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伊坦·弗洛美》是作者伊迪丝·华顿最著名的中篇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以男主人公伊坦为中心的小说中,他的妻子细娜的形象却耐人寻味,本文试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之一形象。
关键词:伊迪丝·华顿 伊坦·弗洛美 女性形象
伊迪丝·华顿(1862-1937)是二十世纪早期美国的著名女作家。虽然身为一位“书写的女性”,且生长于女权运动方兴未艾之时,华顿却不能说是一位女性主义者。不过在她的代表作品中,仍常以女性人物为主角,并对她们持有同情、关怀的态度。《伊坦·弗洛美》(1911年)是华顿成熟期的作品,也被作者认为是自己写作技巧最完善的作品,它脱胎于作者一次度假时听说的当地一对男女的殉情故事。小说的主体部分是男主人公伊坦与妻妹的殉情事件,但其中伊坦妻子细娜的形象却很耐人寻味。
1 社会语境与作者观念
女性主义的第一次浪潮大致发生于1830至1930年间。在此期间,女权主义斗争的中心在于争取女性的投票权、教育权和就业权。而19世纪后期美国的工业化飞速发展,也让更多女性能有机会走出家庭,进入社会的公共领域工作。运动对美国的社会、文化等方面均带去不小的影响。
当时社会对女性作者仍有相当的偏见,认为她们不是蓝袜子式的女学究,就是强悍的女人。华顿尽管对她的女作家身份也有顾虑,但她努力在其中寻找平衡,既坚持每日上午固定写作,又维持客厅中女主人的社会形象。同时她在写作时尽力避免“女性化”,力图超越狭隘性别视角。她的矛盾态度也体现在作品中。她成名后的代表作品,多以自身生活的纽约上层社会为背景,她对那个社会,既有批判、嘲讽,又有眷恋。她笔下的主人公,也大多是既不愿完全遵循既定社会规范行事,想从生活中获取更多一些东西,但又不能彻底反抗,不是积极行动的变革者,往往充满矛盾、顾虑重重,最终常选择妥协。
2 外人眼中的细娜
细娜最早出现在哈蒙对工程师的叙述中,在讲到为什么能干的伊坦未能离开小镇另谋出路时,解释说,因为他家多灾多难,得留在家服侍亲人,他妻子细娜“自来就是个爱吃药的”。细娜在乡邻眼中,首先是个拖累,他家灾祸的一部分,她不幸未能履行社会预期的妻子的职责,非但没能照顾家庭、支持丈夫,反而需要丈夫来服侍,还因此使丈夫失去实现抱负的机会。即便后来伊坦因事故成为残疾后,两位知情人哈蒙和郝尔太太仍然认为,始终是伊坦在服侍家里人。可见他们眼中,细娜始终是个不称职的妻子。妻子的理想形象,传统中都是温驯贤惠,在家庭私领域中,默默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料理家务,照顾家人和小孩。而细娜与理想形象相比,处处在理想标准的反面,她脾气坏,因为健康原因而无法承担家事,反要丈夫照顾。另一个与妻子形象紧密相连的就是母亲形象,女性作为生命力和生育力的象征,繁衍和哺育后代。细娜却多病,没有生儿育女,是旺盛生命力的反面。
3 丈夫眼中的细娜
可最初细娜在伊坦的眼中,却是一个能干、爽朗、健康的人。那时伊坦的母亲病重,细娜作为表亲来帮忙,她“好像天生会管家”,“她的能干叫他羞愧也叫他钦佩”,伊坦对于她的到来非常感激。因为她给他家带来了生气,她的帮忙大大减轻了他的负担。刚结婚时,伊坦对未来抱着十分积极的态度,他要做工程师去城市里生活,想着“凭他自己再加上细娜这么能干的一位‘贤内助,不上几年他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打出一个位置”。可见最初,伊坦愿意娶细娜,就是因为他认为她是一个贤内助,这也正是传统上对妇女在家庭中的角色和价值的定义。
可是婚后,细娜的形象就变了样。先是她改变想法,不愿到城里去生活了。她原先曾明确对伊坦表示要离开闭塞的小镇,“隔离在山里的庄家生活不是她结婚时候的希望”。当时美国已转入工业社会,新英格兰传统的乡村生活对生活其中的居民也不再有那么大的吸引力。细娜不甘人后,表示她像其他人一样,对生活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但等需要实际行动的时候,她却退却了,因为她“不能住在一个瞧不起她的地方”。细娜非常在意她的存在感和身份感,需要他人的的了解和关注,她担心“到了伊坦心向往之的那些大城市里头她更加会像一滴水落在海洋里”。在新英格兰的传统小镇上,居民们都互相熟识,对各家的情况和历史都清楚。而在新兴的城市里,人际关系相对疏离,个人在关系网中的重要性也相对降低。而细娜需要他人的关注和尊重。当时美国正处于镀金时代,在高速发展之中,现代化的机器生产逐步取代原始劳力,也连带创造了许多更需要智力和技术的岗位。妇女在体能上的相对弱势所带来的限制也相应减少,在受过一定的教育和培训之后,同样能参与公共领域的工作。就在可以争取向往的生活时,细娜却退守乡村家庭主妇的位置。可是虽然她没有努力争取成为新女性,退回家庭后也没有成为传统意义上贤惠的妻子。她不甘于只作家庭中隐形的附属,最终采用“生病”这一消极方式,以一种弱者、受害者的姿态出现,试图获得关注。这个病不光影响她本人的劳动力,还使本就拮据的家庭更加捉襟见肘。而伊坦认为每次在他手头有些现钱时,细娜就借故花钱,似乎不把钱用完就不甘心。日子久了,伊坦对她由厌恶转为憎恨,感到她剥夺了他的一切,葬送了他的青春。
4 叙述角度与现象阐释
小说的主体内容是由工程师叙述,作者特地安排这样一个见多识广的外来者来帮助读者听到故事主角伊坦的心声,看到伊坦眼中的世界,而这也造成了读者对小说中女性角色缺少真正的了解。因为伊坦并不知道她们的所思所想,也鲜少沟通,致使他视角中的女性形象,与真实情况可能有相当的偏差。如细娜在结婚前后的巨大转变,十分令人费解。伊坦不清楚她转变的原因,也未去了解、沟通,而是直接把那定性为细娜的狭隘愚昧,并冷漠以对,而且日后渐渐把生活中的失败和不幸都归咎于妻子。而我们并没有听到细娜的声音,她只是被言说的对象,沉默的声音。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残留的旧时传统,农村妇女受到的禁锢和压迫,无力发出自己的声音。根据浮夸的话语权力理论,话语即控制力,体现社会权力。女性的不能作为言说主体,反映了受忽视、压迫的现状。同时她们仍被要求遵从传统社会性别角色规范,一旦行为与预期的不符,就会被妖魔化,并成为男性不幸生活的替罪羊。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以致不少女性也认同、接纳了此观点。而华顿在写作时,隐身于小说中三位叙述者之后,通过不同叙述者所讲述内容的事实差异,反映了当时新英格兰乡村中女性的外在形象和生存境况,也折射她对女性问题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李银河.女性主义[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
[2]吕叔湘.吕叔湘译文三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5.
[3]Chamber,Dianne L.Feminist Readings of Edith Wharton[M].NY.Palgrave Macmillan,2009.12.
[4]辛斌.福柯的权力论与批评性语篇分析[J].外语学刊,2006(2):1-6.
作者简介:刘丽娜(1982-),女,江苏武进人,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