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加佳
2014年4月27日,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一支名为“南京·辛德贝格”的黄玫瑰插在和平树下。
辛德贝格,原是一位丹麦小伙子的名字。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他曾庇护了近两万名中国难民,并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下日军的暴行。
与在南京大屠杀中救人无数的约翰·拉贝、明妮·魏特琳、约翰·马吉相比,辛德贝格是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在南京大屠杀的血雨腥风中,迸发出人性的光辉。
临危受命
1911年,辛德贝格出生于丹麦奥胡斯市。1928年,17岁的辛德贝格外出闯天下。在随后的几年中,他当过海军,做过法国外籍军团的雇佣兵。1934年,他登上一艘从旧金山开往上海的轮船,做了船员。
1937年年中,辛德贝格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不久,便发生了“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辛德贝格的旅程使他恰好躲过了战火,可辛德贝格却在当年11月又千辛万苦地回到了上海。
回到上海后,辛德贝格发现他所在的公司早已经人去楼空。丹麦领事馆规定,如果没有充分合理的理由,所有侨民一律不得留在上海。但辛德贝格没有选择撤离,他加入了上海租界议事会组织的万国军团,成为一名士兵。
1937年11月初,位于南京城外栖霞山的江南水泥厂刚刚安装设备完毕,点火试车成功。江南水泥厂是当时亚洲产量最大的水泥厂。眼看着新厂一天都没生产,就有可能被日本人夺走,股东们心有不甘。
鉴于江南水泥厂的设备来自丹麦,因此,江南水泥厂董事会向F·L·史密斯公司提出,在款项未结清前,设备仍属于丹方所有,请F·L·史密斯公司派人守护设备。当时,在华的丹麦人屈指可数,F·L·史密斯公司很快便相中了辛德贝格。
江南水泥厂董事会觉得,仅靠丹麦人的力量还不足以守护工厂。德国与日本是“轴心国”,要是能找个德国人保护工厂就更好了。于是,在董事会的游说下,德籍技师卡尔·京特也决定从唐山冒险南下,前去保护工厂。
1937年12月5日,辛德贝格、京特及京特的翻译颜景和等人经过三天的跋涉,到达江南水泥厂。
京特和辛德贝格到厂后,立即升起德国和丹麦的国旗,以防日军飞机轰炸。辛德贝格在给友人的信中称:“我还让人在厂房的屋顶上用油漆刷了一面约1350平方米的巨型丹麦国旗,这样在空中就能清楚地看到。我想这肯定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面丹麦国旗。”
12月8日晚,守卫南京的中国军队全线溃退。9日,栖霞山沦陷。
栖霞山沦陷后,附近村庄的村民不约而同地往江南水泥厂跑。
据颜景和在给董事会的报告中记载:
十二月九日战事迫近栖霞,公路附近,竟成焦土,农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因此来厂避难者,数以千数。职因同属国人,为良心所驱使,不得不设法收容。自十一日起至三月下旬止,共收容难民有一万五千之多……
通过现存的历史照片可以看到,工厂附近的丘陵上搭着各种各样的窝棚,铁路上和山上都住着人。
相与周旋
虽然有德国、丹麦两国国旗的庇护,但日本人也没少来骚扰。
日本人来厂首先是要搜查有无漏网的中国军人。从现有的史料看,当年水泥厂难民区的确庇护过中国军人。辛德贝格的妹妹家里保存着这样一张照片:一个窝棚前站着七个中国男人,其中两个人负了伤。他们虽是老百姓打扮,但辛德贝格在照片下面用丹麦文写着:“我的几个受伤的中国士兵。”
辛德贝格和京特也成为难民区和附近村庄妇女的保护神。居住在林山村的村民郭世美曾回忆:“有日本人来糟蹋妇女,报告厂里外国人,丹国人就扛个旗子出来,说几句,日本人就走了。”这个丹国人自然就是辛德贝格。
1937年12月,日军全面控制南京后,留守在南京的各国友人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席就是约翰·拉贝。12月20日,辛德贝格借运送伤员进城就医的机会认识了拉贝。为了方便往返水泥厂和南京城,辛德贝格向拉贝借了一辆福特汽车。从此,他便经常往返于南京城和栖霞山之间。
在与日本人的周旋中,辛德贝格良好地运用了自己的交际手腕,以至于一段时期,他成为唯一一个能开车往来于栖霞山和南京城的人。
记录暴行
眼看越来越多的伤员涌入水泥厂,辛德贝格和京特在厂里建起了一所小医院。到小医院就诊的伤员为数众多,且伤势惨不忍睹。
目睹了一幕幕人间惨祸后,辛德贝格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记录。这份记录被称为“辛德贝格案例”,现存于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这些案例至今读来仍触目惊心。
辛德贝格不但用文字记录下日军的暴行,还把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约翰·马吉牧师请到水泥厂。
在南京救助难民的国际友人中,约翰·马吉鼎鼎大名。他不但担任了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而且还用手中的16毫米摄影机拍摄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马吉拍摄的四盘胶片、共105分钟的镜头是迄今为止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唯一的活动影像资料。其中,就包括一组“栖霞山之行”。
百日守护
虽然医院救死扶伤,泽被一方百姓,但随着就诊人数日益增多,辛德贝格与京特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
辛德贝格刚开始在厂里搞医院时,京特是支持的。后来,前来就医的人越来越多,工厂门禁形同虚设。当时栖霞山附近土匪横行,京特担心有贼人假扮成患者混入工厂,图谋不轨。京特认为,他们的职责首先是守护水泥厂,庇护难民乃是副业,因而主张将医院迁到水泥厂外去。可是,辛德贝格不同意。
辛德贝格与京特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于是,京特给身在上海的水泥厂经理写信,要求厂方把辛德贝格调走。不久,F·L·史密斯公司选派丹麦人艾纳·尼尔森接替了辛德贝格的工作。
辛德贝格虽然走了,但当地百姓并没有忘记他。1938年12月,京特去上海时,栖霞山的乡绅请他给辛德贝格带去一块白色丝巾,上面绣着四个大字:“见义勇为。”丝巾的右上角绣着“辛佩先生惠存”。
辛德贝格在江南水泥厂难民区只呆了106天,但这106天正处于南京大屠杀最血腥的时期。在那个血流成河的人间地狱,辛德贝格给无数绝望中的中国人带去了生的希望。
(王炜荐自2014年5月20日《 北京日报》 原标题为《南京大屠杀中一个小人物的拯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