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消费结构失衡研究

2014-09-21 03:37张晓婉刘莉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0期
关键词:消费率对策建议

张晓婉+刘莉

摘 要: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居民消费率严重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消费比已经偏离其合理水平。中国投资消费结构的失衡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财税体制及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应从分析消费和投资结构出发,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的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消费率;投资消费结构;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0-0004-02

从用途上,国民收入可以划分为投资和消费。投资结构及其变动决定消费结构的变动范围,而消费结构为投资结构提供了依据。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一直是高投资、低消费的情况,90年代后更是呈现出消费率不断下降、投资率不断上升的趋势。2008年,政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实施了经济刺激计划,而有关该计划是否会加剧投资消费结构失衡的讨论一直以来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在此背景下,合理分析中国投资消费结构失衡的成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回顾

已有研究更多地关注投资率,对消费率的讨论较少。国外的有关研究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马克思也曾系统阐述了积累率问题。凯恩斯则从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的角度指出,合理投资水平应该与消费互补,并以充分就业为标准。钱纳里通过实证得出在工业化进程中,投资率、消费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动态相关性,投资率的演变过程类似一个“鞍马型”曲线。

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研究对最优投资率标准进行了详细具体的界定,由以往的固定比率变为动态比率区间。孙炎林认为中国的投资率应该维持在40.8%左右;吴忠群认为,投资率合理区间应为35%—38%;卢中原预测2000—2010年间中国的投资率在30%—40%,2020年以后在30%—35%。在探讨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关系时,钱纳里的分析模式被广泛采用,学者普遍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率平均为60%左右,在波动中呈现出下降趋势。

二、中国消费与投资结构分析

(一)中国投资率与消费率的演变趋势

1978年以来,中国投资率呈现明显的上下波动,其变化可以分为四个“U”型周期,但整体而言还是上升态势,且1990年以后投资率均高于35%,到2012年投资率已逼近50%,明显偏高。而中国消费率从1978—2012年下降了约1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38个百分点,2000年以来,消费率更是急速下降趋势。具体来说,消费率的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1978—1981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消费率上升速度较快,3年间上升了5个百分点;1982—1995年为第二阶段,消费率下降了8.4个百分点,虽然其中个别年度有短时上涨,但整体趋势是缓慢下降。1996—2001年为第三阶段,消费率相比于上一阶段有所增长。2002—2011年为第四阶段,消费率呈现出持续大幅度下降,平均每年下降1.05个百分点。

(二)中国消费率内部结构的演变

由于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显著的城乡差距,有必要对农村居民消费率和城镇居民消费率的变化进行分析,两者呈现了不同的变动趋势(见图2)。1990年以来农村居民消费率明显呈现出下降趋势。1990—2012年,农村居民消费率整整下降了27.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25个百分点;而城镇居民消费率则呈现出相反的缓慢上升的变化趋势。但2008年以来,城镇居民消费率增长缓慢,这表明城镇居民消费增长进入了瓶颈期。

(三)消费率的国际比较

1990年以来,除东亚国家之外,世界各国居民消费率基本都在60%以上;而自1993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率基本都低于60%,比高收入国家低了11—16个百分点。根据钱纳里等人的实证研究,当人均GDP 为1 000美元左右时,世界各国居民消费率一般为61%。2003年,中国人均GDP为951美元(接近1 000美元),但居民消费率仅为43.4%,这远远低于该阶段的国际平均水平。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1990年以来中国消费率从总体上看呈现出长期下降的趋势;第二,从居民消费率的内部结构来看,1990年以来农村居民消费率大幅下降,城镇居民消费率小幅上升,中国居民消费率的下降主要源于农村居民消费率的下降;第三,中国的居民消费率远远低于目前世界各国居民消费率的平均水平。

三、中国投资与消费失衡的成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因素

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得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及教育资源等各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在就业方面处于弱势,就业收入也偏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商品流通成本较大等原因都导致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力薄弱,进而对中国消费需求扩张产生不利影响。

(二)财税等体制因素

分税制改革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地方政府为追求GDP 和财政收入盲目地投资,导致粗放型投资模式的出现。住房制度改革使居民住房逐步实现商品化,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买卖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房价,导致人们刚性的住房需求压制了对其他商品的消费需求。

(三)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由于政府干预、行业垄断等原因,社会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高收入阶层手中。2012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74,自2008年达到0.491的峰值后稍有回落,但按国际标准,0.4以上就表示收入差距较大。由于富有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贫穷者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较大的居民收入差距就导致了较低的社会消费水平。

四、相关对策建议

中国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结构严重失衡的情况若不能改变,最终只会造成大规模产能过剩。为此,在实施经济刺激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投资消费失衡因素。因此建议:第一,加快推进户籍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剥离户籍内含的各种福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制度。第二,推进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通过城市化带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房地产政策进行相应调整,加大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降低农村居民市民化的门槛。第三,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调整个人所得税,针对高收入阶层征收物业税、遗产税等,将社会保障政策惠及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参考文献:

[1] 杜亚丽,孟耀.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的影响及其对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3).

[2] 樊明.中国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政治因素——基于中美政治制度比较的一种解释[J].经济经纬,2009,(2).

[3] 梁娜,赵翠平.浅谈中国投资与消费的失衡[J].科技和产业,2008,(4).

[4] 邹卫星.中国消费投资失衡的不良影响与调整方略[J].现代财经,2008,(6).

[5] 李同宁.中国投资率与投资效率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亚太经济,2008,(2).

[责任编辑 仲 琪]endprint

摘 要: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居民消费率严重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消费比已经偏离其合理水平。中国投资消费结构的失衡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财税体制及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应从分析消费和投资结构出发,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的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消费率;投资消费结构;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0-0004-02

从用途上,国民收入可以划分为投资和消费。投资结构及其变动决定消费结构的变动范围,而消费结构为投资结构提供了依据。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一直是高投资、低消费的情况,90年代后更是呈现出消费率不断下降、投资率不断上升的趋势。2008年,政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实施了经济刺激计划,而有关该计划是否会加剧投资消费结构失衡的讨论一直以来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在此背景下,合理分析中国投资消费结构失衡的成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回顾

已有研究更多地关注投资率,对消费率的讨论较少。国外的有关研究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马克思也曾系统阐述了积累率问题。凯恩斯则从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的角度指出,合理投资水平应该与消费互补,并以充分就业为标准。钱纳里通过实证得出在工业化进程中,投资率、消费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动态相关性,投资率的演变过程类似一个“鞍马型”曲线。

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研究对最优投资率标准进行了详细具体的界定,由以往的固定比率变为动态比率区间。孙炎林认为中国的投资率应该维持在40.8%左右;吴忠群认为,投资率合理区间应为35%—38%;卢中原预测2000—2010年间中国的投资率在30%—40%,2020年以后在30%—35%。在探讨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关系时,钱纳里的分析模式被广泛采用,学者普遍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率平均为60%左右,在波动中呈现出下降趋势。

二、中国消费与投资结构分析

(一)中国投资率与消费率的演变趋势

1978年以来,中国投资率呈现明显的上下波动,其变化可以分为四个“U”型周期,但整体而言还是上升态势,且1990年以后投资率均高于35%,到2012年投资率已逼近50%,明显偏高。而中国消费率从1978—2012年下降了约1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38个百分点,2000年以来,消费率更是急速下降趋势。具体来说,消费率的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1978—1981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消费率上升速度较快,3年间上升了5个百分点;1982—1995年为第二阶段,消费率下降了8.4个百分点,虽然其中个别年度有短时上涨,但整体趋势是缓慢下降。1996—2001年为第三阶段,消费率相比于上一阶段有所增长。2002—2011年为第四阶段,消费率呈现出持续大幅度下降,平均每年下降1.05个百分点。

(二)中国消费率内部结构的演变

由于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显著的城乡差距,有必要对农村居民消费率和城镇居民消费率的变化进行分析,两者呈现了不同的变动趋势(见图2)。1990年以来农村居民消费率明显呈现出下降趋势。1990—2012年,农村居民消费率整整下降了27.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25个百分点;而城镇居民消费率则呈现出相反的缓慢上升的变化趋势。但2008年以来,城镇居民消费率增长缓慢,这表明城镇居民消费增长进入了瓶颈期。

(三)消费率的国际比较

1990年以来,除东亚国家之外,世界各国居民消费率基本都在60%以上;而自1993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率基本都低于60%,比高收入国家低了11—16个百分点。根据钱纳里等人的实证研究,当人均GDP 为1 000美元左右时,世界各国居民消费率一般为61%。2003年,中国人均GDP为951美元(接近1 000美元),但居民消费率仅为43.4%,这远远低于该阶段的国际平均水平。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1990年以来中国消费率从总体上看呈现出长期下降的趋势;第二,从居民消费率的内部结构来看,1990年以来农村居民消费率大幅下降,城镇居民消费率小幅上升,中国居民消费率的下降主要源于农村居民消费率的下降;第三,中国的居民消费率远远低于目前世界各国居民消费率的平均水平。

三、中国投资与消费失衡的成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因素

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得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及教育资源等各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在就业方面处于弱势,就业收入也偏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商品流通成本较大等原因都导致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力薄弱,进而对中国消费需求扩张产生不利影响。

(二)财税等体制因素

分税制改革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地方政府为追求GDP 和财政收入盲目地投资,导致粗放型投资模式的出现。住房制度改革使居民住房逐步实现商品化,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买卖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房价,导致人们刚性的住房需求压制了对其他商品的消费需求。

(三)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由于政府干预、行业垄断等原因,社会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高收入阶层手中。2012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74,自2008年达到0.491的峰值后稍有回落,但按国际标准,0.4以上就表示收入差距较大。由于富有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贫穷者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较大的居民收入差距就导致了较低的社会消费水平。

四、相关对策建议

中国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结构严重失衡的情况若不能改变,最终只会造成大规模产能过剩。为此,在实施经济刺激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投资消费失衡因素。因此建议:第一,加快推进户籍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剥离户籍内含的各种福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制度。第二,推进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通过城市化带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房地产政策进行相应调整,加大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降低农村居民市民化的门槛。第三,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调整个人所得税,针对高收入阶层征收物业税、遗产税等,将社会保障政策惠及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参考文献:

[1] 杜亚丽,孟耀.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的影响及其对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3).

[2] 樊明.中国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政治因素——基于中美政治制度比较的一种解释[J].经济经纬,2009,(2).

[3] 梁娜,赵翠平.浅谈中国投资与消费的失衡[J].科技和产业,2008,(4).

[4] 邹卫星.中国消费投资失衡的不良影响与调整方略[J].现代财经,2008,(6).

[5] 李同宁.中国投资率与投资效率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亚太经济,2008,(2).

[责任编辑 仲 琪]endprint

摘 要: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居民消费率严重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消费比已经偏离其合理水平。中国投资消费结构的失衡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财税体制及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应从分析消费和投资结构出发,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的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消费率;投资消费结构;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0-0004-02

从用途上,国民收入可以划分为投资和消费。投资结构及其变动决定消费结构的变动范围,而消费结构为投资结构提供了依据。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一直是高投资、低消费的情况,90年代后更是呈现出消费率不断下降、投资率不断上升的趋势。2008年,政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实施了经济刺激计划,而有关该计划是否会加剧投资消费结构失衡的讨论一直以来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在此背景下,合理分析中国投资消费结构失衡的成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回顾

已有研究更多地关注投资率,对消费率的讨论较少。国外的有关研究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马克思也曾系统阐述了积累率问题。凯恩斯则从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的角度指出,合理投资水平应该与消费互补,并以充分就业为标准。钱纳里通过实证得出在工业化进程中,投资率、消费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动态相关性,投资率的演变过程类似一个“鞍马型”曲线。

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研究对最优投资率标准进行了详细具体的界定,由以往的固定比率变为动态比率区间。孙炎林认为中国的投资率应该维持在40.8%左右;吴忠群认为,投资率合理区间应为35%—38%;卢中原预测2000—2010年间中国的投资率在30%—40%,2020年以后在30%—35%。在探讨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关系时,钱纳里的分析模式被广泛采用,学者普遍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率平均为60%左右,在波动中呈现出下降趋势。

二、中国消费与投资结构分析

(一)中国投资率与消费率的演变趋势

1978年以来,中国投资率呈现明显的上下波动,其变化可以分为四个“U”型周期,但整体而言还是上升态势,且1990年以后投资率均高于35%,到2012年投资率已逼近50%,明显偏高。而中国消费率从1978—2012年下降了约1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38个百分点,2000年以来,消费率更是急速下降趋势。具体来说,消费率的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1978—1981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消费率上升速度较快,3年间上升了5个百分点;1982—1995年为第二阶段,消费率下降了8.4个百分点,虽然其中个别年度有短时上涨,但整体趋势是缓慢下降。1996—2001年为第三阶段,消费率相比于上一阶段有所增长。2002—2011年为第四阶段,消费率呈现出持续大幅度下降,平均每年下降1.05个百分点。

(二)中国消费率内部结构的演变

由于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显著的城乡差距,有必要对农村居民消费率和城镇居民消费率的变化进行分析,两者呈现了不同的变动趋势(见图2)。1990年以来农村居民消费率明显呈现出下降趋势。1990—2012年,农村居民消费率整整下降了27.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25个百分点;而城镇居民消费率则呈现出相反的缓慢上升的变化趋势。但2008年以来,城镇居民消费率增长缓慢,这表明城镇居民消费增长进入了瓶颈期。

(三)消费率的国际比较

1990年以来,除东亚国家之外,世界各国居民消费率基本都在60%以上;而自1993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率基本都低于60%,比高收入国家低了11—16个百分点。根据钱纳里等人的实证研究,当人均GDP 为1 000美元左右时,世界各国居民消费率一般为61%。2003年,中国人均GDP为951美元(接近1 000美元),但居民消费率仅为43.4%,这远远低于该阶段的国际平均水平。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1990年以来中国消费率从总体上看呈现出长期下降的趋势;第二,从居民消费率的内部结构来看,1990年以来农村居民消费率大幅下降,城镇居民消费率小幅上升,中国居民消费率的下降主要源于农村居民消费率的下降;第三,中国的居民消费率远远低于目前世界各国居民消费率的平均水平。

三、中国投资与消费失衡的成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因素

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得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及教育资源等各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在就业方面处于弱势,就业收入也偏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商品流通成本较大等原因都导致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力薄弱,进而对中国消费需求扩张产生不利影响。

(二)财税等体制因素

分税制改革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地方政府为追求GDP 和财政收入盲目地投资,导致粗放型投资模式的出现。住房制度改革使居民住房逐步实现商品化,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买卖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房价,导致人们刚性的住房需求压制了对其他商品的消费需求。

(三)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由于政府干预、行业垄断等原因,社会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高收入阶层手中。2012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74,自2008年达到0.491的峰值后稍有回落,但按国际标准,0.4以上就表示收入差距较大。由于富有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贫穷者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较大的居民收入差距就导致了较低的社会消费水平。

四、相关对策建议

中国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结构严重失衡的情况若不能改变,最终只会造成大规模产能过剩。为此,在实施经济刺激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投资消费失衡因素。因此建议:第一,加快推进户籍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剥离户籍内含的各种福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制度。第二,推进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通过城市化带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房地产政策进行相应调整,加大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降低农村居民市民化的门槛。第三,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调整个人所得税,针对高收入阶层征收物业税、遗产税等,将社会保障政策惠及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参考文献:

[1] 杜亚丽,孟耀.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的影响及其对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3).

[2] 樊明.中国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政治因素——基于中美政治制度比较的一种解释[J].经济经纬,2009,(2).

[3] 梁娜,赵翠平.浅谈中国投资与消费的失衡[J].科技和产业,2008,(4).

[4] 邹卫星.中国消费投资失衡的不良影响与调整方略[J].现代财经,2008,(6).

[5] 李同宁.中国投资率与投资效率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亚太经济,2008,(2).

[责任编辑 仲 琪]endprint

猜你喜欢
消费率对策建议
关于烂尾楼、消费率、绿码控制问题的探讨
最优消费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2018年数据的实证研究
我国经济消费率问题探析
经济动态效率视角下的省际最优消费率研究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基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中国居民消费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