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运
“因材施教,培优辅差”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和学习需求,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实施相应的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实现优秀生更优秀、中等生有发展、后进生得到转化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体现了新课标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的要求,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也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那么,想在教学实际中做到“因材施教,培优辅差”并取得良好效果,我们必须清楚以下几点.
一、“因材施教,培优辅差”教学策略是课堂教学和新课标的要求
“因材施教,培优辅差”教学策略的实施,它要求教师的教育思想需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要改变,才能大幅度地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才能优化数学课堂的结构,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求知,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得到发展.让学生得到发展,既包括对优秀生的培养,也包括对中等生、后进生的关注.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学会合作.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由此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因材施教,培优辅差”的教学策略既符合新课标和时代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材施教,培优辅差”要求教学工作既要重视优秀生的培养,又要让后进生得到提高和发展.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接收和消化存在差异.因此,“因材施教,培优辅差”则要求教师在初步掌握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从备课开始就要把每一节课的重难点梳理分解成不同层次的重难点.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引领优秀生,激发中等生,带动后进生,最终使优秀生更优秀,中等生有所提高,后进生得到转化,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丰富“因材施教,培优辅差”的内涵.
二、“因材施教,培优辅差”教学策略在教法上的有效实现
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深入地感悟每一个学生,并根据学生个体的需要抓住一切时机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这些指导和帮助可以是一次耐心的倾听,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善意的提问,一声关怀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等等.它可以在空间和时间上与课堂教学并存,这种关注和帮助将会促使学生个人体验的发生,从内因上促使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得到无法估量的效果.
“因材施教,培优辅差”教学策略的运用要掌握好学生层次的划分,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才可能实现“优秀生更优秀,中等生有提高,后进生得到转化”的目标.划分标准可通过问卷、观察、测验、教育诊断、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只有摸清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才能按照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分层.
在知识的传授上,要有针对性.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拟定相应的分层教学目标——后进生最低要掌握书本中的“感受·理解”题组的习题;中等生要掌握书本中的“感受·理解”及“思考·运用”题组的习题;优秀生掌握书本中全部题组的习题.在制定知识目标的同时,要把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形成阶梯,层次递进.对于后进生,教学难度和速度适当放低,要求掌握书本知识即可;对于中等生,教学要紧扣新课程标准,适当地拓展教学内容;对于优秀生,教学要在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加大难度和深度,进行拓展探究.
三、实施“因材施教,培优辅差”教学策略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实施“因材施教,培优辅差”教学策略以来,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本人现在所任教的是高三(10)班和高三(14)班,以2014届惠州市第三次调研考试为例,惠州市的重本线为109分,本科A线92分,本科B线83分,专科A线68分,专科B线52分;高三(10)班成绩喜人,平均分83.3分,最高分124分,最低分55分,120~129分2人,109~119分1人,100~109分7人,92~99分6人,83~91分14人,68~82分17人,55~67分11人.重本上线率5.2%,本科上线率46.6%,其余同学全部上专科线.在实施“因材施教,培优辅差”教学策略以来,10班成绩一直都很好,从分班以来一直处于同类型班级第一名.高三(14)班也一直在进步着,平均分58.3分,最高分104分,100~109分1人,92~99分3人,83~91分4人,68~82分7人,52~67分22人,52分以下19人.本科上线率14.3%,专科上线率51.8%.虽然14班的成绩还是不理想,但是从分班以来,14班从同类型班级分班时倒数第一名上升到同类型班级的前列,而且这个名次已保持一个多学期了.
以上是本人实施“因材施教,培优辅差”教学策略的一些有效研究及所取得的成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实施“因材施教,培优辅差”教学策略,同时也期待学生在这种策略的实施下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责任编辑黄桂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