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桂红
在课堂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有的放矢,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地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向各自的“最近发展区”递进.
具体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措施如下.
一、设立分层档案
根据平时数学学习成绩和非智力因素等进行分层,把本班学生分为A、B、C(分别为高、中、低)三层,并向学生说明,分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按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学习成绩定期调整,引入竞争机制.层次划定后,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分层递进.
二、把好课堂教学关
1.备课分层
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教师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三组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教案中有所体现.对A组的同学必须有适当的提高题和补充内容,允许他们超新课标学习.对于C组同学,采用由浅入深的办法,把教材的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逐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这样可以确保拟订各层次教学要求的适度性,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
如对于“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一内容,可以设置如下不同的要求.
A组:能用配方法推导出ax2+bx+c=0(a≠0)的求根公式,并能熟练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
B组:理解用配方法推导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它去解决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
C组:了解推导ax2+bx+c=0(a≠0)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重要的是记住求根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如:2x=5,2y=6,求22x+y的值.对于B、C层次的学生而言,显然难度较大,不易理解,如果把所求问题分成三个层次:①2x·2y;②2x+y;③22x+y.这样层次非常分明,第一题要求C组的学生掌握,第二题要求B组的学生掌握,第三题要求A组的学生掌握,同时鼓励“C组”的同学去思考和尝试做“A、B组”的题目,“B组”的同学去尝试做“A组”的题目.
又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选用分层次的典型问题.如适合于C组题,选用了“当直线y=4x+b与直线y=kx-3平行时,k,b;直线y=2x-6与x、y轴的交点坐标分别是”的问题;对B组提出了“现在知道直线y=kx+b,如果现在向上平移两个单位,则平移后的直线是什么?若有一个函数的图像经过(1,2)这一点,且y的值随x的增大而增大,你能尽可能多地写出函数的解析式吗?它们有何共同特点”的问题;对A组选用了“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一次函数y=-2x+4与y=3x+3的图像,并求出这两条直线与x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已知直线y=mx+n经过(2,0)且与x、y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4,求该直线的表达式”的涉及分类讨论的深层次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手拉手”,带领低层次学生向难题进军,实现学生整体进步.
3.布置作业分层
“理想的作业,对学生是一次自我的超越.”为了让各类学生做有效的作业,我把作业分为三个层次:基本题,重在“双基”训练,适合“C组”;综合题,重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适合“B组”;创新题,重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合“A组”.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规定作业时不再有困难,即使有,只要同学或教师加以点拨,他们便会完成.
如因式分解的训练题.
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①x2-4②m2-8m+16③ab2-25a
④2x2-4x+2
⑤25a4+10a2+1⑥(a+b)2+6(a+b)+9
⑦(x+y)4-81⑧(x+2)(x+4)+x2-4
要求:A层次同学要完成全部题;
B层次同学要完成①②③④⑤⑥题;
C层次同学只要完成①②③④题.
三、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还应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培优工作的目的,在于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对于学习数学确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课后个别辅导及时补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后进生的辅导,还要防止把着眼点只放在知识缺陷的补救上,要注意分析他们的思想状况,做到“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取得好的成效.
(责任编辑黄桂坚)endprint
在课堂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有的放矢,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地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向各自的“最近发展区”递进.
具体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措施如下.
一、设立分层档案
根据平时数学学习成绩和非智力因素等进行分层,把本班学生分为A、B、C(分别为高、中、低)三层,并向学生说明,分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按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学习成绩定期调整,引入竞争机制.层次划定后,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分层递进.
二、把好课堂教学关
1.备课分层
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教师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三组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教案中有所体现.对A组的同学必须有适当的提高题和补充内容,允许他们超新课标学习.对于C组同学,采用由浅入深的办法,把教材的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逐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这样可以确保拟订各层次教学要求的适度性,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
如对于“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一内容,可以设置如下不同的要求.
A组:能用配方法推导出ax2+bx+c=0(a≠0)的求根公式,并能熟练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
B组:理解用配方法推导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它去解决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
C组:了解推导ax2+bx+c=0(a≠0)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重要的是记住求根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如:2x=5,2y=6,求22x+y的值.对于B、C层次的学生而言,显然难度较大,不易理解,如果把所求问题分成三个层次:①2x·2y;②2x+y;③22x+y.这样层次非常分明,第一题要求C组的学生掌握,第二题要求B组的学生掌握,第三题要求A组的学生掌握,同时鼓励“C组”的同学去思考和尝试做“A、B组”的题目,“B组”的同学去尝试做“A组”的题目.
又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选用分层次的典型问题.如适合于C组题,选用了“当直线y=4x+b与直线y=kx-3平行时,k,b;直线y=2x-6与x、y轴的交点坐标分别是”的问题;对B组提出了“现在知道直线y=kx+b,如果现在向上平移两个单位,则平移后的直线是什么?若有一个函数的图像经过(1,2)这一点,且y的值随x的增大而增大,你能尽可能多地写出函数的解析式吗?它们有何共同特点”的问题;对A组选用了“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一次函数y=-2x+4与y=3x+3的图像,并求出这两条直线与x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已知直线y=mx+n经过(2,0)且与x、y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4,求该直线的表达式”的涉及分类讨论的深层次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手拉手”,带领低层次学生向难题进军,实现学生整体进步.
3.布置作业分层
“理想的作业,对学生是一次自我的超越.”为了让各类学生做有效的作业,我把作业分为三个层次:基本题,重在“双基”训练,适合“C组”;综合题,重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适合“B组”;创新题,重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合“A组”.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规定作业时不再有困难,即使有,只要同学或教师加以点拨,他们便会完成.
如因式分解的训练题.
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①x2-4②m2-8m+16③ab2-25a
④2x2-4x+2
⑤25a4+10a2+1⑥(a+b)2+6(a+b)+9
⑦(x+y)4-81⑧(x+2)(x+4)+x2-4
要求:A层次同学要完成全部题;
B层次同学要完成①②③④⑤⑥题;
C层次同学只要完成①②③④题.
三、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还应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培优工作的目的,在于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对于学习数学确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课后个别辅导及时补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后进生的辅导,还要防止把着眼点只放在知识缺陷的补救上,要注意分析他们的思想状况,做到“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取得好的成效.
(责任编辑黄桂坚)endprint
在课堂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有的放矢,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地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向各自的“最近发展区”递进.
具体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措施如下.
一、设立分层档案
根据平时数学学习成绩和非智力因素等进行分层,把本班学生分为A、B、C(分别为高、中、低)三层,并向学生说明,分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按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学习成绩定期调整,引入竞争机制.层次划定后,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分层递进.
二、把好课堂教学关
1.备课分层
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教师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三组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教案中有所体现.对A组的同学必须有适当的提高题和补充内容,允许他们超新课标学习.对于C组同学,采用由浅入深的办法,把教材的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逐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这样可以确保拟订各层次教学要求的适度性,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
如对于“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一内容,可以设置如下不同的要求.
A组:能用配方法推导出ax2+bx+c=0(a≠0)的求根公式,并能熟练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
B组:理解用配方法推导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它去解决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
C组:了解推导ax2+bx+c=0(a≠0)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重要的是记住求根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如:2x=5,2y=6,求22x+y的值.对于B、C层次的学生而言,显然难度较大,不易理解,如果把所求问题分成三个层次:①2x·2y;②2x+y;③22x+y.这样层次非常分明,第一题要求C组的学生掌握,第二题要求B组的学生掌握,第三题要求A组的学生掌握,同时鼓励“C组”的同学去思考和尝试做“A、B组”的题目,“B组”的同学去尝试做“A组”的题目.
又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选用分层次的典型问题.如适合于C组题,选用了“当直线y=4x+b与直线y=kx-3平行时,k,b;直线y=2x-6与x、y轴的交点坐标分别是”的问题;对B组提出了“现在知道直线y=kx+b,如果现在向上平移两个单位,则平移后的直线是什么?若有一个函数的图像经过(1,2)这一点,且y的值随x的增大而增大,你能尽可能多地写出函数的解析式吗?它们有何共同特点”的问题;对A组选用了“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一次函数y=-2x+4与y=3x+3的图像,并求出这两条直线与x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已知直线y=mx+n经过(2,0)且与x、y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4,求该直线的表达式”的涉及分类讨论的深层次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手拉手”,带领低层次学生向难题进军,实现学生整体进步.
3.布置作业分层
“理想的作业,对学生是一次自我的超越.”为了让各类学生做有效的作业,我把作业分为三个层次:基本题,重在“双基”训练,适合“C组”;综合题,重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适合“B组”;创新题,重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合“A组”.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规定作业时不再有困难,即使有,只要同学或教师加以点拨,他们便会完成.
如因式分解的训练题.
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①x2-4②m2-8m+16③ab2-25a
④2x2-4x+2
⑤25a4+10a2+1⑥(a+b)2+6(a+b)+9
⑦(x+y)4-81⑧(x+2)(x+4)+x2-4
要求:A层次同学要完成全部题;
B层次同学要完成①②③④⑤⑥题;
C层次同学只要完成①②③④题.
三、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还应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培优工作的目的,在于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对于学习数学确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课后个别辅导及时补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后进生的辅导,还要防止把着眼点只放在知识缺陷的补救上,要注意分析他们的思想状况,做到“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取得好的成效.
(责任编辑黄桂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