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娇 李红兵 朱亚君
随着幼教改革的发展,主题课程成为幼儿园的主要课程模式。晨间体育区域活动作为主题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开展体育活动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与幼儿园的其它活动相比,晨间体育区具有更大的空间开放性和互动性,不仅能促进幼儿攀爬跑跳等大肌肉动作的发展,还对幼儿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及力量和耐力等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主题背景下的晨间体育区环境创设需根据主题教育目标,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活动环境,包括区角的设置、材料的投放、空间的利用、教师的指导等,从而引导幼儿自主获得与主题相关的经验,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
当前,很多幼儿园教师并不了解主题活动与晨间体育区角的关系,以及在主题背景下应怎样来创设晨间体育区环境,导致两者要么相分离,要么生搬硬套,显得格格不入,无法实现二者对幼儿发展的整合促进作用。针对上述问题,我园以课题为依托,对“主题背景下晨间体育区创设”进行了实践探索,力求提高晨间体育区创设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实现主题教育与晨间体育区的教育合力。
一、厘清主题背景与晨间体育区的关系
“主题”是活动课程的一种类型。有宝华(2002)指出:“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中,主题是指不同内容共同指向的核心问题”。虞永平(2002)在《论幼儿园课程中的主题》一文也说到:“在幼儿园课程这个研究领域使用‘主题一词,意指课程的某一单元、某个时段所要讨论的中心话题,通过对这些中心话题的讨论,对中心话题中蕴涵的问题、现象、事件等的探究,使幼儿获得新的、整体的、联系的经验。”因此,主题教育活动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及开放性等特点,一个主题活动的内容通常涉及多个方面,主题活动的目标可通过集中教学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化游戏活动(即体育区角)等形式来达成。而晨间体育区作为幼儿在园内进行自主自愿活动的体育区域,是实现主题教育目标的一种活动形式。晨间体育区与主题间可能是显性关系,也可能是隐性关系。
显性关系一方面表现为体育区目标与主题目标的联系,体育区目标是通过细化、分解主题目标而来的,是属于主题目标的下一层级目标;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体育区材料与主题内容的联系,即根据主题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投放相应的材料。如我园将晨间体育区大主题定为“森林的早晨”,按季节生成了四个相关小主题。主题一:春季《我和小树一起成长》;主题二:夏季《清凉的夏天》;主题三:秋季《动物运动会》;主题四:冬季《天冷我不怕》。在秋季主题时我园在各区投放了各种与主题相关联的动物头饰及情景性材料等,从而促进幼儿各种健康体能的发展。隐性关系则表现在各区对主题目标的达成和对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隐性价值,如能促进幼儿情绪情感、个性及社会性等的良好发展。
二、主题背景下晨间体育区创设的现状及问题
晨间体育区角能满足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能促进幼儿攀爬跑跳等大肌肉运动的发展,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笔者在实践中却发现,晨间体育区角创设存在诸多问题,其现状不容乐观。
(一)区角设置陈旧化
当前很多幼儿园晨间体育区角设置的数量非常单一,不够全面,类型仍较为陈旧,主要以幼儿园操场四周的大型器械为主,如攀爬墙、荡桥、转椅、滑滑梯等,且大多为高结构材料,数量和类型均达不到相关规范文件的要求,不能满足幼儿攀爬跑跳等多方面发展的需求。而且,鲜有幼儿园在主题背景下来开展晨间体育区,就算开展,晨间体育区角仍然没有随着主题活动目标和活动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体育区角还是原来常设的几类,导致主题与体育区角严重脱节。
(二)空间利用固定化
在空间利用上,很多幼儿园教师都普遍反映自己幼儿园的户外区域空间不足,不能有效开展晨间体育区角活动,因此,也都想方设法为幼儿开辟活动空间和场所,但往往因利用不合理而发挥不出区域活动空间应有的价值和效果。如很多幼儿园教师在各个体育区角设置上往往注重区域设置的固定性、长久性、不变性和一劳永逸性,因此,通常使用一些不易搬动的、大型的、沉重的材料来创设区角,缺乏灵活性、变通性等意识,使主题教育与晨间体育区的整合成为空谈。
(三)材料投放随意化
在晨间体育区角的材料投放上,一些幼儿园在实施过程中也往往不考虑所投入材料的目标性、层次性、搭配性及变化性等,只是随意地摆放一些与主题内容相关的材料,之后便不再作相应地调整与跟进,既无法满足主题实施过程中不同发展层次和水平幼儿的需要,也不能促进主题活动的有效生成,从而导致幼儿在晨间体育区角中无法通过材料实现活动前的经验铺垫和活动后经验的延伸和提升,进而导致幼儿的新旧经验不能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很好的整合。
(四)规则执行混乱化
很多幼儿园教师以为只要设置了相应的区域,投放了相应的活动材料,就可以不管幼儿的活动规则了,让幼儿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与体育区角相对应的环境标志没有,与材料相对应的物品标志没有,提示幼儿游戏人数、情绪、时间、操作等标记图等都没有,晨间体育区角演变成“菜市场”、“幼儿发泄打闹的场所”,整个场面一片混乱。有老师与笔者交流就说:“孩子一到体育区活动时间,就特别兴奋,管都管不住。”笔者认为这位老师很可能就是没有很好地建立规则,没有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才导致场面很混乱。
(五)观察指导表面化
笔者借区域活动联片教研之机,通过前期调研发现,幼儿园教师在体育区域活动中普遍表现出观察指导意识很高,但介入指导水平一般的现状,很多幼儿园教师在晨间体育区域活动中不知道看什么、怎么看、何时介入及如何介入等,观察指导流于表面化,要么“放羊式”,使幼儿过于自由而缺乏活动目的性;要么“管制式”,剥夺了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表面上看幼儿在体育区角游戏中玩得很开心,场面也热热闹闹,但实则缺乏目的性和有效指导,晨练质量不高,也不利于后期活动的跟进和调整。
三、主题背景下晨间体育区角创设策略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那么,主题教育背景下的晨间体育区角该如何科学创设?教师应根据主题活动内容,考虑怎样通过材料的科学投放、空间的合理布局等影响幼儿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与主题相关的、有益的经验,进而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与发展。针对以上问题,又基于本园实践,笔者归纳出了主题背景下晨间体育区角创设的五大策略。
(一)因地制宜,确定区角类型和数量的合理化
主题背景下晨间体育区域场所的创建,应根据幼儿园既有的户外活动空间、幼儿的年龄及人数等,因地制宜划分出相应的区角类型,从而保证体育区角数量充足、类型丰富。如我园地处市中心,地域面积不大,但充分利用幼儿园既有面积,根据幼儿动作发展的需求,按照幼儿不同的基本动作分年龄段设置了六个晨间体育区:即钻爬区、平衡区、跑跳区、投掷区、球类区、综合区。六大区域不仅符合《指南》、新《纲要》等相关要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而且也能满足幼儿攀爬跑跳等多方面的体能发展需求。
(二)合理利用,充分挖掘区角空间的最大化
每个幼儿园的户外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主题背景下晨间体育区角的空间利用更要考虑其合理性,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操场、走廊、楼梯拐角等区域,才能实现空间利用的最大化。如我园将球类区设置在一楼的走廊和楼梯拐角处,将投掷区设置在冬天不常用的玩水区(将池水放干,并铺上防滑地垫),将综合区设置在靠近大型器械的一角,将跑跳区设置在园内的几棵大树附近(可利用树干悬挂高低不等的物品,以供幼儿跳一跳能摸到悬挂物),将平衡区设置在操场中间,将钻爬区设置在既有攀爬墙附近,实现了空间利用的最大化。此外,我园还根据主题活动目标对活动场地进行了合理规划,如将活动量较大的球类区和投掷区设置在周边靠墙处,且各区保持一定距离,以保证各区互不干扰。
(三)有效搭配,实现区角材料投放的层次化
在主题背景下晨间体育区角的材料投放上,我园不仅考虑材料数量的充足、材料种类的多样(既有各种成品材料、半成品材料,还有各种废物利用的自制物品)、材料层次的分明(针对幼儿年龄和个体的差异性,三个年龄段投放的主体材料相同,辅助材料不同,不同年龄段摆放的形式上也不同,以满足三个年龄段孩子的不同需求。如跑跳区既有单脚跳、双脚跳、前后跳、左右跳,还有高低跳、重量跳等;平衡区既有陡缓楼梯、大小山坡、宽窄平衡木、高低过河石和梅花桩、直线与曲线路,还提供了高跷、脚踏车、脚踏板、挑担、毽子、鞋盒、纸盒汽车、提拉鞋等辅助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还根据主题活动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及时跟进与主题情景活动内容有关的材料,如在小班的平衡区中引入“小白兔拔萝卜”的情景,并投放与情景相符的动物头饰,不仅使幼儿能情不自禁地融入到主题情景中,还能克服小班幼儿没有安全感、害怕的心理。
(四)建立规则,提示幼儿游戏活动的规范化
与室内区域活动相比,晨间体育区角具有极大的空间开放性和环境的不可控制性,加之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角色意识差,情感易外露,游戏的稳定性不强,在游戏中常常忘记自己扮演的角色)等特点。因此,为了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晨间体育区角体能活动环境,我园从多维度、多方面建立规则,以保证幼儿游戏活动的规范化。如我园根据幼儿体能活动性“低-高-低”的运动规律,首先由教师带领幼儿在轻松愉快的主题背景音乐中做热身运动,让幼儿身体慢慢打开;接着广播中响起进区音乐和语言的导入,孩子们有序地进入到自己喜欢的区域;此外,考虑到户外晨间体育区空间开放的特殊性,不利于进区规则的张贴和幼儿对各区的认知,我园还将各区制作成了一个大大的区域分布图,张贴在各班,在集中教育活动时间,引导幼儿认区、熟区及选区,还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要团结友善,不与同伴发生冲突等;最后,结束游戏活动的音乐信号响起,在缓缓的音乐中教师带领孩子做放松运动,孩子们有序地结束游戏活动,并与教师一起收拾整理材料,从而保证了游戏活动的规范化。
(五)观察介入,提升幼儿游戏水平的深入化
主题背景下的晨间体育区角活动与室内区角活动相比,晨间体育区角的观察指导是非常困难的。但为了提升幼儿游戏活动的水平,避免幼儿偏区现象,也为了提升我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园决定每个区域指定一名教师负责,做到定人定区定点定位。在观察过程中我园设计并使用了“贴贴乐”,即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域的划分,如红色代表钻爬区,绿色代表球类区,黄色代表综合区,蓝色代表平衡区,紫色代表跑跳区,黑色代表投掷区;用不同的形状代表孩子参与活动的情况,如“桃心”代表最好,“五星”代表比较好,“小花”代表一般,“三角形”代表还要继续努力。衡量的指标包括幼儿的情绪、合作、交往及完成质量等。发放的标准为全部达到是好,1~2样没有达到是比较好,2~3样没有达到是一般。幼儿如果顺利完成一个活动(如攀爬区中幼儿扮演成小猴子钻爬过草地,再爬上高高的“攀爬墙”并成功摘得了桃子),教师就要给幼儿贴上相应的图案。待活动结束后幼儿回到教室,就可把自己手上的图案贴到相应的情况记录表中并填写相关记录(中大班的幼儿可自己填写,小班的幼儿可在教师的帮助下填写),教师就可根据幼儿的情况记录表进行统计分析,并作相应地跟进和调整,既简便易行,又直观形象,从而提升了幼儿游戏水平,真正实现了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有宝华.综合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虞永平.论幼儿园课程中的主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2(6).
[3]黄玉娇.让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活”起来[J].教育导刊,2013(8).
[4]黄玉娇.浅议隐性规则在区域活动中的必要性及其运用.[J].现代幼教,2013(6).
[5]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庄柳媚.浅谈主题教育背景下的班级区角创设[J].教育导刊,2013(8).
[7]李建岚.充分挖掘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潜能[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 (4).
[8]王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与指导[J].中国校外教育,2009(8).
[9]左文玲.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新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