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文浩
摘 要: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因此,需要一批高素质、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来引领信息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阐释了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内涵,针对目前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基于职业拓展能力导向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提高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关键词:信息化;能力拓展;培养目标;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0-0095-04
引言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现代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中国目前的企业信息化人才极度匮乏,严重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已成为中国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大障碍。在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的背景下,如何推动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如何加快中国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何利用信息化来提升竞争力,进而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不仅事关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事关中国在21世纪经济发展的未来。而信息化的核心就是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ERP是把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整合为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不仅是一种软件管理系统,也是一种管理理念,ERP已经成了企业信息化的代名词,实施ERP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而ERP人才培养则是实施ERP的突破口。据ERP专家、清华大学侯炳辉教授估计,目前国内合格的ERP实施顾问不过千人,这相对于中国需要信息化的几十万家企业而言,只是杯水车薪。针对目前中国信息化和ERP建设中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倾向及其体制、历史等原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电子商务系主任席宁华教授指出,要以管理为本,技术为用,培养既懂计算机,又懂经营管理、组织人事、信息系统的复合型的ERP专门人才。那么,培养ERP人才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如何更好更快地培养ERP人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又急迫的问题。
在时代背景的需求下,在国家信息化政策大力推行的前提下,笔者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究发现,国内外对ERP实施的过程、实施关键因素、实施风险和实施绩效等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对ERP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却比较少。在实践的过程中笔者不断总结研究,提出了ERP人才培养模式。笔者通过对青岛、广州和深圳、西安等地的40多家已经实施ERP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ERP项目实施的成功与失败、企业应用ERP的成功与否,人的问题是最根本的、最关键的问题。企业要想真正解决ERP实施和应用成功,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信息化的人才危机,必须从根本抓起,从ERP人才培养做起。与此同时,笔者通过对陕西省、四川省、广西省、江西省等省市的多所高等院校调查发现,高校对ERP人才束手无策,没有一个系统的、稳定的模式。
通过上述的分析,ERP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的成功实施从宏观角度来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和推动国家的信息化建设;从微观角度来讲,可以弥补企业ERP人才的短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启发教师对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革诸方面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也可以为学校办学模式、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一、 信息化人才的概念界定
1.信息化人才的涵义
信息化人才是随着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发展而形成的一类特殊的人才群体,由于它的外延越来越广,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笔者认为,信息化人才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参照国家信息化的定义,我们认为,广义的信息化人才是指在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各类人才。而本文所要讨论的是高等学校培养的信息化人才,笔者认为,主要是指信息科学技术相关专业人才,称之为狭义的信息化人才。我国共有信息科学技术相关专业15 种,包括电子信息、微电子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
2.信息化人才的分类
信息化建设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按照层次划分,有关专家学者将信息化人才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普及型的信息化人才。各行业的信息化均需要的信息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第二,专业型的信息化人才,包括高级软件人才、网络工程师、微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等。第三,各单位或系统的高级信息主管、项目管理者,如首席信息官(CIO),这类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性人才,也是目前我国最短缺的。按照类型,信息化人才大致可分为硬件人才、软件人才和网络人才。
3.新背景下的信息化人才内涵
适应信息化建设需求的信息化人才是合格的信息化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各行业的技术渗透与融合,合格的信息化人才应当是具备实践型、复合型和开放型特点的。所谓实践型是指应具备实际组织和建设信息系统的能力,因为信息系统的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问题,在实施中需要处理与协调大量的相关因素,这些工作是需要一定的组织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所谓复合型是指在精通信息技术的同时又通晓相关学科的知识;所谓开放型,是指应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新技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使得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变化非常快。
二、高校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分析
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呼唤更多的高素质信息化人才。近年来,各高校加大了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力度,积极发展信息科学技术相关专业教育,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和改革,信息技术教育与应用和信息化人才培养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截至2002年底,全国高等学校设有信息相关专业点2 021 个,在校生 127 万。其中,设有计算机类专业的本科院校498所,招生26万人,同年毕业817万人,在校生 7 219 万人。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博士点64个,硕士点302个,在校博士生3 902人,硕士生24 000多人。endprint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滞后于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虽然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经加大了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力度,积极发展信息科学技术相关的专业教育,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和改革,但我们的高等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上还是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高校在复合型信息化人才培养上表现比较薄弱,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复合型信息化人才严重短缺,目前,我国大量缺乏具有管理经验的信息管理人才,缺乏精通一门以上外语的国际化信息化人才,同时缺乏信息市场开拓人才等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在硬件、软件及网络人才培养上出现自身结构性失衡,以软件人才为例,目前,我国软件人才结构呈现橄榄形,即尖端和低端人才缺乏,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大部分集中在软件开发的中间段。人才结构失衡已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2.培养模式有待优化
在信息科学技术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上,由于专业是新兴专业,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内容等方面也明显滞后于信息技术变革的浪潮,因此,培养出来的信息化人才与政府、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距较远。具体表现在毕业生创新能力差、知识结构不完整、外语水平不高、沟通能力欠缺、团队意识不强等诸多方面。这样一来,有很多人可能一毕业即将会面临着失业,因为他们所掌握的技术根本不适合于现代 IT这个最时兴产业的发展了,而现在已经几乎没有企业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培训聘用来的新员工。企业需要的是到任就能上手操作的技术人员,这些技术的养成要么来自于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要么来自于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因此,我们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质量不仅仅会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我们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3.培养质量与预期差距较大
我国高校在信息科学技术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在教学模式、师资力量、教学内容等方面也明显滞后于信息技术变革的浪潮,因此,培养出来的信息化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距较远。普遍表现为空有理论知识,缺乏实际动手能力,不能马上进入角色。质量不高还表现在创新能力差、知识结构不完整、外语水平不高、沟通能力欠缺,等等。
三、信息化人才培养核心问题透视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迅速推进,社会对于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与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当今中国信息化人才需求的最大热点是什么?企业信息化对信息化人才需求有何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关系到国内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必然直接影响到今后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1.构建多层次、多视角的人才培养框架
高等学校要自觉地运用当代信息技术,革新教育思想、培养模式、教学组织、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根据信息产业变革的需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更多栋梁之材。专业的设置和创办,不能主观随意,既要符合社会的需求,又要符合学校自身的基础和条件,而且必须遵循专业发展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严格遵循专业设计的科学程序。我们应该对现有信息技术专业的发展历史、现状、趋势进行系统深入地分析和预测。然后确立我们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和育人环境的规划与设计,当然还有学科建设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最后还需要有学科与专业超常规创建发展所必须的体制、政策、机制设计。只有经过这样科学的程序设计后,我们才能摒弃传统的东西,构建合理的信息化专业,打造精品师资与课程,培养出社会真正需求的信息化人才。
2.合理规划人才培养数量
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数量应该考虑适当增加。行之有效的有两种途径:一是高校可以进一步提高信息科学技术相关专业招生比例;二是通过建立软件学院、网络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多种形式增加信息化人才培养数量。行业需求的差异必然导致信息化建设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按照层次划分,有关专家学者将信息化人才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普及型的信息化人才,各行业的信息化均需要的信息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二是专业型的信息化人才,包括高级软件人才、网络工程师、微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等。三是各单位或系统的高级信息主管、项目管理者,如首席信息官(CIO)。这类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性人才,也是目前我国最短缺的。按照类型划分,信息化人才大致可分为硬件人才、软件人才和网络人才。高校除了利用自身的资源,加强自己的培养力度以外,还应该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采取多学科、综合性、多渠道合作培养才能满足信息化的发展的需要,就像北京大学的北大青鸟集团一样。
3.始终将质量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
从目前人才市场的需求来看,高水平、高层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市场缺口很大,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就必须思考的是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当前,“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是教育部正在制订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 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面对这个是机遇也是挑战“质量工程”,我们应该充分抓住这个契机,在信息技术专业方面多建设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 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精品课程,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提供保证。这就涉及到师资、教材、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许多方面。没有精良的师资队伍,就不能确保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应该具有精湛的学识和理论水平,还需要有专业实践的经验和能力,能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必须保证教材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定期组织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编写反映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新教材,加快教材内容的更新。同时,还可以吸收国外优秀的信息技术方面的教材,借鉴其中提供的很多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方面应该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因为信息技术的相关专业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培养的学生适应不了社会对信息化的实践与创新需求。尤其是动手能力,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实际操作与应用实践的能力。endprint
四、构建基于职业拓展导向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框架
高校信息化人才培养数量缺口大和人才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的问题并存,使得信息化人才供需的矛盾愈加地突出。一方面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急需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是高校应届毕业的信息类专业的学生难以顺利找到对口的工作。作为培养信息化人才主渠道的高等学校应该如何应对挑战,努力解决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人才瓶颈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在持续扩大招生规模、继续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数量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优化信息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基于上述分析,高校信息化人才培养应当构建基于职业能力拓展的培养框架,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培养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懂得现代信息技术,还具有先进管理思想的复合型人才。下一个国际范围内人才竞争的趋势,将是由对人才总量的需求和占有转向追求人才结构的优化。我国高校应具备发展的眼光、长远的思路,在培养信息化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优化信息化人才结构,充分体现人力结构的力量。要从只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向注重多层次、多方位的人才培养转变。一方面要注重复合型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这类人才严重短缺,尤其是高级信息管理人才,这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管理水平,影响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注重硬件、软件及网络人才各自的结构性培养。以软件人才为例,我国正亟需从目前的人才“橄榄型”结构转变为“金字塔”结构,需要大批工程化实用型的基础软件人才,高校应加强这类人才的培养,为软件人才的金字塔结构奠定重要基础。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能赶超世界先进技术的信息化人才。
2.设置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从企业信息化所涉及的问题和研究的内容看,信息化人才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不同,高校在构建信息化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1)知识结构。包括宽厚的基础知识(数学、工程基础等)和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概论、系统工程导论等)、全面的数学方法(统计学、运筹学、控制论等)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硬件软件基础知识、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等)、 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知识(经济学、管理学、现代企业管理等)、系统的专业知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
(2)能力结构。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管理认识能力,这是认识管理问题的能力层次,是要对生产与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第二层,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工具的计算机是高层次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武器;第三层次,综合能力,这是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层次,主要包括业务(如开发信息系统)和管理(如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践能力。另外,组织和协调的能力、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对信息化人员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3)素质结构。对于企业信息化人才来说,一方面,要熟悉掌握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另一方面,要学会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具有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创新的素质。全面地看,企业信息化人才除了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同时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
3.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信息科学技术相关专业注重实践、发展快的学科特色要求师资队伍既有精湛的学识和理论水平,又有专业实践的经验和能力,同时能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大多数院校现有师资的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还不能满足要求,应采取多种途径,如深造、定期的培训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其数量和质量,确保高水平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同时,鼓励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教师的自身学习,提高其教学水平。
4.全面构建精品教材建设体系
为了保证教材的新颖性和实用性,一方面,可定期组织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编写反映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新教材,加快教材内容的更新。另一方面,可加强国外信息技术教材的引进工作,国外的一些优秀教材不但内容新,而且还提供了很多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外语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保证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具有一定国际水准。
5.融合先进教学方式,拓展知识视野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可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网络协作学习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增强交互性,将教学从教师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转移到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探索和获得知识;在评价方法上,可采用计算机辅助测验等形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这样,教育的灵活性、适应性,以及个性化特点将更加突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则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即形成教学双边活动的信息化。
6.有机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
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强化实践教学,特别是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对专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从目前人才市场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情况可知,市场对信息化人才的要求不单在其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他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设计多样化的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7.促进产学研纵深发展
是加强办学体制的多种形式的联合化。主要有学校(院、系)联合化和产、学、研联合化。学校(院、系)联合化是指信息技术相关院系之间或与其他院系之间的合作、联合办学。如将计算机科学、经济管理、工程技术、图书情报教育等专业的信息教育联合起来,建成一个更大的学术单位,增强人才培养力度,同时也有利于复合型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产、学、研联合化,是指教学、科研、生产联合办学,具体有“产、学合作”制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模式。例如,高校可与国内外IT企业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打造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endprint
五、研究展望
高校作为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打破传统的教育机制,重新建立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使之能主动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使其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同时,还要建立起一种激励和柔性的机制,能主动地根据社会反馈的需求信息,来调整自身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学科构架和师资队伍结构。从而在制定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适合于社会信息化发展要求和适合于信息化人才培养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为中国的社会信息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葛道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4,(1).
[2] 张尧学.关于创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4,(10).
[3] 邱均平,沙勇忠.论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与人才评价[J].情报资料工作,2006,(6).
[4] 国际统计信息中心.1999—2001年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测评与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04,(3).
[5] 杜栋.21 世纪初企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3,(4).
[6] 蒋朝惠,许石青.我国信息化人才建设现状、 问题及对策[J].信息化博览,2005,(2).
[7] 陈宗舜.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讲座,第三讲:企业信息化人才的要求和培养[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4,(9).
[8] 吴时明,胡志毅.对高校培养信息化人才的分析与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The informatization talents trai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apacity expansion
TAN Wen-hao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1804,China)
Abstract:In today's world is an information economy dominated era,therefore,the development of a number of high-quality,talents with international vision to lead the information economy.Therefore,in this context to interpret the connot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talents training,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nformatization talents training,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personnel occupation development ability based on the direction of information,so as to improve th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and provide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informatization;capacity expansion;training objective;fusion[责任编辑 李 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