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 六维度 两过程”构筑成长型课堂

2014-09-23 22:29闫华英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三环维度探究

闫华英

“课标”修订版颁布以来,我校引领各学科教师认真学习本学科“课标”精神,深入研究其修订后的精髓,在原有的教学思想、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如何更新理念、提升认识、让课堂变得鲜活有效成为学校的重点研究课题。两年来,各学科教师反复实践尝试、研究探讨、不断改进,“三环、 六维度、两过程,构筑成长型课堂”的实验初见成效,课堂教学发生一定的变化。学生、教师正在课堂40分钟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一、 “三环”

所谓“三环”就是“备课、讲课听课、评课”三个环节。

1.备课

前些年,我校以集体备课为主要的备课形式,以学科年级组为单位对本学科的每一个单元及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材的处理手段预设思路,大家都要各抒己见,最后选择大家一致认为较好的思路作为教学预设的思想。每个人博采众家之长,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这样做效果也可以,但需要大量时间,教师们调课、换课很不方便。于是,我校对此进行了变革,备课由每位教师独立完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钻研,预设出个性化的教案。

2.讲课与听课同步进行

一人上课,大家听课,每周一次这样的教研活动。教师轮流上课,人人都拥有亮相展示自己教学设计的机会,同时每人也都拥有听课的机会。听课的教师可以自由选择座位(面向教师、面向学生或者坐在学生的旁边均可),必要时也可以离开座位深入到学生中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听课教师要把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学生成以及自己的看法感想都记录下来。

3.评课

评课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听完一节课,我们及时组织教师开展评课、议课活动,主要从以下六个维度切入:

维度1: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师的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否合理?课堂上教师的导向是否正确?学生理解及掌握的程度如何?重点、难点是否突破?

维度2:教师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有针对性?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设计问题是否有梯度、坡度和逻辑性?是否具有启发性、挑战性、趣味性?

维度3:教师的理答情况

对学生回答或提出的问题,教师的理答如何?当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时,是消极批评、简单应付、自己代答,还是采用恰当的办法引导学生,使之茅塞顿开?

维度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的培养情况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引领学生选择的学习方式是否恰到好处?自主探究的要求是否具体、分工明确、方式多样?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是否注意观察,适时指导?是否留有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

维度5:教师的基本功

教师的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简练、具有逻辑性)是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否板书工整、书写流利、井井有条?教师的教态是否亲切,肢体语言是否恰到好处,对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维度6:学生的问卷访谈(略)

二、 “两过程”

通过上面的活动,执教老师可以择善而从,调整思路,修改教案,再次上课,大家再从以上六个维度议课、评课。以实践促进教学相长,达到构建成长课堂的目的。

三、 教师的反馈

下面是活动中个别教师的反思片段:

例一: 2013年10月23日下午,我在五(四)班进行了《三角形的面积》第二轮课,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经过第一轮课闫校长、梁树静老师及学校“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指导,我对第二轮课做了调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但本节课结束之后,还有一些不足:理答语言不够精准,对于学生回答后的反馈,评价语言有所减少;小组合作学习时,没有明确的合作要求,对于学生的质疑关注也不够;对课堂把控能力不强,没有做到收放自如,教学机制有待提高;当学生人人都想参与的时候,当急需与人沟通的时候,应及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此时才能激发学生的灵感,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本节课结束之后有抱歉、遗憾和不足,从中也体会到想要上好一节课,课下是需要老师付出更多努力的,也明白教学经验是在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中积累起来的。

(刘小平)

例二:听完刘小平老师第二次授课,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刘老师放开了,学生能够充分自主合作学习。刘老师的课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屈志栋)

例三:观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反思这节课,首先我觉得从观察者来讲,应该引导学生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作为执教者要结合课例多想想学生课堂上该怎样探究,探究什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是合作探究的重要环节,对于合作探究时间的安排、内容的安排、合作的形式等等,执教者都应该多思考,学生合作得好了,探究得好了,才能将课例研究的核心思想落实到位,也才真正实现教师的成长。

(闫瑞丰)

例四:在刘小平老师第一次单独备课、上课的案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看到他的问题时,也警醒了自己。在自己的教学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自己要以他人为鉴,避免在教学中出现类似问题,这才是“课例研究”的魅力所在。

(朱姝丽)

猜你喜欢
三环维度探究
三环填数
银三环(千里达)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三环陶瓷小镇
趣填三环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