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总动“源”

2014-09-23 22:18纪素芳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7期
关键词:榕树习作生活

纪素芳

要让儿童习作真正摆脱“苦作”“硬作”的状态,变为“喜作”,关键还在于解决学生写作“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样去写”这个难题。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广挖源头”,为学生积极创设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

一、 以文本为源,半亩方塘一鉴开

叶老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教师要在对这个例子的深入剖析中渗透写法,让学生学会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写作技巧。

《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由树到人,人如树,树似人,作者分明是借高原柳来暗喻自己。恰巧,我们校园里也有一棵历经260年历史沧桑的老榕树。于是,教完这篇课文后,我带着同学们来到操场上,静静地观察这棵老榕树的外形,再引导他们从老榕树饱经风霜的外形上展开联想:260年,老榕树经历了哪些快乐和磨难?有了《青海高原一株柳》这“半亩方塘”,我欣喜地看到了学生习作内容的“天光云影”。就这样,《校园老榕树》的习作学生们完成得很快乐,也很成功。如若我们能这样去巧挖“文本之源”,“妙笔生花”自然不是神话!

二、 以阅读为源,东风夜放花千树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结合学生实际,我开展了“阅读展风采”读书活动。学生可选择阅读国学经典、优秀的古诗词、优美的名篇佳作、精彩的名人传记……在大量的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不同作品的不同魅力。优秀的作品给人的启示很多,光靠脑记不行,还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可以摘抄好词好句或片段,可以写读后感。为此,我设计了一份“课外阅读卡”分发到学生手中,要求学生每周做一则读书笔记,教室的墙壁上开设了一面宣传栏,每周将优秀的读书笔记张贴上去,供同学们借鉴欣赏。各种阅读活动在班级内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循环,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实践证明:大量的阅读会像源源不断的活水,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汩汩地涌出。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肚子里的“墨水”多了,“关键时刻”就能信手拈来,不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

三、 以活动为源,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活动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激发想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学习和创造。情境活动的设置是诱发学生体验、激起学生写作欲望、调动学生习作兴趣的最佳平台。如苏教版四下《习作7》“体验”,师生一同体验“蒙眼画蜻蜓”,感受盲人的不易;五下《习作3》“学写新闻报道”,开展“分组个人跳绳赛”或“规范字听写大赛”活动;六上《习作3》“我喜欢的一种美味”,让学生带上自己喜欢的美味,闪亮登上“课堂大舞台”,引导学生观其色,闻其香;尝其味,赏其形……像这样,让小体验、小游戏、小实验经常出现在课堂,学生们受到视觉刺激的同时又得到智慧的启迪,尽兴之后再辅以一定的方法指导,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就佳作。假以时日,学生自然触类旁通,能自主表达了。

四、 以生活为源,人情练达即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同理,生活中处处都有习作资源。生活环境、良师益友等等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就是儿童习作的源泉和土壤。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一个扫把倒地无人扶的现场、老师换了一种新发型……这些都可以被视作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教师若不善于发现与捕捉,就会使丰富的写作资源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而善于捕捉生活资源,不仅让学生有话可写,写好学习和生活中的“现在进行时”,实现易于动笔的目标,还会逐步培养学生积极关注生活、仔细观察生活、细心积累素材的好习惯,提高学生捕捉生活信息的能力。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意识到:写作是生活的一种需要,是生活的一部分,要用自己的笔写诚实的话,写真实的生活。

身为教师,要做好“谋士”,为生“谋材”,坚持习作总动“源”,变“等米下锅”为“寻米下锅”,润物无声地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习作的“世外桃源”。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鼎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榕树习作生活
榕树街121号
榕树的美髯
榕树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榕树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