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圻
作者:(清)王永彬 著,刘莹 译
出版:中国社会出版社
《围炉夜话》
摘录:名利之不宜得者竞得之,福终为祸;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生资之高在忠信,非关机巧;学业之美在德行,不仅文章。
风俗日趋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朴之君子,力挽江河;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安得有讲名节之大人,光争日月。
推荐人:尤云龙
上高中时,老师推荐清末王永彬所著之《围炉夜话》一书,因当时学习的重点在恶补功课,并未认真品读。大学时,翻出研之,越读越觉有天葵开窍、茅塞顿开之感,乃奉为奇书。时至今日,虽又虚度了十多个年头,但对此书之钟爱始终未变。书如其名,品读此书,正像家人朋友围坐一起,聆听长者教诲,分享他人成长经验,不知不觉中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一切都是那么亲切自然,一切又都是那么令人深思、发人深省,恰如炉中之炭火,不是轰轰烈烈,却贵在恰到好处且历久弥新。无论人生得意之时,亦或事业家庭低谷之期,只要潜心研读、细细品味,定有新的收获。在人们茶余饭后都在议论道德问题的今天,此书不仅能够让人内心平静,保持纯洁善良之本真,更能凭添几许道德教化、社会责任,助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是为荐之。
在我看来,“手不释卷”应该是所有时代读书人的标准像。不管世界上的阅读方式,或者说帮助阅读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进步”,古典的阅读习惯是不应该改的,那就是:手捧书卷,或正襟危坐,或半倚半靠,或干脆躺在床上,翻着页码,或津津有味,或心不在焉,徜徉于印刷文字的世界中。公平地说,从便利、快捷地摄取信息的角度讲,传统的阅读方式肯定是落后的。比如电子书,一个小小的U盘就可以把所有的世界名著都存储进去,携带、翻阅都极为便利。而我始终认为,读书读的是“书”,即千百年来人们习惯的那种纸做的出版物。读电子书肯定享受不到读纸质书时的“过程快感”,包括阅读时的种种感受,如正读、跳读、眉注等,还包括书籍本身的种种情况,如纸张、开本、手感,甚至不同质地书籍的不同气味、翻页时的不同声响等。这些感受,只有传统的书籍才能提供。
读书当然具有功利性——或以此谋生,以求取功名;或据此传授,以普惠众生。但就阅读本身来说,它却具有完全的精神性和私人性,是一种自我体验和鉴赏的活动。这一点,对于有了足够人生阅历,现实的需求已经不再迫切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我认为就人的一生来说,“学习”性质的读书只是少数;大部分的读书还是以心灵抚慰为目的,要达致某种精神上的愉悦、舒缓、宣泄、思索等等。
多年前有一部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葛优扮演的李东宝大谈办刊思路,他说要想知道读者最想看什么,只需问一问:每天早晨你挑什么书或刊物进厕所。这话我感同身受。多年来,我坐在马桶上读过的东西可谓多矣,现在看来,均属最有可读性的书刊,其中不乏精品。试想一下,如果每天早晨捧着个电脑去厕所,那个感觉能好得了吗?
由此我想到了文化的保守性或韧性的问题。假设一个社会经历了剧烈动荡,其大部分东西都遭到了颠覆,这时候如果还剩下什么的话,我想一定是基本价值观和基本生活方式这类细微的、日常的、不起眼的东西。与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相比,文化革命是最不容易发生的。以读书为例。既然读书是生活方式的一种,那么,阅读习惯就如同生活习惯一样,具有文化的韧性,极难改变。我想,如果有一天文化的革命在中国终于实现了的话,那肯定不会是什么“宏大事件”,而是人们不再阅读纸质书籍了、不再使用筷子吃饭了、不再回家过年了,等等。(作者系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版权局)局长、党组书记,省文联名誉主席)
《之江新语》选读
权力是个神圣的东西
中国古代有一种哲理:国家之权乃是“神器”,是个神圣的东西,非“凡夫俗子”所能用。党员领导干部务必珍惜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正确行使权力,掌权为公、用权为民。则群众喜、个人荣、事业兴;错误行使权力,甚至滥用权力,掌权为己、用权于私,则群众怨、身败名裂、事业损。
秉公用权、廉洁从政,是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就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说:“我们拿到这个权以后,就要谨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就非弄坏事情不可。”这些年有的领导干部犯错误,恰恰都与乱用权有关。各级领导干部对待权力一定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做到慎用权、善用权、用好权,既要管好自己,又要防止他人利用自己的权力和职务影响谋取非法利益。要树立权力就是服务的意识,经常想一想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应该为谁所用这个重要问题,自觉做到用权为公而不为私。要遵守权力使用的纪律规定,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讨论问题讲民主,进行决策讲程序,执行决议讲纪律。要牢记权力就是责任的理念,用权要接受监督,确保权力行使不偏离正确方向,确保权力行使的神圣性
经典
现代语录
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应当说,有许多假话是上面压出来的。上面“一吹二压三许愿”,使下面很难办。因此,干劲一定要有,假话一定不可讲。(毛泽东:《党内通信》1959年4月29日)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
书架
《劲风煦雨》
作者:唐家璇
出版:商务印书馆
《文明的解析》
作者:查尔斯·默里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区域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态》
作者:马俊亚
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华盛顿规则》
作者:安德鲁·巴切维奇
出版:新华出版社
鉴赏
《即兴31号》
(油画)
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俄罗斯画家和美术理论家,与彼埃·蒙德里安和马列维奇一起,被认为是抽象艺术的先驱。他所写的《论艺术的精神》、《关于形式问题》、《点、线到面》、《论具体艺术》等,都是抽象艺术的经典著作,是现代抽象艺术的启示录。他的画面中放弃了具体的内容和情节,突出运用点、线、面、色块、几何图形等纯粹的绘画语言表现内心的感觉、情绪、节奏等抽象内容。
这幅作品是画家抽象主义风格探索阶段的作品。画面中虽只能看到各种颜色和线条的组合,但却充斥着一种迷人的内在的和谐以及律动的旋律,使人看上去赏心悦目。
作者:(清)王永彬 著,刘莹 译
出版:中国社会出版社
《围炉夜话》
摘录:名利之不宜得者竞得之,福终为祸;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生资之高在忠信,非关机巧;学业之美在德行,不仅文章。
风俗日趋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朴之君子,力挽江河;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安得有讲名节之大人,光争日月。
推荐人:尤云龙
上高中时,老师推荐清末王永彬所著之《围炉夜话》一书,因当时学习的重点在恶补功课,并未认真品读。大学时,翻出研之,越读越觉有天葵开窍、茅塞顿开之感,乃奉为奇书。时至今日,虽又虚度了十多个年头,但对此书之钟爱始终未变。书如其名,品读此书,正像家人朋友围坐一起,聆听长者教诲,分享他人成长经验,不知不觉中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一切都是那么亲切自然,一切又都是那么令人深思、发人深省,恰如炉中之炭火,不是轰轰烈烈,却贵在恰到好处且历久弥新。无论人生得意之时,亦或事业家庭低谷之期,只要潜心研读、细细品味,定有新的收获。在人们茶余饭后都在议论道德问题的今天,此书不仅能够让人内心平静,保持纯洁善良之本真,更能凭添几许道德教化、社会责任,助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是为荐之。
在我看来,“手不释卷”应该是所有时代读书人的标准像。不管世界上的阅读方式,或者说帮助阅读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进步”,古典的阅读习惯是不应该改的,那就是:手捧书卷,或正襟危坐,或半倚半靠,或干脆躺在床上,翻着页码,或津津有味,或心不在焉,徜徉于印刷文字的世界中。公平地说,从便利、快捷地摄取信息的角度讲,传统的阅读方式肯定是落后的。比如电子书,一个小小的U盘就可以把所有的世界名著都存储进去,携带、翻阅都极为便利。而我始终认为,读书读的是“书”,即千百年来人们习惯的那种纸做的出版物。读电子书肯定享受不到读纸质书时的“过程快感”,包括阅读时的种种感受,如正读、跳读、眉注等,还包括书籍本身的种种情况,如纸张、开本、手感,甚至不同质地书籍的不同气味、翻页时的不同声响等。这些感受,只有传统的书籍才能提供。
读书当然具有功利性——或以此谋生,以求取功名;或据此传授,以普惠众生。但就阅读本身来说,它却具有完全的精神性和私人性,是一种自我体验和鉴赏的活动。这一点,对于有了足够人生阅历,现实的需求已经不再迫切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我认为就人的一生来说,“学习”性质的读书只是少数;大部分的读书还是以心灵抚慰为目的,要达致某种精神上的愉悦、舒缓、宣泄、思索等等。
多年前有一部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葛优扮演的李东宝大谈办刊思路,他说要想知道读者最想看什么,只需问一问:每天早晨你挑什么书或刊物进厕所。这话我感同身受。多年来,我坐在马桶上读过的东西可谓多矣,现在看来,均属最有可读性的书刊,其中不乏精品。试想一下,如果每天早晨捧着个电脑去厕所,那个感觉能好得了吗?
由此我想到了文化的保守性或韧性的问题。假设一个社会经历了剧烈动荡,其大部分东西都遭到了颠覆,这时候如果还剩下什么的话,我想一定是基本价值观和基本生活方式这类细微的、日常的、不起眼的东西。与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相比,文化革命是最不容易发生的。以读书为例。既然读书是生活方式的一种,那么,阅读习惯就如同生活习惯一样,具有文化的韧性,极难改变。我想,如果有一天文化的革命在中国终于实现了的话,那肯定不会是什么“宏大事件”,而是人们不再阅读纸质书籍了、不再使用筷子吃饭了、不再回家过年了,等等。(作者系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版权局)局长、党组书记,省文联名誉主席)
《之江新语》选读
权力是个神圣的东西
中国古代有一种哲理:国家之权乃是“神器”,是个神圣的东西,非“凡夫俗子”所能用。党员领导干部务必珍惜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正确行使权力,掌权为公、用权为民。则群众喜、个人荣、事业兴;错误行使权力,甚至滥用权力,掌权为己、用权于私,则群众怨、身败名裂、事业损。
秉公用权、廉洁从政,是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就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说:“我们拿到这个权以后,就要谨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就非弄坏事情不可。”这些年有的领导干部犯错误,恰恰都与乱用权有关。各级领导干部对待权力一定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做到慎用权、善用权、用好权,既要管好自己,又要防止他人利用自己的权力和职务影响谋取非法利益。要树立权力就是服务的意识,经常想一想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应该为谁所用这个重要问题,自觉做到用权为公而不为私。要遵守权力使用的纪律规定,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讨论问题讲民主,进行决策讲程序,执行决议讲纪律。要牢记权力就是责任的理念,用权要接受监督,确保权力行使不偏离正确方向,确保权力行使的神圣性
经典
现代语录
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应当说,有许多假话是上面压出来的。上面“一吹二压三许愿”,使下面很难办。因此,干劲一定要有,假话一定不可讲。(毛泽东:《党内通信》1959年4月29日)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
书架
《劲风煦雨》
作者:唐家璇
出版:商务印书馆
《文明的解析》
作者:查尔斯·默里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区域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态》
作者:马俊亚
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华盛顿规则》
作者:安德鲁·巴切维奇
出版:新华出版社
鉴赏
《即兴31号》
(油画)
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俄罗斯画家和美术理论家,与彼埃·蒙德里安和马列维奇一起,被认为是抽象艺术的先驱。他所写的《论艺术的精神》、《关于形式问题》、《点、线到面》、《论具体艺术》等,都是抽象艺术的经典著作,是现代抽象艺术的启示录。他的画面中放弃了具体的内容和情节,突出运用点、线、面、色块、几何图形等纯粹的绘画语言表现内心的感觉、情绪、节奏等抽象内容。
这幅作品是画家抽象主义风格探索阶段的作品。画面中虽只能看到各种颜色和线条的组合,但却充斥着一种迷人的内在的和谐以及律动的旋律,使人看上去赏心悦目。
作者:(清)王永彬 著,刘莹 译
出版:中国社会出版社
《围炉夜话》
摘录:名利之不宜得者竞得之,福终为祸;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生资之高在忠信,非关机巧;学业之美在德行,不仅文章。
风俗日趋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朴之君子,力挽江河;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安得有讲名节之大人,光争日月。
推荐人:尤云龙
上高中时,老师推荐清末王永彬所著之《围炉夜话》一书,因当时学习的重点在恶补功课,并未认真品读。大学时,翻出研之,越读越觉有天葵开窍、茅塞顿开之感,乃奉为奇书。时至今日,虽又虚度了十多个年头,但对此书之钟爱始终未变。书如其名,品读此书,正像家人朋友围坐一起,聆听长者教诲,分享他人成长经验,不知不觉中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一切都是那么亲切自然,一切又都是那么令人深思、发人深省,恰如炉中之炭火,不是轰轰烈烈,却贵在恰到好处且历久弥新。无论人生得意之时,亦或事业家庭低谷之期,只要潜心研读、细细品味,定有新的收获。在人们茶余饭后都在议论道德问题的今天,此书不仅能够让人内心平静,保持纯洁善良之本真,更能凭添几许道德教化、社会责任,助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是为荐之。
在我看来,“手不释卷”应该是所有时代读书人的标准像。不管世界上的阅读方式,或者说帮助阅读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进步”,古典的阅读习惯是不应该改的,那就是:手捧书卷,或正襟危坐,或半倚半靠,或干脆躺在床上,翻着页码,或津津有味,或心不在焉,徜徉于印刷文字的世界中。公平地说,从便利、快捷地摄取信息的角度讲,传统的阅读方式肯定是落后的。比如电子书,一个小小的U盘就可以把所有的世界名著都存储进去,携带、翻阅都极为便利。而我始终认为,读书读的是“书”,即千百年来人们习惯的那种纸做的出版物。读电子书肯定享受不到读纸质书时的“过程快感”,包括阅读时的种种感受,如正读、跳读、眉注等,还包括书籍本身的种种情况,如纸张、开本、手感,甚至不同质地书籍的不同气味、翻页时的不同声响等。这些感受,只有传统的书籍才能提供。
读书当然具有功利性——或以此谋生,以求取功名;或据此传授,以普惠众生。但就阅读本身来说,它却具有完全的精神性和私人性,是一种自我体验和鉴赏的活动。这一点,对于有了足够人生阅历,现实的需求已经不再迫切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我认为就人的一生来说,“学习”性质的读书只是少数;大部分的读书还是以心灵抚慰为目的,要达致某种精神上的愉悦、舒缓、宣泄、思索等等。
多年前有一部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葛优扮演的李东宝大谈办刊思路,他说要想知道读者最想看什么,只需问一问:每天早晨你挑什么书或刊物进厕所。这话我感同身受。多年来,我坐在马桶上读过的东西可谓多矣,现在看来,均属最有可读性的书刊,其中不乏精品。试想一下,如果每天早晨捧着个电脑去厕所,那个感觉能好得了吗?
由此我想到了文化的保守性或韧性的问题。假设一个社会经历了剧烈动荡,其大部分东西都遭到了颠覆,这时候如果还剩下什么的话,我想一定是基本价值观和基本生活方式这类细微的、日常的、不起眼的东西。与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相比,文化革命是最不容易发生的。以读书为例。既然读书是生活方式的一种,那么,阅读习惯就如同生活习惯一样,具有文化的韧性,极难改变。我想,如果有一天文化的革命在中国终于实现了的话,那肯定不会是什么“宏大事件”,而是人们不再阅读纸质书籍了、不再使用筷子吃饭了、不再回家过年了,等等。(作者系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版权局)局长、党组书记,省文联名誉主席)
《之江新语》选读
权力是个神圣的东西
中国古代有一种哲理:国家之权乃是“神器”,是个神圣的东西,非“凡夫俗子”所能用。党员领导干部务必珍惜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正确行使权力,掌权为公、用权为民。则群众喜、个人荣、事业兴;错误行使权力,甚至滥用权力,掌权为己、用权于私,则群众怨、身败名裂、事业损。
秉公用权、廉洁从政,是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就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说:“我们拿到这个权以后,就要谨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就非弄坏事情不可。”这些年有的领导干部犯错误,恰恰都与乱用权有关。各级领导干部对待权力一定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做到慎用权、善用权、用好权,既要管好自己,又要防止他人利用自己的权力和职务影响谋取非法利益。要树立权力就是服务的意识,经常想一想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应该为谁所用这个重要问题,自觉做到用权为公而不为私。要遵守权力使用的纪律规定,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讨论问题讲民主,进行决策讲程序,执行决议讲纪律。要牢记权力就是责任的理念,用权要接受监督,确保权力行使不偏离正确方向,确保权力行使的神圣性
经典
现代语录
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应当说,有许多假话是上面压出来的。上面“一吹二压三许愿”,使下面很难办。因此,干劲一定要有,假话一定不可讲。(毛泽东:《党内通信》1959年4月29日)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
书架
《劲风煦雨》
作者:唐家璇
出版:商务印书馆
《文明的解析》
作者:查尔斯·默里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区域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态》
作者:马俊亚
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华盛顿规则》
作者:安德鲁·巴切维奇
出版:新华出版社
鉴赏
《即兴31号》
(油画)
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俄罗斯画家和美术理论家,与彼埃·蒙德里安和马列维奇一起,被认为是抽象艺术的先驱。他所写的《论艺术的精神》、《关于形式问题》、《点、线到面》、《论具体艺术》等,都是抽象艺术的经典著作,是现代抽象艺术的启示录。他的画面中放弃了具体的内容和情节,突出运用点、线、面、色块、几何图形等纯粹的绘画语言表现内心的感觉、情绪、节奏等抽象内容。
这幅作品是画家抽象主义风格探索阶段的作品。画面中虽只能看到各种颜色和线条的组合,但却充斥着一种迷人的内在的和谐以及律动的旋律,使人看上去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