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乡村

2014-09-21 03:38何三畏
党员文摘 2014年8期
关键词:木架砖混古井

何三畏

镇长在我们面前挥手一指,指向他的镇,说,这是3000年古城!XX文化的发祥地。

其实他指向的是一片灰白色的、乱七八糟的水泥盒子。当然,说客气一点,是一些两三层的砖混结构的房子。我的意思是,这些房子实在毫无美感,跟所有当前中国大多数乡镇的房子一样没有美感。

重要的是,它们都没有超过30年。

“分明是30年的新城。”我心里说。

中国的好多乡镇,30年前的房子基本不见了,代之以毫无匠心的丑陋的房子。甚至20年前的房子都被拆了。30年前遗留下来的“古镇”也有,那多半是经济不发达,被人们遗弃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也尚未开发旅游的。

但谁能说镇长说的不是事实呢,有书为证。我们耳熟能详的几个历史传说,进了成语的故事,正在播放的电视剧题材,原产地就是这里呢。

镇长的手又一指,指向一片浑黄的盛开着的油菜花说,那里有一口3000年的古井,井壁是陶片镶成的。

我们来到那一片广袤的油菜地中间,看到条石栏杆围着一块水泥浇铸的地面,中间露出一个洞口,旁边立着一块黑色大理石碑,上面刻着这口古井的身世。但所有我们所能看到的这些,都是21世纪的创作。也许下面真有古井吧,但还需要后来的人去发掘!

三十多年前,这个镇上的人们,确实看到过经历了3000年岁月驳蚀的城墙,如果你不挖它,它应该还在。但是,你要把它挖掉,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60多年来,中国对文物的破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30年,意识形态成为文物的杀手。没有任何经济利益,人们曾经饿着肚子,见旧东西就砸,寺庙、神像、古墓、旧房等等,能不放过就不放过。第二个阶段是后30多年,所有的文物和文化都得给经济让路,拆毁千百年的历史遗迹,那是绝不手软。

但拆到某一天,突然发现文物可以帮助旅游,旅游可以赚钱。于是,新时期的“文物开发运动”开始了。对文化毫无敬畏之心的人们爱起文物来,那实在是太可怕了。他们可以把文物搞得崭新,把真的搞成假的,还可以直接编造古典和制造文物。

我见过一个寨子,已经申请为国家级文物了,然后就被彻底改造。大家齐心协力,把磨出岁月屐痕的石板,换成了机器打磨的平平整整方方正正的机制石板。很多现在塑胶工业发达后的人造材料都搬进去了。原主人家旧社会账房先生的屋子,也照城市的样子搞出一个咖啡厅。

人类在地球上创造和留存的东西,终归是暂时的。但我们需要和时间争长短,尽量保守一些人类的历史,这是人类的尊严。然而,人类也是善于破坏的。人类物质遗存的最大敌人不是时间,而是自己的愚昧和短视。

当前,有一种比传统的泥土烧制的青瓦更便宜的水泥瓦正在农村流行。人们在翻盖最后的木架斜坡顶的旧房子时,把那种使用了千百年的青瓦从房子上掀下来,摔得稀烂,然后换上了红、蓝、绿三种流行色的水泥瓦,难看得就像青布褂子上补了一块花塑料。

此外,在公路两边,人们目力所及的地方,砖混房屋搞成了水泥瓦的斜坡顶。新造的砖混房子,要盖斜坡顶;旧的,一律是平顶的砖混房子,要改造成斜坡顶!天可怜见,花这番心思,就是为了让人想起已经被拆毁的绝迹了的木架青瓦房。为了做得更像,甚至在侧面,还要用红油漆给画上人字木架呢。

乡村失去了审美。

因为乡村已经失去了文化。

而旅游经济还在深入。很明显,旅游不仅找不到“古镇”,找不回文化,还会把它弄得更加面目全非。

(摘自《现代青年》2014年5月下 原标题为《我三十年来目睹的家国》)

endprint

猜你喜欢
木架砖混古井
倔强的藤蔓
对一个匪夷所思的力学现象的剖析
我被木架“粘”住了
古井里的青蛙爷爷
把雨伞挂满
砖混结构墙体质量初谈
越王古井今何在?
古井的秘密
苍老的古井
基于建筑物中砖扶壁柱法加固及砖混结构房屋裂缝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