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语热”的不断升温,使得汉语教材门类繁多,一本好的教材对学习者的汉语学习以及汉语的国际推广有着重大的意义。教材的编写离不开对语言材料的选择和处理,通过分析几本汉语教材后发现,它们在对语料的真实性问题上存在一些失当之处。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者以及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因素,使用具有不同“真实性”的语言材料。另外,“真实性”也需要与其他原则相互协作,共同应用于教材的编写。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材 语料 真实性
随着国内外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数量不断增多,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三教”问题之一的“教材”,因其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被越来越多学者所重视。如何编写一套好的汉语教材,对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编写教材离不开对目的语语料的选取和编辑,真实性原则始终贯穿于这一过程。目前,汉语教材种类繁多,虽然在语料的选取上对真实性原则都有所体现,但仍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将从分析一些教材中所存在的真实性问题入手,阐述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应如何选取或编辑语料。
一、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一)真实性的定义
说到语料的真实性,不可避免,得先回答什么是“真实的语料”。庄薇薇(2011)指出,“真实的材料一般指那些为本族语人编写的语言材料,它们并非专为教学目的而编写,如报纸、时刻表、录音和录像片段、新闻报道等。这样的材料应该是未曾‘剪辑或‘编辑的,因而是‘原汁原味的”[1]。但是,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并不一定完全遵循这样的原则,尤其是在编写初级阶段教材的时候。大部分的初级教材除语音部分外,课文部分均以对话形式呈现,然而,这些对话几乎没有一段是直接从以目的语为第一语言的使用者日常生活中选取的。但是,这并不妨碍真实性在这些教材中的体现。因为,这些对话内容是学习者能够直接运用到日常交际中的。因此,许迎春(2008)认为,“真实性表现在实际交际中,人们确实会说到这些话语,会这么说、这么用”[2]。综上所述,语料的真实性并没有一个绝对化的概念或评定标准。真实性的体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使用对象、使用者的水平等因素。
(二)教材中的问题举例
1.语料的真实性直接影响到学习者能否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流畅地使用所学过的语言技能。例如:
丁文月:你喜欢什么音乐?
约翰:我喜欢听古典音乐、爵士乐,民歌、通俗歌曲我也喜欢听。[3]
在约翰的回答中,编者使用了“通俗歌曲”一词,课文后的词汇表中也用了“popular,pop music”(流行歌曲)作为对应的英语释义。其实,“通俗歌曲”相比“流行歌曲”的范围要大,前者还包括“说唱(rap)”“节奏布鲁斯(R&B)”等音乐形式,而这两种形式在西方与“流行音乐(pop)”有明确的区分。另外,“通俗”一词一般多用于指称声乐上的专业术语,如“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民歌唱法”等相对),在日常交流中,使用“流行歌曲”的人也占大多数。因此,学习者在实际语境中进行交流时,虽然使用“通俗歌曲”并不会影响对方的理解,但不免会让听者产生一些不自然的感觉。
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总能找到该民族文化的印记。在选取语料的过程中,语料的真实性无疑会影响文化内涵的准确传达。因为,真实的语言材料能够更为真实地反映目的语文化。以下面两段对话为例:
对话一、甲:你的汉语说得真好!
乙:谢谢!
对话二、丁文月:你好!
工作人员:您好!请问,您贵姓?
丁文月:我姓丁,我是丁文月。[4]
一般来说,中国人在被别人夸奖的时候,大多都会表示自己离好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常用的表达方式有“真的吗?”“哪有啊!”“过奖了!”“我还差得远呢。”等一些谦虚的表达方式,而很少直接说“谢谢”直接表达“谢谢”可能会给对方造成“自大”“傲慢”“高高在上”的感觉,即使自己真的很优秀。但是,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族,更多地倾向于使用“谢谢!”来表达对别人夸奖的感谢。再例如,第二段对话中对“您贵姓”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有两种:“免贵姓……”或者“我姓……”。显然,前者在大多数场合使用频率要多于后者。这两个例子除了能够体现中国人“谦卑”的特点之外,还体现了中国文化中讲究“中庸”“平衡”的思想观念,别人把你抬上去了,你得自己降下来。遇到这种情况,编者不妨将两种表达方式都编进教材,并加上适当的补充解释。例如:“在朋友之间,也可以用‘谢谢来回答对方的夸奖”,“在正式的场合,回答‘免贵姓……会更好一点”。这样,能够让学习者有更全面的了解。
二、真实性的呈现
(一)真实性的衡量标准
既然真实的语言材料非常重要,那么,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是不是只能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语料呢?其实,回答是否定的,在本文第一部分“真实性的含义”中就有论述。因为,我们不可能将目的语环境中发生的对话原原本本地编入到初级学习者的会话教材中,也不能将《人民日报》上的文章不经任何加工,就选入中级学习者使用的阅读课文中。Silberstein,S(2002)指出,“有时候为了满足易读易懂的要求也会编辑或缩写,但不严谨的改写会破坏真实性。”[5]。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编写教材时对真实的语料进行合理的改编并不影响其真实性。但是,庄稼婴(2002)认为,“‘地道语料是指在一语言环境内自然运用口语、书面语的实例。这些实例未因教学需要而得到任何词汇、句型、结构、题材、内容等方面的修改”[6]。因此,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一个衡量标准。
针对上述两种观点,朱勇(2010)将真实性分为“严式真实性和宽式真实性”[7]。我们可以理解为,严式真实性更强调“真实的语料来源”,我们完全可以将鲁迅的作品作为高级学习者的课外阅读材料。而宽式真实性则偏重于“真实的语用情境”,大多数汉语入门教程中的对话都是经过加工和改编的,但都是能够直接在现实交际情境中使用的。
(二)真实性的实现途径
1.直接选取“地道的语料”或稍加改编(严式)
这类方式主要针对大部分高级学习者和一些中级学习者,以及一些具有专门领域汉语学习需求的学生(如:商务汉语、医学汉语、法律汉语等),下面从“听、说、读”三个方面举例说明。
语言技能 严 式
听 新闻采访中的对话、电视节目、电影、歌曲等
说 真实环境中的语言交际任务(如:课后去市场购物)
读 报刊、杂志等选取阅读材料
2.合理地改编或自编(宽式)
这类方式主要针对初级学习者和一部分中级学习者。例如:
语言技能 宽 式
听 HSK初中级听力
说 课堂上模拟某个语言环境进行角色扮演
读 初级汉语教材中的课文
三、真实性与其他教材编写原则
其实,在上文对真实性的论述中,就已经渗透了其他的编写原则。本部分内容将以“针对性”“实用性”和“时代性”为代表,探讨真实性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教材编写的启发。
(一)真实性与针对性
作为教材编写重要原则之一,针对性强调在教材的编排、语料的选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教材使用者,包括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因素。这一点恰恰与真实性的衡量标准(严式和宽式)不谋而合。对没有任何汉语基础的学习者来说,具有“严式真实性”的报刊、杂志中的文章,或者影视作品中的对话等都有很大的难度,不仅会让学习者产生畏难的情绪而导致汉语学习兴趣大大降低,而且教师在讲授的同时也不具备“可操作性”的特点,因为很难把重点放在某一个语言点上,而忽略其他同等重要的语言点。相对而言,“宽式的真实性”在初级汉语学习者的教学中更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可以针对学习者的不同特点,选取、改编语料甚至自编教材。
(二)真实性与实用性
实用性原则主要强调,在现实交往中,学习者能够使用教材所呈现的语言材料。在很多情况下,真实性与实用性存在着交集。例如:
“朕、宰相、红卫兵、寻呼机……”
上面这些词都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除了出现在一些影视作品、文学作品里,基本上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已不被人们所使用了,这些词既没有体现真实性(真实的语用环境),也没有体现实用性。因此,在教材编写中,应避免使用这些词(特定的教材除外,如“中国历史教材”等)。
但是,真实性与实用性也有相悖的情况。例如,“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基本计量单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分”的流通性已大不如另外两个单位。因此,有人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没有必要向留学生介绍,因为它的实用性不强。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虽然“分”已不再实用,但它早已深深地印刻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了。例如:
“我一分钱都没有了!”。
“放心吧!我不会差你一分一毫的!”
在讲解这两句话的时候,如果之前对“分”没有任何概念的话,学习者就会觉得莫名其妙。如果他们知道“分”是最小的面值单位的话,就会比较容易明白这句话的意义。
另外,在超市里购物,尤其是购买按重量计价的商品时,我们发现大部分的价格标签上仍然是精确到“分”的,只不过在最后划价的时候四舍五入了。例如,一袋冷冻带鱼上的价格是“17.98”,留学生看到后便会下意识地读出来,如果没有讲授“分”这个单位,学生将会因课本和现实的冲突,而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怀疑。
(三)真实性与现代性
现代性,顾名思义,指的是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必须使用与时代发展相接轨的语言材料。真实性与现代性也有很大的交集。上文提到的一些“历史词”,自然也不符合现代性的原则。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现代性”原则具有相对性。某些老教材里面的内容在当时很流行,但随着的社会的高速发展,这些内容在今天已经变得毫无“现代性”可言了,甚至违背了真实性原则。例如:
田芳:妈妈,张东给我来电话了没有?
妈妈:来了,你不在,我让他一会再来。(电话铃响了)
田芳:我是田芳。
张东:下午你呼我了吧?
田芳:呼了,你下午做什么了?怎么没给我回电话?
张东:对不起,我去踢足球了。你呼我的时候,我可能正在操场踢球呢。今天下午我们跟政法大学代表队比赛。
田芳:你们队又输了吧?
张东:没有。我们这次赢了。
田芳:祝贺你们!
张东:谢谢!哎,你呼我有什么事吗?[8]
……
这段对话所在的教材,初版于1999年8月,正是“寻呼机”使用的年代,在当时自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但是,在最近的一版(2011年12月)中,这段对话没有任何变动,“呼”字依然出现在对话中。毫无疑问,单从这个词语的选择上,已经违背了“真实性”和“时代性”。因此,编写教材也需要“与时俱进”。
(四)启示
没有一本教材是单独按照某一个编写原则来编写的。各种编写原则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合作。编者在选取或编辑语料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突出某些原则,兼顾其他原则。例如,在编写初级学习者的阅读教材时,可以突出“趣味性、文化性”;在编写中高级的口语教材时,可以突出“真实性、交际性”等。同时也包括“现代性”原则本身,教材的编写原则都应具有“现代性”,都要做到“与时俱进”。有些语料可能几年前具有很好的“真实性”、“交际性”,但现在就不一定能够放到教材中去了。
四、结语
语料的选取和编辑在教材编写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习者,结合他们现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因素,选取或编写符合不同“真实性”的语言材料。同时,还必须兼顾其他的教材编写原则,使它们协同合作,编写出适合各种学习者的汉语教材。另外,我们还需用“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问题,时刻使自己的思维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只有这样,编写出的教材才能更好地贴近当前的社会环境,给学习者以最真实的学习体验。
注释:
[1]庄薇薇:《浅谈高职英语教材的真实性》,科教导刊,2011年,第14期,第82-83页。
[2]许迎春:《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材课文编写评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1期,第101-102页。
[3][4]黄政澄:《新编汉语教程第一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第59页。
[5] Silberstein,S:《Techniques and Resources in Teaching Reading》,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庄稼婴:《采用地道语料设计语法教学活动》,高教研究与探索(特刊),2002年。
[7]朱勇:《汉语阅读教材编写中的若干对矛盾》,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6期,第31-37页。
[8]杨寄洲:《汉语教程第二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杨凯 江苏扬州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