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翔 葛磊
摘 要:在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快的背景下,高技术服务业现已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成分。本文将以安徽省为例,以《安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2年度宏观经济数据为样本,利用最小二乘法OLS回归实证分析高技术服务业对安徽省的经济增长、就业及财政收入的贡献度。实证结果表明,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均带动了安徽省经济、就业及财政收入的提升。最后笔者提出了关于发展安徽省高技术服务业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技术服务业;OLS回归;经济贡献
高技术服务业占据着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具有高技术含量、高技术性、高附加值和高创新性等特点,它能够对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我国,高技术服务业一词最初是出现在《2003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若干重点项目指南》中。2007年,国家发改委颁布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将高技术服务业列为八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出,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大高技术产业。2011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到2015年,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对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高技术服务产业体系,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基本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成立,高技术服务业在安徽省取得了快速发展, 成为了安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安徽省利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时机,以低廉的土地和人力成本、优惠政策等吸引了众多企业来投资,承接了发达地区及海外国家的产业转移,快速发展起了高技术服务业,带动了全省的消费,刺激了安徽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安徽经济不可或缺的力量,为安徽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因此全面评估安徽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分析高技术服务业对安徽省经济增长、就业力、财政税收的贡献,对于探索促进安徽省经济发展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安徽省战略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高技术服务业作为中国特有的提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政策内涵。近年来不少国内外学者都对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研究,并从各个角度和层面对其进行了阐述。从研究内容来看,王瑞丹分出了高技术型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形态并对其产生的内在机理、界定标准和分类进行了深入研究[1]。陈鹏华等人详细阐述了高技术服务业的概念和特征,这是国内关于高技术服务业最早的、最完整的概念界定与特征总结[2]。针对目前高技术服务业还未形成统一的计量标准,石庆焱、赵玉川提出了界定高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标准以及高技术服务业统计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李勇坚、夏杰长从产业聚集的角度对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分析高技术创新项目评价和服务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了高技术服务业项目评价指标体系。仇冬芳等人首先构建16个指标的高技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再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提炼出主要影响因素。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当前国内外对高技术服务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相关概念、评价体系及政策环境的理论分析居多,且多采用静态分析的方法,忽视了高技术服务业的动态发展。因此,本文则实证的分析了高技术服务业对安徽省经济的带动作用,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
二、本文样本数据和模型选择
(一)样本数据。本文所选的数据来自于2004-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由于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主要集中选择了高技术服务业中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两类行业来实证探讨高技术服务业对对安徽省的经济增长、就业、财政收入增长的带动作用。
(二)指标的选取。为了考察高技术服务业各行业对安徽省经济发展及增长的贡献作用,我们选取了2004-2012年安徽省生产总值(亿元)、安徽省财政收入总值(亿元),安徽省就业人数(万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产值(亿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产值(亿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业人数(万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就业人数(万人)作为数据指标。
(三)模型选择。本文主要运用Eviews7.2数据软件定量的分析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对安徽省经济以及对各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采用的模型为:
logY=α0+α1logx1+α2logx2+ε,εi∈(0,ε2)
在估算高技术服务业中的两个行业对安徽省GDP及财政收入的影响中,Y表示总收入,xi表示上述两个行业的总产出。其中x1表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产值,x2表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的产值。在考虑高技术服务业各行业对安徽省就业率增长的贡献时,Y表示安徽省每年就业总人数,xi表示上述两个行业每年的就业人数。其中表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每年的就业人数,x2表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每年的就业人数。 αi表示Y对的弹性系数,即xi增长1%将导致Y增长αi%,α0为常数项,ε为误差项
三、基于OLS回归的实证分析
(一)高技术服务业对安徽省GDP的贡献度分析。利用
2004-2012年安徽省的统计数据,运用Eviews7.2数据软件可计算出高技术服务业中的上述两个行业对安徽省经济总量GDP的贡献度,结果如下: logY=-0.694+1.251logx1+0.787logx2,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到多重测定系数R2≈0.988,调整后的R2≈
0.984。说明此回归模型有较高的拟合度。方差分析F=243.84(ρ=0.000002<0.001),说明了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x1和x2两个系数的t检验值分别为10.067和5.510,而且全部通过显著性检验。通过从回归结果公式,我们可以得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产值每增长1%将导致安徽省GDP增长
1.251%,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产值增长1%将导致安徽省GDP增长0.787%,两种行业的发展都促进了安徽省经济的发展,对安徽省经济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二)高技术服务业对促进安徽省就业的贡献度分析。利用2004-2012年安徽省的统计数据,运用Eviews7.2数据软件可计算出高技术服务业中的上述两个行业对促进安徽省就业的贡献度,结果如下: logY=7.729+0.047logx1+0.141logx2,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到多重测定系数R2≈0.936,调整后的R2≈0.916,说明回归模型有较高的拟合度,方差分析F=44.274(ρ=
0.000256<0.001),说明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两个系数的t检验值分别约为0.907和3.771,x1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通过从回归结果公式,得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每增长1%的就业将导致安徽省就业增长0.047%,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就业增长1%将导致安徽省就业增长0.014%
(三)高技术服务业对安徽省财政收入的贡献度分析。利用2004-2012年安徽省的统计数据,运用Eviews7.2数据软件可计算出高技术服务业中的上述两个行业对促进安徽省就业的贡献度,结果如下: logY=-5.903+0.833logx1+0.867logx2。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到多重测定系数R2≈0.991,调整后的R2≈0.988,说明回归模型有较高的拟合度,方差分析F=340.3335(ρ=
0.000001<0.001),说明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两个系数的t检验值分别约为5.059和13.026,而且全部通过显著性检验。通过从回归结果公式,可以得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每增长1%将导致安徽省财政收入增长0.833%,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就业增长1%将导致安徽省财政收入增长0.867%
四、结论以及建议
(一)相关结论。本文以《中国统计年鉴》和《安徽统计年鉴》2004-2012年度经济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高技术服务业对安徽省安徽省GDP、就业、财政收入的贡献度。根据上述实证结果得知,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均带动了安徽省GDP、就业及财政收入的发展。同时也发现安徽省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对安徽省经济贡献的程度低于其他发达城市。
(二)政策建议。根据上述结论,笔者认为,要实现安徽省经济持续、稳定、高效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安徽省政府应该高度重视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并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构建和完善良好的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环境,增强高技术服务业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完善高技术服务业的统计口径以及统计数据亦迫在眉睫。其次,安徽省应充分利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成立,利用现有的地理优势,进一步巩固产业基础、发展科研技术水平和人才,积极引导资源流向高技术服务业。最后,安徽省高技术服务业企业也应该积极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形成独特的商业模式和特色核心业务,增强企业生存、发展和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瑞丹.高技术型现代服务业的产生机理与分类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51-54.
[2] 陈华鹏,翁端,孙德江.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现代化工,2006(8):1-3.
[3] 石庆焱,赵玉川.高技术服务业统计体系研究[J].数据,2010(1):60-62.
[4] 李勇坚,夏杰长.中国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经济与管理,2011(6):5-10.
[5] 王仰东,张军,冯立.高技术服务业项目评价方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 8) : 116-118.
[6] 仇冬芳,柯飞帆,李宝宝.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江苏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评价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1(6):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