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同志”,多少故事

2014-09-21 03:40王一
党员文摘 2014年8期
关键词:叶挺电报陈毅

王一

不久前,广东省纪委发出通知,规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一律不准使用“老板”“老大”等称呼。此前,《人民日报》曾刊文《党内称谓容不得江湖气》,指出现在互称“同志”的人越来越少了,“老板”“老大”等庸俗化的称呼在某些部门或单位已渗透到党内。

那么, “同志”称呼从何而来?它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毛泽东最喜欢别人

称他“毛泽东同志”

“同志”的起始含义是“志同道合的人”。在革命年代,“同志”是革命战友相互称呼的标准词汇。同志代表革命友谊,代表革命事业的志同道合。随着时间的发展,同志也成了一种政治身份。

孙中山先生在1918年曾发表 《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洋同志书》。那些一心想推翻满清王朝的同盟会会员也互称“同志”,听上去不但得体而且悲壮。孙中山在其著名的《总理遗嘱》中也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随后,毛泽东、罗学瓒等人在通信时,也开始引用“同志”一词。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词,并赋予其新的涵义。

1923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内部以及与外国共产党及工人组织之间,互称“同志”的也多了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同志”这个称呼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亲切尊敬的互相称呼。

毛泽东曾表示,他最喜欢别人称他为“毛泽东同志”。1951年,毛泽东在审阅李达撰写的《实践论解说》一书时,将书稿中出现的“毛主席”字样,通通圈去,改为“毛泽东同志”。1958年11月,在与刘建勋、韦国清的通信稿上,他将标题中的“主席”改为“毛泽东同志”。1959年8月3日,毛泽东致信刘少奇、周恩来、彭真、杨尚昆,建议党内一律用“同志”称呼,不要以职务相称。

给叶挺的电报,

称呼改了四次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曾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在“两个务必”之前所加上的“同志们”一词,不仅让人有一种亲切感,更有一种使命感和重托感。

在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的“种墨园”内陈列的《叶挺将军生平图片展》中,有两份非常珍贵的电报稿件照片。这两份电报就是当年叶挺发给中共中央申请入党的电报原稿和中共中央给叶挺的回电原稿。而其不寻常之处就在于回复电报中对叶挺称谓的几经修改。

叶挺曾在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前敌总指挥和十一军军长,同年12月11日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工农红军总司令。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奉命与国民党谈判时被扣,被囚禁长达五年多。抗战胜利后,在中共中央严正交涉下,叶挺于1946年3月4日出狱。

这第一份电报是叶挺发给党中央的,要求申请重新入党;第二份电报是1946年3月7日中共中央的回电,全文如下:“亲爱的叶挺同志:五日电悉,欣闻出狱,万众欢腾,你为中国民族与人类事业进行了二十余年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兹决定接受你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员,并向你致热烈的慰问与欢迎之忱。”

这份电报在对叶挺的称呼上先后改动多达四次,其中有三次是毛泽东亲自修改的,每处修改都经过慎重的思考。

电文原稿第一次称“叶军长”。随即,此称呼被毛泽东修改为“亲爱的叶挺同志”,“军长”变为了“同志”。后来不知怎的,又将“同志”改为“将军”。起初毛泽东觉得将军可能更能表达出敬意,可再一想,又将电报上的“将军”二字画了个圈删去了,改回了之前的那一声“同志”。后来,叶挺在致刘少奇、任弼时的信中曾激动地写道:“从此以后,我能很自然地亲切地称你们为‘同志了。”

党内一律互称“同志”,

不叫官衔

1965年12月14日,中央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党内一律称“同志”。至此,“同志”已不单单只是一个称呼,而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克服和抵制旧社会腐朽习气和官僚主义作风的一种方式。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再次指出:“全会重申了毛泽东同志的一贯主张,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要叫官衔。”

周恩来最喜欢的称谓也是“同志”。一天,周恩来刚刚走出办公室,身边的工作人员走上前来说:“总理,有几件事想向您汇报一下。”周恩来马上打断他的话,很郑重地说:“不要叫总理,我们党内还是称同志好。”

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周恩来在广州开会,有位曾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工作过的普通工作人员专程赶来看望他,并亲切地称他 “恩来同志”。周恩来特别高兴,对大家说:“这位同志保持了当年的好传统,很好!在革命队伍里,大家永远要以同志相称。”

陈毅就任上海市长期间,有一次在市里召开的大会上作报告,有一位记者不知对陈毅是以市长的身份还是以市委第一书记的身份报道为好。他在主席台边向新闻处长请示时,恰好被讲完话走过来的陈毅听到了。陈毅对这位记者说:“啥子市长、书记!你就说市委负责同志不行吗?老实告诉你,我陈毅的名字要少见报。”

当晚,陈毅来到报社审阅稿件。忙完了工作,他拉上报社的负责人楼上楼下地看望值班的同志。他走到哪里,笑声就跟到哪里,人也越聚越多。很快,大家忘记了他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将军、市长。不知不觉间,由起初称他“市长”而自然地改口称他为“陈毅同志”了。

“头一次看到这样的称呼,

我很喜欢”

1984年,“同志”又有一次不同寻常的亮相。当时的《武汉晚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小平同志:我这样的称呼,似乎不太礼貌,若有不妥之处,请给予责备。”这是1984年4月,武汉一职工给邓小平写的申冤信。邓小平在信上圈阅道:“头一次看到这样的称呼,我很喜欢,酌重处理!”

从时间上来看,武汉职工在信中直称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主席和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的邓小平为“小平同志”,比当年国庆阅兵式上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还要早几个月。

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称呼也成了外交上的棘手问题。上世纪80年代末,戈尔巴乔夫访华标志着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对戈尔巴乔夫如何称呼成了敏感话题。最后,中央经过斟酌,决定仍称其为“同志”。

(殷欣奎荐自2014年5月23日《解放日报》)

endprint

猜你喜欢
叶挺电报陈毅
电报方程的正双周期解:存在性、唯一性、多重性和渐近性
毛泽东的绝密电报与湖南和平解放
传“电报”
忆陈毅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件事
陈毅的参谋人员谈陈毅
陈毅论参谋工作
忆『七月分兵』和陈毅的报告
叶挺在新四军组建前后
叶挺独立团内的共产党员
北伐战争中的叶挺独立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