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宝升
摘 要:从体育理论角度分析,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结构应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师德、教育专业素养、水准、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六项基本指标,其中,教育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准是核心指标。我国体育课程以“健康第一”为基本理念,对这两项指标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教育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准成为我国体育新课程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核心,是我国现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口和新走向。
关键词:专业化;体育教育;专业素养;专业水准
世界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正经历着一场重大变革。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工程为主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一变革从课程设计理念和范式的层面展开,并辐射到几乎所有学校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实践模式中。在这个背景下,我国政府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两个政策文件。另外,《纲要》和《标准》的实施和发展需要一线教师以及相关人员的积极参与,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与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十分必要。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受课程发展变化所制约,体育教学能力相关的基本素质(知识储备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信念、学习动机、自我意识)、外部条件(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同龄群体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身体素质及环境是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两个主要因素,其中,身体素质是影响其教学能力形成的主要主观因素,学校教育实践课的安排是影响其教学能力形成的主要客观因素。体育教师应具有危机意识,从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来说,应调整观念,顺应社会需求,重视自身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探索体育新课改中教师专业能力结构,是当前研究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对修定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和教师自我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在借鉴国内外体育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教育学角度出发,根据德智体和谐发展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索,认为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由体、德、能、心四要素组成。
第一,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身体为从业之本,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仪表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其基本内涵包括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正常的仪表。心理素质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效能和教育效果。其基本内涵包括平和乐观的情绪、宽容豁达的心胸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第二,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在专业能力结构中起着动力和定向的作用。基本内涵有:高尚的品德与规范的行为,热爱体育教育与服务学生,严谨治学与诲人不倦,与学生民主平等、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合作。
第三,体育教育专业素养。体育教育专业素养是体育教师开展教学育人活动应具有的最基本素质,体现了体育教师职业的专业特征,也是体育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既是体育教学的核心指标,又是特征指标。其基本内涵有:体育专业知识与理论、体育教学方法与能力、体育技术素养、课堂管理与德育能力、教育改革与创新能力、体育教学技艺与能力。
第四,体育学科专业水平。体育学科专业水平指体育教师所具备的体育专业水平和标准。水平指所修学科专业知识的程度、学历等。“学高为师”“能者为师”指的正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教师从事学科课程教学工作最基本的素质,是硬本领,能起立竿见影之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因而,体育学科专业水平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指标和基础指标。基本内涵有:体育专业知识与技术、专业技能与能力。
第五,文化素养。体育教师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外,还需具备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在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观视域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宽广的,发展是多元的。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基本内涵有:理科素养、人文社科素养、艺术素养。
二、新课改对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的新要求
本文探索“新要求”的主要依据是教育、教学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在实践上考察新课程对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结构提出的新要求。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是以下几项工作的工作者:
1.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者
《纲要》要求教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具备明确信息需求内容与范围的能力;高效地获取信息,客观地评估信息与信息源,并将其纳入信息库与评价系统中;个人或作为群体中的一员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完成特定的任务;理解有关信息使用的经济、法律以及社会因素;获取与使用信息要符合道德与法律规范。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在体育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促进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新课程”提倡的是整合,不仅要求教师善于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新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要求教师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发适应学生学习需要的课程资源,将课程内容与现代教育技术融为一体,将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对话、反思、研讨的媒体和手段,并实现教学时空开放性、课程资源网络化、资源形态超文本。此外,《纲要》也要求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不但是提高教学效能的条件,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需要。
2.国际教育视野与教学新理念的传播者
我国的教学新理念是在研究国际最新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课程改革的具体情况而形成的。《纲要》提出,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传统观念,以适应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纲要》精神“把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切实放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视野下,贯彻和落实“健康第一”的主要课堂,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应着重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学会一两门终身受益的运动项目,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还应通过体育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习体育人文知识,提高体育文化素养,提升体育文化品味,做到身体好、学习好,为祖国健康工作打好基础,幸福生活一辈子。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发展学生多元化智能,并突出学生是学习的建构者、是发展的主体。
3.体育课程的决策者
简单地讲,课程决策就是对课程有关方面做出决定,它是教育决策的一种次级形式。可以认为,所谓的课程决策是一定的权力主体为实现一定的课程目标,在自己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对课程的有关方面做出的某种决定或选择。高校体育教师从被动执行者向决策者的角色转变,指导学生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这有利于体育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双方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组织形式、采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还有助于体育教师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体育课程与教学更独具特色;更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取得进步,提高体育学习成绩。
4.学习过程的指导和促进者
教师由知识的权威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他们对自身的任务进行重新定位,由过去单纯教授知识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们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并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营造一种新型的真正民主平等的关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有探索未知知识的愿望,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真诚的帮助。教师则在为学生尽心尽力服务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探索一些未知的知识。同时教师也会在帮助学生探索中得到启发,并获得新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形成真正的教学相长的局面,并建立相互促进的良好关系。
学生不应是教学过程中的接受者、模仿者,而应该是劳动者、求索者、设计者;教师不应是传授者、命令者,而应该是研究者、中介者、服务者;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教师不应再将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环境的温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索性、创造性又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所以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5.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
在场地条件、设施条件和指导条件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运动场地,增添设施,以满足除维持正常体育课之外的课外活动时间的使用需求。要求学校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改善运动场地、器材设备和卫生条件,加速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经济实效地配置体育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新课改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还是学校体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需要体育教师身体力行,做好学生的榜样,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钻研业务,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并强化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自觉加强职业道德素养。
6.课程的内容资源的开发者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编教材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门学科的灵魂。创新体育教学,首先在理念引导上要有所作为。观念的转变和理念的提升,应贯穿在落实《新课标》的整个创意过程中。要彻底打破人的惰性、“等、靠、要”的传统观念和无所作为的精神枷锁,用新课标统领教材建设。“课本、课本,教学之本”,教材的选编要靠教师来完成,这就要求每位体育教师改变依赖现成教材的老习惯,带着创新的理念,大量阅读、参考和消化存在于各种载体上的相关信息,结合地方特色,探寻适合现代生活方式的教学内容。在阅读、搜集、材料处理、实验、论证和提升的过程中,编写出富有时代特色的教材,加快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转换的步伐。使体育课从竞技体育内容体系走向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
7.评价体系的制订者
搞好体育课的评价,是抓好体育教学研究工作的中心环节。通过评价,可以帮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体育教学过程,掌握体育教学规律,有利于肯定教师的成绩,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教学改革。新课程要求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由单一性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转变。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述七项“新要求”是对体育教育专业素养和学科专业水平两项核心指标内涵的新要求。从总体上看,“新要求”注重教师教学技艺与能力的提高,反映了教师专业化的新走向,也是我国新时期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刘学谦.大学体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文杰.大学体育教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黄汉升.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科技发展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季浏.体育与健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