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实践教育对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必要性探讨

2014-09-22 21:40彭丹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教育效果课外实践思想政治

彭丹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者对课外实践活动的作用认识有所提高。目前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现状,让教育者进一步认识到了课外实践教育对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论述了课外实践教育必要性的理论基础,并探讨了课外实践教育相比于课堂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得出了实施课外实践教育势在必行的结论。

关键词:课外实践;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论认为,社会实践不仅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来源和依托,更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效果的必要途径,因此必须对社会实践的作用加以重视,必须把实践作为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重要标准,鼓励并为青少年创造条件和机会参与社会实践,让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成长。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青少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绝非唯一渠道,在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上,丰富的课外实践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课外实践教育对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必要性进行探讨,以期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一、课外实践教育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实践,就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独有的活动,更是集中体现了人的社会性本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的,因此,可以说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更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每个人成为一个社会人都离不开实践,青少年要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也必须置身于社会实践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是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目标是认识人、塑造人、影响人,而人是实践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应当把实践性作为其最显著的基本属性之一,并在社会生活中与其他实践活动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实践中。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学习系统的理论,进行实践活动也应为题中之义,在课外实践教育中,青少年能够作为参与主体在轻松、平等、理解的氛围中自主、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2.接受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通过某些中介并在环境作用影响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活动过程,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反映。只有通过有效的接受,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内容才能内化为接受主体思想品德并外化为品德行为。马克思强调,需要是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有接受的需要也就成为了接受进行的前提条件。青少年把在学校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于课外实践,符合青少年自身的需要,有利于青少年在实践过程中接受、评价、反馈教育信息,提高自身素质。

3.青少年认知理论

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围绕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开展教学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传统模式的思想政治课程中,往往会出现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性而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这是和素质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的。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对一切充满好奇,并且随着知识的积累不再轻易迷信教育者的权威,而是希望通过有趣、灵活的方法让他们探索生活的奥秘,发现世界的神奇。面对青少年在这一时期接受知识的成长特点,教育者只有发现并充分利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这些特点,结合科学的教学规律,用丰富而灵活的教学方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课外实践教育具有教育内容渗透性、教育方法灵活性等特征,这些都是和青少年的成长特性相吻合的,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他们对生活中知识的探索欲。而且,课外实践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启发和感悟,这些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4.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理论

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本质属性之一就是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受教育者只有自觉认同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并且能够独立做出判断和选择,自主调节行为,才能在实践中能动、自主地丰富和发展社会道德规范,完善自身品德。只有在实践中,受教育者才能践行规范,克服知行不一和知行脱节,对道德原则和普遍规范做出自觉理解和自愿接受,逐渐形成习惯。课外实践教育弥补了课堂教学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缺陷,能够充分调动起受教育者的主体积极性,实现其主体地位,让青少年在自身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思想政治课程所包含的积极意义,并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思想政治课程中要求青少年学习的内容,通过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5.载体理论

课外实践活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载体。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开展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外实践活动,能将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有机地融入课外实践活动之中,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课外实践活动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趣味性,形式活泼、贴近生活,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对青少年来说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课外实践教育的特点及优势

1.消极接受到积极参与

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是必然要求。青少年本身对新事物的教学具有强烈的兴趣,但形式单一、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显然不能有效调动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再加上迫于考试的压力,大部分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都采取消极接受、死记硬背的方法,逐渐演变成“分数代表一切”的错误观念,这与开设思想政治课的目的背道而驰,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因此,如何让青少年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接受的积极性就成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不能忽视青少年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只一味要求他们接受理论的管束,而是要摆正态度,尊重青少年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让他们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参与教学过程,也要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教育,帮助青少年在实践中形成良好品德。

虽然课堂教学也是向青少年灌输正确的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但在发挥和提高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方面,课外实践教学则拥有更多的优势。课外实践不仅适应了青少年乐于探索、善于发现的特点,还能针对青少年的个体兴趣、能力进行教学,因此更能使青少年在广阔的空间中充分发展,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可以说,开展课外实践教育是目前提高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效果的现实选择,也是激发青少年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保障。

2.理论灌输到生动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这要求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注重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避免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两张皮”现象,而课外实践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渠道。出于学生基数较大,每个班的学生人数较多,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多采取大班上课的形式,虽然现在提倡新课程改革,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在课堂教育的形式下,绝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理论灌输为主。在青少年的实践教育、心理教育方面比较薄弱,这种以教材为依据的灌输式教学,很难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知而不信”“知而不行”成为青少年对思想政治课的的普遍印象和学习态度。

课外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把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有利于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双重效果,青少年在实践中能做到“知行合一”,这就突破了灌输式课堂教学的限制,不仅提高了思想政治课对青少年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而且可以培养青少年在课外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

在以班级为单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教育者普遍以书本为纲,把受教育者当作教育的课题,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简单重复,没有针对性,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相当被动的地位。这种“以书为本”的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现代青少年的特点格格不入,亦影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这种境遇下,思想政治课必需转换视角,创新思维,做到“以人为本”,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

课外实践教育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立足于青少年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的成长特点,选取紧跟时代、新颖有趣的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拓展了青少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打破了过去“你听我说”的传统说教式教育,让青少年自主、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开发青少年的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其自主精神和协作精神。课外实践这种渗透式的教学,真正从传统的“以书为本”的教学发展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

三、结语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的模式。现代的青少年是一群朝气蓬勃、前途光明的接班人,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力图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课外实践教育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能够在渗透式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和提高青少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课外实践教育相对于课堂教学有从消极接受到积极参与、从理论灌输到生动实践、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特点和优势,如果能加以发展,必能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进而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张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猜你喜欢
教育效果课外实践思想政治
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谈班级管理中“心理位移法”的应用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