04 09:52撰文孟杰
中华民居 2014年6期
关键词:文庙蜂窝建筑

撰文/孟杰

深宅育俊鸟

撰文/孟杰

一般而言,大城大邑街道里的民房规模很多都比较有限,大型的宅子只是密集的分布在个别的街道,而像郭峪村这样规模的村子更不会离了种种因素的拘囿成为特殊。之前讲过郭峪一地文风极盛,使得当地在明清两代出现了很多留名青史的官员,也就成就了郭峪村同其他村落民宅的不同。在很多当地的老人眼里,祖上的荣光都要与一个建筑息息相关——文庙。

文庙位于城西墙根,始建于明朝,清乾隆时期进行过重修。文庙供奉的自然是至圣先师孔子,两侧则摆放颜回、曾子、子思等七十二贤人的牌位。在郭峪,有一句乡间谚语:“金谷十里长,才子出郭峪。”郭峪村不负盛名,文庙门外两侧的檐廊,写满了考上生员、举人和进士的郭峪子孙。

本来只有县级以上方可建文庙,村落是不允许的,但郭峪村却独独是个例外,它不仅建了,还很大。大门是五开间,正殿为大成殿,虽为单层,但却面阔五间。东西配殿的规模也各自占到了八间,里面供奉着牌位一百多块,另有七块名贤牌,刻录了唐代至清代一千年来考取功名者的姓名,竟然有八十八位之多,也因此,郭峪村获得了兴建文庙的资格。

郭峪村最为著名的还是豫楼,“豫”在这里有防御的意思,事实上,豫楼的作用的确用于军事,如同外围的城高墙深是为了从外部消弭直接的威胁,豫楼的修建却是补充的防御,登楼而远眺,方圆几里的地域,一览无余。它的位置就摆在整个村子的中央,想必也是出于这个缘故。

豫楼位于城中央,朝东面而开,是七层的建筑,高度在三十米左右。它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因为当地饱受陕西农民起义军的袭扰,因此防御成了当时郭峪村兴建的主要肇因。郭峪城本身像个蜂窝,而豫楼就是蜂窝柄。楼面阔十五米,五开间,进深七米五,前院十分宽绰,面积约二百多平方米。今日的豫楼在整个郭峪不必再担负守护家园的责任,却没有因之破败,甚至院门都完好无缺。

豫楼的底层为半地下层建筑,全部使用大块的石材砌筑墙基及墙体,上面用砖券窑洞覆盖,出入要靠直通二层的两排石梯,这也是豫楼惟一的大门,这一部分,豫楼采用两道门扇的设计,内门为木板扇,外门为石板扇,用铁销栓杠。而第一层要用于地下暗道的出入,故而只在正面墙壁上打了四个炮眼以及小窗,同时,将石碾、灶台以及水井等生活所用布置于此,提高了建筑的利用率,为了防止被围困,还专门设了分别通往北门和西门的砖拱地道。

楼身呈四角,垂直而上,墙身厚度依照楼层从二米递减至一米不到,从外看去,开出的窗户如同巢居的蜂窝,因此,豫楼又被称作蜂窝楼。三层往上要用木梯连通,并修有便溺用的专门通道,深入墙体却方便至极,竟可以直接排出豫楼之外。三层再往上,都采用木架构、木楼板,且每层在东面都开了一扇窗户,到了第六楼,才打破这种格局,东西两面均开窗。顶层作为全村的制高点,四周修建了三十四个砖堞,每个砖堞之上又有木梁枋,并以斗拱托住歇山式屋顶,高翘的四角深入天空,山风吹来,惊鸟用的铃铛就会清脆作响,顶层中间还开有取义明确的“凌霄阁”。

豫楼与郭峪城为同体结构,城为蜂窝城,楼是蜂窝楼,前者又是后者的心脏,登顶眺望,整个城池都尽收眼底,方圆数里,山川环绕,村烟袅袅,美不胜收。

可看的太多,过于尽兴的同时,反而觉得有点奢侈, 渐行渐远,偶遇了坐在门口的老妪,看着她满脸的沧桑,一道道的皱纹倒成了深不可测的画符,我想这该是郭峪村不为人知的真正奥义。

猜你喜欢
文庙蜂窝建筑
蜂窝结构X射线成像仿真研究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蜂窝住宅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云南文庙介绍
——巍山文庙
云南文庙介绍
——楚雄文庙
云南文庙介绍
——宾川州城文庙大成门
“蜂窝”住进轮胎里
文庙开笔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