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云
摘要: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丽江市的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丽江是中国少数民族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纳西族是云南地区其中的一个少数民族,然而在纳西族民间音乐里纳西古乐最出名,它包含有东巴音乐、丽江洞经古乐等等,本文从纳西族民间音乐的的民族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让人们对纳西族民间音乐有了更多的理解。
关键词:纳西族 东巴音乐 丽江洞经音乐
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的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与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作为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得益彰。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 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
一、纳西族
丽江是中国少数民族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中国唯一一个纳西族自治县,它是云南省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这里美绝人寰的自然景观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丽江古城,吸引着日益增多的国内外游客,独特而丰富的纳西族东巴文化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约30万人口的纳西族在中国50多个民族中算不上是一个大民族,但是它的东巴文化却名扬中外,引起世人的兴趣和关注。作为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纳西族,他们的文字是云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象形文字,这也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很多年前,纳西族信奉多神的原始巫教“东巴教”。源于东巴教的东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舞蹈等,世界各国学者对此感到极大关注与重视。被誉为“东巴文化瑰宝”的东巴文是纳西族在传统宗教东巴教的经书中使用的一种图画文字,由东巴(乐巴教巫师)用竹尖笔或铜尖笔蘸上用松明烟和酒、胶水、胆汁调制成的墨汁,写在树皮制的厚棉纸上。东巴经就是用象形文字写成的,堪称丰富的纳西族百科全书,全书约二万多卷它纪录了纳西的生活面貌和其它民族的关系;古老的神话故事、叙事诗、民谣、谚语等等,为研究纳西族社会历史、语文文字、宗教、生活习俗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文化音乐,纳西族具有优秀的音乐传统,纳西古乐是云南最古老的音乐。纳西古乐中,最著名的是大型组曲“北石细里”,据谐音俗称“别时谢礼”,汉译“白沙细乐”。从而出现了云南地区有民族器乐、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5大类。其中,除汉、白、傣、壮等民族有说唱艺术和戏曲艺术外,在各族人民文化生活中,民间歌唱、民间器乐演奏和民间歌舞活动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对于一些山区民族来说,民间音乐和民间歌舞活动几乎概括了们传统文化生活的全部。由于各族文化发展的极不平衡,彼此的音乐文化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的民族或地区,几乎还处在音乐的童年时期。有的已经是历史悠久存在了几百年,也有的是几千年的历史甚至现在频临灭绝了。
纳西族是云南地区其中的一个少数民族,然而在纳西族民间音乐里纳西古乐最出名,它包含有东巴音乐、丽江洞经古乐。丽江的洞经音乐是流传于丽江境内的洞经音乐。在国际上被称为“东方音乐或化石”;东巴音乐“寄生”与丽江纳西特有的“东巴教”。
纳西族的民间音乐不仅具有着较为浓郁的民族特点,同时还具有着多民族音乐文化相互融合的地域特征,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机制”研究选项中不可多得的研究范例纳西族民歌民歌是纳西族民间音乐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主要有叙事歌、习俗歌、小调、儿歌、东巴调等体裁。1、叙事歌—“谷期”(意为吟唱)。叙事歌纳西族语称为“谷期”,它是西部方言区广泛流传的一个古老歌种。20世纪50年代以前多演唱传统的长篇爱情叙事长诗(习惯称大调),以苦歌(悲歌)、情歌为主,其中情歌的即兴演唱(短歌)更具有代表性。纳西族歌谣,主要分为传统调和即兴调两大类。传统调也叫大调,纳西语叫“本底子”或“本子”。纳西族民间长诗皆属传统调。即兴调也叫小调,无固定的唱词,望物起兴,灵活多样,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纳西族广阔的社会生活。纳西族人民世世代代惯于用民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寄托美好的愿望,调子一般低沉哀怨,如泣如诉,但东部地区因受藏族民歌影响,调子比较奔放、粗犷。革命战争年代,出现了反映人民反抗斗争的《诉苦歌》、《反三征歌》和歌颂革命军队的《贺龙敲石鼓》等慷慨激昂的民歌民谣。
二、东巴音乐
东巴音乐——纳西族民间俗称“东巴调”或“东巴唱腔”,它是产生并且迄今仍然保留、传承于纳西族古老的民族宗教东巴教法事仪式和道场仪式之中的音乐。东巴音乐包含有唱腔音乐、器乐音乐,以及舞蹈音乐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是纳西族保留、并且传承至今的古代音乐文化,在国内外音乐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东巴调纳西族风俗歌的—种。流传于云南丽江等地纳西族村寨。是纳西族群众在办丧事、喜事和每五年—次的驱灾会上请巫师东巴诵经,由东巴唱的—部分歌曲。基本曲调有开台祭(开场)、哈拉利课(送行)、善神三种。其题材除宗教内容外,还包含不少社会生活内容。曲调徐缓,悠长深邃,旋律性较强。多五声羽调式。音域较宽,达十—、十二度。装饰音和本位音向下低大二度的长颤音很多。曲式多为单乐句或上下句结构的变化重复。
东巴唱腔是传承并运用于纳西族东巴教法事仪式和道场仪式,并在其中吟诵、唱诵东巴经典的胶体(亦被称作“东巴调”或“东巴音乐)东巴唱腔依其功能、可分作祭祀、丧葬、叙事、禳解四大类。endprint
东巴唱腔音乐有五十种左右,吟唱以纳西族民族曲调为基础,在器乐上主要是用板铃、板鼓、锣、钹等,节奏单一,谱点简单。东巴教还有器乐音乐,在东巴教祭祀活动中,声乐音乐和器乐音乐相合,可以演奏出节奏鲜明、音调宏亮的和声乐章。
东巴唱腔的传承方式有三类:1.世袭相传;2.师徒传承 ;3.私垫传承 。在世袭相传中即保持原有唱腔的精华液使得唱腔完整的保留下来。而师徒传承是东巴唱腔传承的主要方式,大多数的东巴祭司的唱腔是依靠这样的方式传承的。师徒相传由于拜师学艺的时间,夸地与教派间东巴祭司的时常切磋与交流使得这种传承方式的唱腔风格程多样化。而私垫传承使得东巴唱腔即具多元化、又具易变性是由于学徒来自不同的地方,受到地域语言民间音乐风格、审美心理的影响。
东巴文化及其音乐给古代纳西人展示了生存的价值、勇气,也激励了他们活下去的信心和对未来目标的追求。对于古代纳西先民而言,东巴教及其一整套文化均忠实地记录了纳西先民从远古迁徙到游牧、狩猎、农耕等的生活历程。由古至今,东巴祭司还通过东巴艺术,以及其中的音乐这种高级、抽象的精神需求去传扬宗教教义、凝聚民(种)族信念。在此意义上看,东巴唱腔音乐既以唱腔的形式传扬和保存了部分东巴口诵经的内容,也对东巴文化的保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
三、丽江洞经音乐
丽江洞经古乐纳西族民间俗称“纳西古乐”或“洞经音乐”,它是明清以来渐次由汉族、白族地区传入纳西族地区,并至今仍然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组民间器乐,其中所包含曲牌名称具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内涵,是近年来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的中国少数民族乐种之一。丽江洞经古乐音乐包括笃、大调、小调、杂曲、打击乐曲牌五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是研究纳西族音乐文化,尤其是研究明清以来纳西族整体文化不可或缺少的资料。
洞经音乐从表演形式、内部结构等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大调和小调:大调只在唱诵经文时伴奏的乐曲,小调指无经文唱诵的乐曲。从结构上看:前有引子段,引子有包含序段,后接乐曲主部,有尾声,最后是终止段称大调乐曲;无引子,间奏或尾声的称小调乐曲。
大多乐曲都有七个音,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在旋律中虽有小二度进行,但是应用的很少。调式多为羽调式。音乐节奏比较稳定,节拍基本上是一板一眼或是一板三眼的偶数结构。丽江的洞经音乐的速度多为行板。大调如歌,小调似吟,给人一种安详,飘逸的感觉。旋律以级进位主,很少有大跳。
丽江洞经音乐是宫廷遗曲,纳西人在继承中发展它,与当地本土文化相结合,同时也吸收了江南丝竹音乐的特点,逐渐发展并形成有自己个性与风格的音乐。
音阶形式还保留有宫廷音阶的特点;雅乐用于祭司与谈经活动中有关仪式相符合;演奏格调与表达情绪与宫廷乐队相似;曲子中虽然有江南丝竹音乐旋律的影子,但是更多的纳西族民歌以及民间音乐的特点;例如颤音的使用颇为频繁独特这是受到纳西古老的“古凄调”的影响,体现了纳西人对悲剧主人公的同情、理解和对生活的追求。独特的运弓方式在洞经乐队中拉弦乐器一律采用一音一弓的分弓方法,构成一种很奇特的效果。特殊乐器"苏东”在乐队中的使用、丝竹不同的乐器组合;都综合了“纳西化了的汉传音乐”的审美心理与文化诠释。打击乐器的频繁使用让丽江的洞经音乐充满虔诚、肃穆、飘渺的神秘色彩。
纳西族音乐有三个特点:一是曲目(音乐)古老;二是乐器古老;三是演奏的人老,大部分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但近年也有少数青年知识分子热衷于纳西古乐)。听过这种三老古乐的人们不仅会感到纳西古东的古老和文明,而且还能体味到西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纳西古乐深受纳西族人民的喜爱,它庄重黄雅,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深受世界许多国家的青睐。虽然古老,但500多年来却久盛不衰,纳西古乐是一种道教经腔音乐(其它地方尚有零星存活)与儒家“雅集型细乐”的有机结合,在全国早已失传。元代以来的“细乐”是相对与“大乐”(粗乐)而言的,是不用唢呐演奏的;“细乐”是儒家雅集型丝竹乐。这种不用唢呐的“丽江洞经音乐”则是区别于我国各地道乐体系的艺术珍品。其所以珍贵,是因该乐还保留了一部分在中原早已失传的辞、曲音乐。而这些曲调的歌词,如《水龙吟》、《浪淘沙》、《山坡羊》等则仅作为文学欣赏的古典汉语教材保留着,也就是说旋律本身早已失传。
由于纳西古乐是唐明皇等皇室贵族创作的宫廷音乐,所以纳西古乐的魅力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之一。其实纳西古乐仅仅是一个简称,它的全名应该“纳西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保留、弘扬的古老音乐”,它都是纳西族祖祖辈辈演奏传承下来的。纳西古乐由“洞经音乐”、“皇经音乐”(现已流失),以及丽江本土音乐“白沙细乐”组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参考文献:
[1]和云峰.纳西音乐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