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音乐的类别

2017-03-31 20:45李依祎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纳西族民歌现状

李依祎

摘要:纳西族人有实以来就在西南边疆的开发和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创造了和保留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本文以承接前人的基础上,对纳西族的民歌进行分类,为祭祀类歌曲、叙事类歌曲、劳作类歌曲、情爱类歌曲、丧葬类歌曲和儿歌类歌曲。

关键词:纳西族;民歌;现状

纳西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纳西自治县内的玉龙雪山、泸沽湖、金沙江近内,纳西族人从远古时期就有祭祀葫芦和葫芦笙的祭祀仪式。现如今的纳西族包括两大族群,一是“土著纳西先民”另外一族是“南迁纳西先民”,而纳西族的音乐发展历史与这两个族的生息、繁衍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土著纳西先民的音乐

50年代以来云南省考古学家通过发掘以及研究发现,5-10万年前的“丽江人”与纳西族的种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它让“纳西族地区远古以来就是人类祖先的发源地”得到了证实。而在考古当中反应纳西民族音乐历史发展最为直接的反应就是,祭祀崖画、葫芦笙、铜鼓,以及东巴文字、东巴经书、祭祀性祷歌等。在东巴象形文字中就有不少与民间歌舞、民间乐器等相关的记载。那么通过那些古老的东巴文字、经书以及相关的史志,可以对纳西族音乐进行分类:

(一)祷歌和咒词。祷歌和咒词的内容大多是纳西先民对自然和神灵的感情祈愿,如《祭天神》、《猴子舞》、《热窝窝》,这些祷歌和咒词的形式是短小、近似于“口语化”的歌曲形式,这些歌词大多与当时纳西先民原始的宗教观念有关,也是纳西先民认为万物皆灵的观念,而这些歌舞形式有着最原始的状态,是人民祈求、祝愿、诅咒某些鬼神的具体反映。

(二)葫芦笙以及葫芦笙舞。葫芦笙是现今南方大多数少数民族的传统乐器,而葫芦笙舞也是最古老的歌舞形式之一。有关葫芦笙的相关记载可以追溯至大唐。它现如今分布在云南丽江、怒江、楚雄、澜沧、西双版纳、保山以及四川凉山、广西西部和贵州黔西南地区。

二、南迁纳西先民的音乐

根据考古学家、文学家等相关文献的研究,在春秋战国时期纳西先民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南迁活动,因为战争的原因,使得世世代代生活在西北部的古羌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领土向南迁徙,其中在音乐上的文化反应是相关的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经书、汉文文献,以及这些文献中所记载的三孔笛、口弦、旄人与旄舞等。

(一)祭祀类歌曲。在东巴经中的记载,祭祀类的歌曲是纳西人民的精神文化的折射,其内容是纳西先民祭祀山、水、自然神灵等,如《祭天神》、《祭山神》、《祭水神》等。祭天仪式有着久远的历史,它是纳西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纽带,更是本民族里大家互相认同的的最直接的行为,至今为止它都是纳西族民族节日和东巴祭祀仪式中最为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一。“纳西每卜狄”这是当地纳西人说的话,意思是祭祀是纳西人的第一等大事,而东巴祭司所唱诵的祭天经文被称为“祭天古歌”即“祭天调”。

(二)叙事类歌曲。东巴叙事唱腔大多是规模宏大而内容庞杂的创世史歌、英雄史诗和民間长诗。如《鲁般鲁饶》,这首歌曲会根据死亡者的不同死亡情况来采用相应的经文和唱腔,比如:获胜者、东巴、牧人、工匠、东巴妻子、无后者、早逝者,还有专门为殉情而死的男女的唱腔。

(三)劳作类歌曲。在纳西民歌中劳作类的民歌是分布较广,使用频率较多的一种。流传至今的包括,狩猎、秋收、春秧、打谷、采集、建设、推磨,等各方面,其中较为出名的有《热窝窝》、《劝牛调》、《盼丰收》等。这一部分的民歌音域较窄,音调朴实无华,节奏鲜明,律动感强,功能明显。以《热窝窝》为例,纳西人民在劳作时、其旋律调式由最原始的状态,无固定音高、无调性、无主题的生活调,发展成为有较明显的旋律型和节奏型。

(四)情爱类歌曲。情爱类歌曲曲调较为轻松愉快,常用于男女间恋爱、媒约以及婚姻等场合,根据不同的类型也分为:欢乐调、苦情调、婚姻习俗三大类。

1、欢乐调。在纳西民歌中,欢乐类的歌曲较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赶马》、《时授》、《猎歌》等。

2、苦情调。苦情调是最具感染力的民歌品种之一,它不仅具有深远的社会历史背景,也是纳西文化和东巴文化最富感染力的作品之一。这里深刻的揭露了包办婚姻给纳西民族带来的苦难,如《殉情调》、《逃到好的地方》、《死也不愿嫁舅家》。

3、婚姻习俗。在纳西民歌中,婚姻习俗的歌曲有很多比如《媒歌》、《喜歌》、《嫁女歌》等,它们全部描述的是婚姻嫁娶的过程,婚礼的开始、过程、结束的每一个细节都有涉及到,而且篇幅都较长。这些歌曲都表现了封建包办婚姻在纳西人中盛行的状况,至今为止东部纳西也就是摩梭人依旧保持与阿夏婚姻制相适应的一系列的婚俗,也就是“男不娶、女不嫁”的规则。

(五)丧葬类歌曲。纳西族有很多的丧葬习俗与他们的宗教文化和神话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阿力主》,是在落气阶段穿寿衣仪式中由丧家老小集体随东巴祭师唱诵的短小的唱腔。这一类唱腔是也可即兴边唱,但一般情况下是被禁止的。但不管怎么样,速度要保持缓慢,情绪低落的唱腔演唱,给人以哀伤、沉重的感觉。

(六)儿童类歌曲。纳西族的儿歌近似口语,旋律简单,所唱的内容大多是日常生活知识,用词生动,反映儿童的稚趣。比如《盼天晴》、《月亮歌》、《唱云雀》等。

纳西族的民歌是中国众多民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在欣赏它的时候更要懂得去保护它,传承它。我们的研究者可以深入山林、村寨、田野间去进行采风,多方位、多层面的探究研究,以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尊重现实、尊重传统为出发点,深入的发掘、拯救、整理、保护纳西民歌,同时在继承保护的基础下,与时俱进的让纳西民歌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和志武.纳西族民歌译注[G],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2]上海音乐学院等合编.音乐与民族[G],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84.

[3]郭大烈,和志武.纳西族史[G],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4]戈阿干.祭天古歌[G],中国民间艺术出版社,1988.

[5]何云峰.纳西族音乐史[G],中国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纳西族民歌现状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纳西族民间乐器
——纳西琵琶
新生代纳西族音乐人的传统痕迹和自我构建
纳西族情歌“时本授”探析
穿花衣 唱民歌
玉龙山下“育苗人”:记纳西族“老关工”和学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