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笑非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全面改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个领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特别是近期提到的新农村建设,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使得城市和乡镇的距离越来越近。农村同城市不同,保持着丰富的中国情结,深厚的传统文化命脉,在城市化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不对文化景观加以保护,那么蕴含在广大农村的文化积淀就会随之而去,使城市越来越国际化、现代化,而就会越来越缺乏地域感、领域感。因此,对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最终关系到国家整体新农村规划战略的成败。
关键词:文化景观;新农村建设;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0-0261-02
自2005年10月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全国各地掀起新农村建设高潮。那些沉积在广大劳动人民中间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信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如何防止打着新农村建设旗号而进行破坏性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传统文化景观的含义
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不同,是人们有意识而为之的景观,是人们依据地域特色,环境资源所创造出的景观。它的形成需要漫长的过程,而且在每个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地域都会有不同的特征。另外,同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道德观念、生产力水平、政治观念、价值观、宗教信仰等都是影响文化景观形成的重要因素。简而言之,文化景观就是历史文化的景观积淀。
二、中国传统文化学说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学说综合了道家、儒家、法家各派的思想,确立了天地人的宇宙观念,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肯定了我国传统古代文化中最朴素的生态科学发展观念,它认为人的思想和行为必须符合天理、顺应天理,违背自然等于违背天道。道家学说中道法自然的观念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去违背自然,应该按照自然的法则去行事。儒家学派的论著中也体现了现代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他们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不违背自然规律,真心去对待它,用心呵护,没有什么是不生长的;如果失去养护,任何事物都不能生存。这是食物链的概念,维持生命的延续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共同营造环境和谐,环境再循环的转化与平衡的,它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概念。天时、地利、人和是儒教所倡导的,他告诉人们农业生产不能违背节气的变化,要在合适的时间使用土地资源,要根据所处形式发挥资源的优势,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利害关系,使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这样才能达到物产丰富的目的,天地人以此达到各种关系的平衡并得以演化向前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既是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农业发展进化的文明史。在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古代社会,人们为了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和周边环境,在人与自然共处的问题上都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适应自然的同时,要学会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使其为我们更好地服务。而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对于自然法则的研究与掌握程度也越来越强,面对粗放式开发带来的种种恶果,我们应该警醒并看到其中的不足。传统文化景观的形成是经历了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呈现出的是人与自然的完美共荣,并且传统文化景观还具有生态、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利用价值,对如今国家所倡导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三、科学评价方面对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认知
中国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传统文化来源于广大的农村。农村拥有广阔的地域,别样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传承优秀中华文明的根源,这其中有着丰富的景观资源值得我们去研究与保护。如何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保护这些景观,发挥其本身存在的价值,将其和新农村建设更好地结合,又依赖于我们正确的判断和科学的认知。
1.对科学规划方法的认知
众所周知,城市规划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必须对现有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认知评价,对传统城市规划方法进行总结研讨,才能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法。俞孔坚教授提出了反规划的理论,他认为,规划最应该做的是保护性规划,就是在先保护传统文化景观的基础之上再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也应该遵循这一理论,首先确立要保护的传统文化景观,确保人民的精神文化归属和对新农村的认同感,其次再进行建设规划的部署。
2.传统文化景观的价值判断
中国目前对于传统文化景观价值的判断没有明确的原则与标准,只是设立了风景区的保护条例,对于自然景观、文化景观的保护概念没有太多的提及。以往我国的建设实践是将农业生产用地、自然、甚至城市绿化都经过人为的编排,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与资源对环境进行维护,与此同时,传统自然资源也遭到破坏,近年来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对于传统文化景观、自然景观的保护需要通过立法的途径来加以保护。
3.科学的发展观念
近年来,人类越来越发现自然不是可以无节制开发利用的,它是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与极限的。人们之前过度的开发使用自然资源,任意排放污水废气,使得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受到极大影响。传统的丧葬文化流行祖坟埋得好,子孙后代都会过得好的说法。有些地区甚至将墓地变为显示富贵的场所,墓地面积不断扩大,有的还筑起了院墙,贴起了瓷砖,搞起了水泥硬化。这是与可持续发展相背离的。我们应该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待民俗,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传统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
四、传统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1.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度
中国国土面积辽阔,传统文化景观、自然景观相当丰富,对其保护应该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度上。应该将国家分成先保护区、重点开发区、有限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四大区域,从宏观到微观,从城市到乡镇明确具体的保护区域界线,具体的位置等等,以自然环境与人的完美结合为指导原则,建立生态保护体系,在此基础上整合传统乡村文化景观河自然景观,使得建设与保护能够完美结合,互利共生。
2.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产业
中国传统文化景观是古人留下来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有利经济资源。农村乡土气味浓厚,传统文化景观也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和多样性,将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相结合是开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新思路,使乡村从某种意义上讲成为城市发展的后花园,休闲旅游场所,使生态平衡得以恢复,也能够大大调动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在开发乡村旅游产业时,要树立科学的景观保护原则与措施,对文化遗产确定保护范围及方案,确保旅游开发的价值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而不能以破坏环境生态为代价;要提高全体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生态旅游和生态平衡理念的引导,使农村居民与城市旅游者共赢。
3.加强组织建设是传统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的有效措施
新农村建设不可避免会遇到自然景观与传统景观保护的问题,是一项复杂的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体建设动员。保证行动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建立高校的组织机构,政府工作不应该流于表面,只停留在文件命令下达的层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使得资金投放分散而不能发挥更大的效益,要深入到基层中做调查,加强政府及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积极指导民间组织的建立与维护,激发民间组织力量的发挥,加强监管力度,使建设资金能够有效的发挥,使传统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能够更好的结合。
通过以上分析,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有效保护传统文化景观和自然资源,才能让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重新展现,实现农村环境景观化的建设理想。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加的深入人心,才能使现代与历史文化的传承更加的和谐,在人、自然、环境的交融中才能更加的相得益彰。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landscape
ZHANG Xiao-fei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Zhengzhou 450063,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es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has been improving,the fields of politics,economy,culture,military,education has made changes in city turn the world upside down,the process of getting faster and faster.Especially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recently mentioned,city space expands,the distance from the city and township closer.The city is different,maintained a rich China complex,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al lifeline,the process of city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landscape,if not protected,as contained in the vast rural culture would go,make the city more and more internationalization,modernization,and will be more and more the lack of sense of place,the field feeling.Therefore,the cultural landscap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related to the overall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new rural planning strategy.
Key words:cultural landscape;new rural construction;development strategy
[责任编辑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