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力
茜茜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女孩,会给任何一个初识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社会性发展上,茜茜又是一个略显吃力的孩子。我们和她一起努力,见证了她的成长和进步。虽然在当时看来,成长总是缓慢的,但现在看来,我们更愿意说:成长是安静的。
一、调查——把自己放在对象的位置上
通过跟茜茜家长的沟通,我们了解到:孩子的母亲38岁怀孕,孕期无异常,足月剖腹,3.7公斤;父亲为公司经理,事务繁忙,和孩子相处时间少,茜茜一直由母亲带养,与父亲一起的亲子时间相当少。在父亲意识到茜茜可能或多或少地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时候萌发了强烈的焦虑情绪,并且无法自控地在孩子面前表露。
一天爸爸带着茜茜去公园散步,茜茜独自一人走着,对父亲没有一点关注和依恋。回家后,父亲很沮丧,当着茜茜的面和家人谈论着这件事,他认为茜茜这样的表现就是和其他孩子不一样。敏感的茜茜也用哭闹表示了心中的委屈和不满。
茜茜外公外婆均为教师,外公性格偏内向,人际交往能力差,事务性能力强,所以茜茜与外界环境及同伴接触较少。
在茜茜两岁的时候,小姨突然去世,家族氛围压抑。家庭成员的情绪直接影响了处于性格形成关键期的小茜茜。
茜茜出生时得了甲状腺功能减退,到两岁零八个月才康复。14月左右能扶着走路,两岁后能说话,并且能讲长段的故事,对识字和说英语感兴趣。
二、信任——看着我的眼睛
“看着我的眼睛”这句话是我们对茜茜经常说的一句话,下面的观察记录可以很清晰地让老师感受到孩子慢慢接受我们。
观察记录一:茜茜来园能跟老师说:“老……师……早!”并且走近老师,两臂用力跟老师抱了抱,孩子的表情轻松,不过跟老师没有目光对视。
老师对茜茜说:“看着我的眼睛跟我打招呼,可以吗?”
这一次孩子没有给出反应,然后就去参加户外活动。
茜茜喜欢参加平衡木的游戏,能用肢体语言主动要求身边的孩子和老师帮忙,表情愉悦。
分析:这个时候她对于“抱一抱”的理解是很机械的动作,有动作却没有渗透情感,跟老师和同伴之间还没有形成社会性互动的模式。
观察记录二:茜茜在提示下会用眼神看老师,不过会很快地撇开,在再次提醒下能继续注视老师的眼睛,老师能够感受到孩子眼中的情感交流。
经过这段时间之后,孩子能够有最初的交流,虽然仅仅是眼神的交流,但却是一个大的进步。孩子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接受了幼儿园老师和自己班级的伙伴,这就是那句“看着我的眼睛”的作用,这也是引导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第一步。
其实茜茜跟普通幼儿比起来发展要稍微慢了点,但是孩子能够接受我们老师,这本身就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巨大进步。正常的孩子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的努力来达到这种社交的程度,对于这个孩子却很需要。
三、观察——直白的记录
观察记录三:在教室中,茜茜不愿和老师打招呼,不愿和老师拥抱,不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名字,对老师的呼唤没有行为反应。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跟随教师一起听绘本故事,小茜茜突然发出“啊啊啊”的声音。妈妈轻轻地提醒着,孩子才安静下来。
过了5分钟,茜茜站起来,自己朝睡房走去。妈妈站起身来轻声劝说,茜茜又回到了座位上。
过了3分钟,茜茜又站起身,再次走进了睡房,在每一张床的海绵上走来走去,并自言自语。这一次妈妈没有阻止茜茜。
分析:茜茜喜欢独处,常常发呆或一直玩弄某个物体,不与他人玩耍,不参加他人的合作性游戏,与他人没有任何交流,会自言自语或不断重复动画片里的语言。与他人缺乏目光对视,面部表情很单调,喜欢在小床上走来走去直至疲惫。
对于妈妈的话是有反应的,也就是说对于孩子能接受的人,茜茜是愿意听她们的话的,所以我们在观察幼儿的同时,应成为幼儿的朋友,成为他们可信任的人。看得出,妈妈对于孩子还是溺爱的,制止了两次以后就放纵了孩子的行为,如果能够跟孩子进行沟通,为什么要选择放纵呢?
策略:可以跟家长沟通,引导家长学会信任自己的孩子,并且给孩子建立一定的规则。
观察记录四:茜茜一只脚跨上平衡木,踩稳之后双手抓住平衡木的两边,另一只脚慢慢抬起,轻轻放到平衡木上,然后慢慢地站起来,伸手拉住她的同伴(同伴互助),并且对同伴笑了下。
茜茜拉着同伴的手,慢慢地沿着平衡木移动,缓慢地走向终点。到达终点,茜茜放开同伴的手,双手打开,跳了出去,掉在垫子上并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躺在垫子上久久不肯起来。
分析:茜茜在沟通之后能够接受身边的老师和同伴,并且与他人有一定的交流,茜茜的笑容就是对于同伴的接受与感谢。茜茜的平衡能力在同龄幼儿阶段是合格的,说明孩子的身体还是很健康的。
策略:设置一系列茜茜能够完成的动作和任务,让茜茜去尝试,一次次的胜利与成功感会让茜茜越来越自信,这样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积极的,也有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白描的手法”就是让我们能更理性地看待孩子,看懂孩子,从而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能给予正确的指导。想看懂孩子就要有一个连续的过程,有记录、有分析、有评价,同样的还有跟进策略。
四、沟通——调动身边的所有资源
(一)多观察,随时表扬——正能量往往起到方向性的作用
从茜茜开始要入园,茜茜爸爸就相当紧张与忧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比妈妈还妈妈!”所以消除家长的紧张情绪就成了我们的首要工作,因为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敏感的孩子。
看来家长比孩子更需要安全感,更加需要肯定,不过不是对家长的肯定,而是对孩子进步的肯定。家长能够放心了,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
茜茜每天都有小进步,如:能够和其他小朋友牵手了;能够自己排队了;能够独自上厕所了;能够自己收椅凳了;能够自己拿小勺吃饭了……
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及时用白描的记录方式,和家长以邮件方式交流,让家长有源源不断的确切信息。茜茜爸妈对茜茜在幼儿园集体环境里的各环节情况有所了解,从内心体会着欣慰。情绪愉悦了,心情放松了,对茜茜的鼓励更多了,茜茜也越来越进步了!
(二)鼓励同伴交往,互帮互助——同龄人的沟通可以加速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观察记录四反映出同伴交往在茜茜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情况发生次数多了,茜茜愿意接触的同伴也就越来越多,茜茜的沟通能力也就越来越棒!
同伴交往是最重要的社会技能之一,幼儿的很多能力都是在与人沟通中获得的,比如说:合作、助人、友爱和谦让等。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及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迫切需要更多的交往,特别是同伴间的交往。同伴交往与互相帮助不但有利于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而且有利于他们交流情感,调节情绪,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他们相互之间学习模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加强语言沟通——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茜茜不太愿意说话,在很少的语言交流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用词不当、语言颠倒的现象。老师耐心地听她说完,坚决不表现出不耐烦,以免伤害了她的自尊心,从而失去说话的兴趣。我们也尽量多创设环境,鼓励茜茜用语言提出要求,与人交流。
在幼儿园的各个环节,我们经常选择不同的话题引导孩子说话,一个小小提示、一张彩色图片、一段精美诗文、一个故事结局的编续,都能引出孩子一大段对话或独白。时间久了就形成习惯,孩子就能自己去寻找话题了。这样孩子就能从不愿意说话慢慢变得善于表达,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了。
孩子的成长不需要我们在一旁“呵斥”,不需要我们的“吼声”,需要的是陪伴与理解。成长是安静的,在这个安静的过程中,需要的是沟通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