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如锋
摘 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有新的突破,摒弃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束缚教学,转而注重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培养其数学意识,以有利于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因此,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摆在每位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
关键词:数学;创新;教学
一、引言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方式,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学生学习被动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欠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让学生从传统的教育方式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想法,对发现的问题不断探索直至找出答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在新课标这个大背景下,数学教师必须站在数学发展的“昨天”与“明天”的新旧契合点上寻求自己的创新与发展,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加强新课改下数学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对策
1.转变课堂教学的主客体关系,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在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强调以教师为本位。教师的角色被定格为传授知识的主体,而学生是作为接受知识的客体存在的。这种主客体的关系根深蒂固,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而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时期下教学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核心,教师所起的作用仅仅是引导,只是引领学生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进行学习,而并非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大部分时间与空间交予学生,确定学生在课堂的主人翁地位。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引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因此,在新课标的推动中,教师主客体观念的积极转变,是完成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一步。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充分信任,相信他们的能力,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的思路由学生自己把握。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对自己的才能有了充分的认识,会有意识地进行思考,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创新品格得到锻炼和开发。
2.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创新思维作为学习能力的核心,是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直觉思维、分析思维等的有机结合,更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表现。而要达到这些思维能力的综合,就要求进行综合训练,把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与传统的教师培训、课堂教育、书本教学为中心的教育相比,探索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学习的整体性,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课程活跃生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开展探究性实验作为一种有效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探究蕴涵于学科知识中的规律和方法,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探索未知,从而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并使其得到拓展和延伸。学生通过原有知识,分析、推导出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应用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寻找学科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和社会的联系点,选择研究课题,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对学科的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全面认识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为渗透创新教育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宽松的课堂环境有利于消除师生之间的沟通障碍,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因此,要对学生渗透创新教育,首先要创造一个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营造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积极思维。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材内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重视让学生多问、多想、多说,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树一帜的观点,培养其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使其产生创新的欲望和激情。此外,抛开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联系数学在生产、实践等方面的应用,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也是良好课堂氛围的一种体现。“一切知识来源于生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更能提高教学效率。
4.课下做好课后反思
一节课上完以后还要对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学活动的成败进行反思。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培养的要加以推广。不足之处要调节教学方法、探究过程、提问方式等,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情。
三、结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转变自己的主体观念,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品质,时刻对学生渗透创新教育,培养其创新思维,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利治.数学方法论选讲[M].武汉:华中科技出版社,2000.
[2]扈中平,李方.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