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文化对日本公司治理的影响

2014-09-21 10:28任广乾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0期
关键词:公司治理日本

摘 要:公司治理文化是公司治理正式制度的有效补充,调节中公司治理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行为模式。在分析日本文化和日本公司治理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指出了“恩”文化在日本公司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剖析了日本恩文化所具备的要素及其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恩文化对日本公司治理内部董事会设置、外部市场机制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最后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恩文化;日本;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0-0012-02

引言

文化是一个社会各利益主体长期交互作用下产生的规制个体行为的理念和信仰。世界各国在历史进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这些文化体系塑造着个体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在日本,“恩”作为一种伦理观念深入每一个日本人心中。在日本有很多有关“恩”的故事,比如“鹤的报恩”、“青蛙的报恩”等。日本的“恩”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即皇恩-亲恩-师恩-主恩,进而构成了社会的等级结构,谁也没想到要去破坏这种社会结构,以“忠”的形式,去回报一切“恩”,偿还一切“恩情债”,都是出自一种内心的情感。

一、日本“恩”文化的内涵

(一)负恩与报恩

1.负恩。“恩”在日语中有很多的用法,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表示一个人承受的最大负重、债务、恩惠。在战前,人们认为受到的最大恩情就是“皇恩”,此时“恩”实则蕴含了一种无限忠诚的意思。另外,在近代日本,政府要求全体日本人民必须信奉国家神道教,在国家神道教中日本天皇被予以神化,因此国家神道教的教义就成了对“永世的统治者”天皇的盲目崇拜。当然,最重要的还不在于是谁成了最高的上级,而是几百年来“不忘恩情”的这种习性在日本人的习性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战后的日本“恩”文化可以划分为四种,包括天地自然之恩、父母之恩、师恩、社会恩。

2.报恩。在日本,接受他人的恩惠实际上就是欠了别人的债,因而必须还债。恩惠实际上相当于一笔重要的永久性投资,而报恩则是另外一回事,它必须是积极地、刻不容缓地。有两类恩情都是无法全部还清的,一类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孝”;另一类是报答天皇的栽培之恩,即“忠”。这二者都是强制性的,是任何人都必须履行的,日本人称为“义务”。作为报答父母之恩的孝,经过长期实践已经积淀成专门的孝道。孝道在日本是必须履行的义务,甚至包括宽恕父母的无德。作为报答天皇的忠,已经逐步演变成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将日本人团结在天皇的周围,凝聚成一个整体。比如明治维新的胜利,比如在二战结束时天皇的停战诏书的事情。但是,对天皇的尽忠不只包括直接向天皇效忠,还包括对天皇敕令的效忠,包括民政管理体系的大部分,比如税收等。

(二)情义

“情义”处于“恩”文化的范畴内。只是它不等同于“恩”,因为“情义”的产生可能完全没有施予,而且“情义”必然发生在彼此熟悉的人之间。“情义”最初体现的是武士与主君、武士与其他武士之间的关系。而现在“情义”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社会的情义”,一种是“对名誉的情义”。

1.对社会的情义。第一种“对社会的情义”就是一大堆复杂义务的集合。“情义”就是用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契约性关系,因此在生活的每一接触中都涉及某种“情义”。而“报答情义”就是对各类人履行各种义务。日本人认为,如果不能报答别人的情义就视为人格破产,这是十分严厉的惩罚。

2.对名誉的情义。第二种“对名誉的情义”意味着使名声不受玷污的义务。首先,报复也是美德。日本人认为,当受到侮辱、毁谤及失败未得到报复,世界就不平稳。一个正派的人必须努力使世界恢复平衡,这是人的美德,决不是人性中的罪恶。其次,忍和自我克制。在日本,自我克制是一个人尊重自己的一种表现。一个人的等级越高,对他自我克制的要求也越高。再次,生活方式要配得上自己的身份。一个人的生活应该跟他在社会上的地位保持一致,这其实也是对等级制管理的遵守,也是日本人自重的基础。最后,对专业名声的维护。日本的专业人员,对其专业上的“情义”要求十分严格,但却不是靠高度专业水平来保持。比如实业家的“情义”决定他不能承认自己的资产已经枯竭,或者他为公司制定的计划已经失败。此时,“情义”已把一个人和他的工作高度的等同起来,对某人的行为或能力的任何批评,就自然的变成对他本人的批评。

二、“恩”文化对日本公司治理的影响

“恩”文化贯穿于日本的整个社会生活之中,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亦是如此。日本公司治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模式,年功序列制和终身雇佣制并没有影响日本企业的高速发展,反而带来了正向影响,其中的恩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公司治理中的行为人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的行为决策方式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那么这种环境首先体现在社会文化方面。具体来说,在日本,由“恩”文化派生出来“孝”的思想。,“孝”的思想和精神要求人们尊长爱幼,并讲究“长幼有序”、“不可偏废”等等。那么在企业中,年长的员工势必要获得较高的地位,而这种地位的获得与能力或其他东西无关,这就形成了日本企业著名的年功序列制度。目前,有很多文献都提及年功序列制的由来是源于“孝”这样一种思想,但是对具体是什么文化促成了日本人“孝”的思想却众说纷纭。“孝”的思想来源于日本的“恩”文化。年功序列制一度被认为是日本企业成功的法宝,在减少企业内耗、凝聚企业竞争力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这种制度并不是毫无缺点的,在公司治理方面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提拔自己的上级无法进行有效监督。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日本企业高管层的监督来自于哪里呢?由于日本的外部市场不发达,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日本企业的高管层存在监督不足的问题呢?从公司治理方面来讲,客观上是存在监督不足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在日本并不像想象中那么严重,答案就在于日本的“恩”文化延伸出来的对于专业名声的维护上。在日本,一个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如果专业名声受损那么就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彻底结束,在这样一种强激励和约束下,即使存在监督不足的客观问题,公司高层仍然会兢兢业业的努力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endprint

在董事会方面,日本董事会决策中很有特色的“事前沟通”也可以得到解释。由于“恩”文化的影响,日本人从对小学生的培养开始就注意避免直接竞争,避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冲突和对立。这种文化深深影响了日本人的处事行为方式。那么,在董事会方面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局面——董事会决策中大量的“事前沟通”。

在外部市场方面,日本公司治理模式被人反复提及的就是它的法人交叉持股形成责任利益共担的特点。有人认为,日本的这种公司治理特征是在二战后的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产物。我们认为,这种说法在解释这种公司治理特征在那段特殊历史时期过去后仍然存在的稳定性时稍显单薄;假设真如上述观点所说,那么随着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逝去,这种公司治理特征也应该早就消失了才对。基于这种想法,我们认为一定是有公司治理文化的因素在这里影响和维持了日本这种公司治理模式的长期存在。正是由于“恩”文化的影响,使得日本人有了情义的概念。那么,在日本企业的日常交往中,相近和相关的企业由于往来密切,使得彼此企业的高管层产生了相互之间的情义,这种情义使得日本企业的交叉持股有了伦理上的基础,并且在日本二战以后的特殊历史时期形成了交叉持股的公司治理特征以后,这种特征终于能够稳定存在下来,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摸样。总体来说,我们认为日本公司治理文化是日本社会“恩”文化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投影。“恩”文化方方面面体现在了日本的公司治理特征上。可以看到近些年来,日本企业界旗帜鲜明的分成了两大派,一派企业在坚持传统,另一派企业则在积极谋求公司治理模式的改革,这体现了日本人的现实主义处世态度。

三、结论与启示

日本公司治理模型的形成受到其公司治理文化的影响,而日本公司治理文化又是日本恩文化在公司治理领域的投射和反映。日本公司治理文化中折射出了日本特有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心理,恩文化孕育着日本的公司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作为一种软性的约束制度在日本公司治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有效地弥补了日本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方面的不足,对促进日本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提供了动力和支持。

从日本恩文化对其公司治理产生影响的分析中,可以思考中国公司治理文化应该如何塑造。中国在开展公司治理改造的过程中,一直在模仿西方国家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而忽视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法家文化等古代思想孕育着的中华文化在中国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在未来中国公司治理研究中,要逐渐从以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为核心的研究逐渐转移到以治理文化为核心的研究,提炼塑造出中国独特的治理文化,进而提炼出适合中国的公司治理模式,推动中国公司治理改革。

参考文献:

[1] 任广乾,李朝阳.日本公司治理文化探析[J].企业活力,2010,(3):68-72.

[2] 华锦阳,何亚平.公司治理的文化因素剖析及其对国企改革的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4):52-57.

[3] 徐金发,刘翌.论中国公司治理文化及其建设[J].中国软科学,2001,(12):45-49.

[4] 杨劲松.试论战后初期日本文化反省思潮的走向[J].日本学刊,2008,(3):101-113.

[5] 王保林.日本的企业改革与终身雇佣制的新动向[J].现代日本经济,2008,(1):50-54.

[6] 王茹辛.日本文化中的“异类形象”浅论[J].日本研究,2007,(2):91-96.

[责任编辑 仲 琪]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司治理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室内装潢宜俭朴宜居宜习宜养生
公司治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我国家族信托的法律研究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关系探究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日本访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