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镇的旅游“卖点”

2014-09-21 02:35付松
当代贵州 2014年6期
关键词:青岩卖点贵阳

付松

历史文化是古人创造的,当现代人去体验它们时,除了静态的欣赏之外,正越来越注重参与感,以现代审美形式来改造展示一些传统文化品牌,已经成为当今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石板铺成的道路,石板垒成的围墙,门窗上雕刻着纹饰,石坊上倒立着石狮,一条条弯曲狭长的小巷,散发着悠远古朴的韵味。

壮观的古城楼,精美的石碑坊,恢宏的古寺庙,错落的古民居……贵阳市南郊的青岩古镇,以其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全省20个重点民族文化村镇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中华诗词之乡”……一项项闪光的荣誉,不仅为青岩带来了名气和人气,而且使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镇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强基固本

打造旅游升级版

“想住个两三天好好品味青岩的文化和美食,但苦于旅馆太紧张,回市区住宿第二天再来,又感觉太麻烦。”回忆起5年前青岩旅游的一次经历,广东游客杨小丽感慨地说,那时候到青岩,“游”和“住”是一个尴尬的选择。

作为贵阳最重要的人文景区,青岩一直深受省内外游客的青睐,尤其是节假日期间更是人满为患。

几年前,受限于精品景点缺乏、旅游业态单一、基础设施陈旧等因素,青岩古镇仅能勉强承载旅客游的需求,吃、购等业态发展缓慢,住、娱等业态止步不前,导致青岩旅游的发展曾出现过这样的局面:有了人气,却留不住人;有了商机,却赚不到钱。

2009年,贵阳市花溪区人民政府组建了贵阳花溪旅游文化投资开发经营有限公司,负责花溪区域内景区景点的投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青岩古镇在游客的关注中逐渐改变了散、小、弱、差的发展局面。

为了规范景区内的商户经营,从2010年4月起,青岩镇对古镇南北街的69户食品经营单位,36户餐饮店炉灶、柜台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青岩古镇南北明清街被评为贵州省首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

2013年10月,青岩被确定为第九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主会场,为古镇旅游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以迎接旅发大会为契机,青岩镇不断加大投融资力度,改善景区形象,提升景区品位,打造贵阳旅游升级版。

在旅游配套设施方面,青岩古镇引进贵州桥梁集团,投资6亿元建设集黔茶、黔酒、黔菜、苗药文化博物馆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区,涵盖吃、购、娱等旅游要素。引进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负责开发青岩古镇主题文化设计酒店项目,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26亩,预计总投资1.5亿元。

在景观改造提升方面,2013年度,景区建设项目总投资计划为6700万元,实际投融资到位资金为1.8亿元,超过年度总投资计划168.7%,涉及游客接待中心、寿福寺广场、灯饰亮化工程、旅游标志标牌建设、生态停车场建设等7个项目。

源源不断的投入,除了换来亮丽的景区环境,还吸引了外来游客的大幅度提升。

2013年,青岩古镇旅游总人数达到34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067.76万元。

保护传承

小镇开启大旅游

2011年6月, 贵阳首个大型都市娱乐和生态旅游项目——青岩堡商业街正式投入运营。原本为安置失地农民而开发的荒山,却成为集避暑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农业、民俗美食、主题商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青岩堡坐落于青岩河畔,距古镇1.2公里,商业街全长350余米,采用明末清初建筑风格,并融入贵阳本土建筑元素。这里不仅是旅游商品、农特产品的生产、销售、展示平台,而且还是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展现贵阳民俗风情,让游客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

在文化品位和建筑风格上,青岩堡与青岩古镇一脉相承,有着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民族特色,并弥补了青岩古镇难以实现的业态。青岩古镇与青岩堡之间的优势互补,使该片区的文化旅游得到有机升华,并成为古镇保护与开发的一个典型案例。

事实上,青岩古镇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建设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1999年编制完成《青岩古镇保护规划》以来,各级政府先后累计投入1亿余元,对古镇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性修复,对镇内文物景点、街区等进行了修复并新建了部分旅游基础设施,使古镇具备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

2000年,《青岩古镇恢复建设实施方案》经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青岩古镇保护和恢复建设全面启动,先后完成了慈云寺、万寿宫、寿佛寺、文昌阁、迎祥寺等12个项目的抢救性恢复建设。经过10多年的不断发展,如今的青岩景区,已经成为 “爽爽贵阳”文化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游客个性化、高品质的出游需求,景区在宣传促销上予以了高度重视。先后在中央、省级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上同步播出青岩古镇的专题宣传片,将青岩古镇景区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进行了传播。此外,景区一方面有计划的针对客源市场策划营销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参与每年一度的国内旅交会和省、市旅游部门组织的各种旅游推介活动,从而提升景区形象、优化景区品牌、吸引景区客源。

在青岩古镇的发展目标中,这样一幅图画正徐徐展开:两年内率先将青岩古镇、十里河滩湿地公园、花溪公园连片创建为贵阳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年内率先打造成为全省旅游集散地、全国生态休闲度假区;五年内率先形成全省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成为世界文化旅游交流的重要平台和旅游目的地。在“三步走”战略的不断推进中,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旅游景区正逐渐形成。

提振品牌

抓住文化这个“魂”

青岩古镇,是贵阳南通广西古驿道上第一驿站,素有“筑南门户”之誉,除浓郁民族风情外,还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镇虽小,但文化丰富,既有传统的儒家文化,又有“四教并存”的宗教文化;既有来自中原、江南的汉族文化,又有贵州世居的布依族、苗族文化。此外,还有汇集全国诸多省份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长征、抗战时期留存下来的革命文化等。在历史文化名人方面,青岩古镇有《康熙字典》编撰之一、诗作传世的清翰林大学士周渔潢,有名振京华的贵州状元第一人赵以炯,有辛亥革命先驱平刚等。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青岩古镇考察时指出:“青岩古镇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又在省会城市的近郊,非常珍贵,一定要保护好,开发利用好。”

作为贵州四大古镇之一,青岩古镇历史沉淀厚重,古城建筑格局完整,可挖掘利用的文化资源丰富。

有关专家曾经指出,青岩古镇要提升景区档次,还应更充分挖掘利用好自身文化资源,利用古城建筑形态、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多民族的文化风情等多举办各种特色活动,聚集人气、增加互动效果、扩大宣传力度,为古镇注入活力,使传统和时尚有机结合,让人们在追忆历史中更好地享受现代旅游消费的乐趣。

为了树立青岩良好的形象和夯实青岩的文化氛围、提升青岩旅游价值,近年来,青岩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升了文化旅游价值。

——通过发展、挖掘红色文化,将青岩打造为红色教育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

——积极支持镇区各宗教在法律范围内自主活动,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宗教文化和包容、和谐、创新的精神基础;

——加强屯堡文化、状元文化、军事文化等建设,促进青岩文化的长足发展;

——利用青岩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区的优势,深挖民俗文化,丰富古镇内涵。

目前,青岩镇发展了大批民间团体,在春节、四月八、六月六、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舞龙、花灯、太极拳、扭秧歌、快板、拉琴、腰鼓、舞扇等民俗节目相继上演,使古镇旅游充满着浓浓的文化氛围。

“没有文化的旅游站不久,没有文化的旅游走不远。”青岩古镇的文化,插上旅游的翅膀,将飞得更高;青岩古镇的旅游,装上文化的车轮,将走得更远。(责任编辑/朱广彥)

历史文化是古人创造的,当现代人去体验它们时,除了静态的欣赏之外,正越来越注重参与感,以现代审美形式来改造展示一些传统文化品牌,已经成为当今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石板铺成的道路,石板垒成的围墙,门窗上雕刻着纹饰,石坊上倒立着石狮,一条条弯曲狭长的小巷,散发着悠远古朴的韵味。

壮观的古城楼,精美的石碑坊,恢宏的古寺庙,错落的古民居……贵阳市南郊的青岩古镇,以其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全省20个重点民族文化村镇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中华诗词之乡”……一项项闪光的荣誉,不仅为青岩带来了名气和人气,而且使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镇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强基固本

打造旅游升级版

“想住个两三天好好品味青岩的文化和美食,但苦于旅馆太紧张,回市区住宿第二天再来,又感觉太麻烦。”回忆起5年前青岩旅游的一次经历,广东游客杨小丽感慨地说,那时候到青岩,“游”和“住”是一个尴尬的选择。

作为贵阳最重要的人文景区,青岩一直深受省内外游客的青睐,尤其是节假日期间更是人满为患。

几年前,受限于精品景点缺乏、旅游业态单一、基础设施陈旧等因素,青岩古镇仅能勉强承载旅客游的需求,吃、购等业态发展缓慢,住、娱等业态止步不前,导致青岩旅游的发展曾出现过这样的局面:有了人气,却留不住人;有了商机,却赚不到钱。

2009年,贵阳市花溪区人民政府组建了贵阳花溪旅游文化投资开发经营有限公司,负责花溪区域内景区景点的投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青岩古镇在游客的关注中逐渐改变了散、小、弱、差的发展局面。

为了规范景区内的商户经营,从2010年4月起,青岩镇对古镇南北街的69户食品经营单位,36户餐饮店炉灶、柜台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青岩古镇南北明清街被评为贵州省首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

2013年10月,青岩被确定为第九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主会场,为古镇旅游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以迎接旅发大会为契机,青岩镇不断加大投融资力度,改善景区形象,提升景区品位,打造贵阳旅游升级版。

在旅游配套设施方面,青岩古镇引进贵州桥梁集团,投资6亿元建设集黔茶、黔酒、黔菜、苗药文化博物馆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区,涵盖吃、购、娱等旅游要素。引进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负责开发青岩古镇主题文化设计酒店项目,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26亩,预计总投资1.5亿元。

在景观改造提升方面,2013年度,景区建设项目总投资计划为6700万元,实际投融资到位资金为1.8亿元,超过年度总投资计划168.7%,涉及游客接待中心、寿福寺广场、灯饰亮化工程、旅游标志标牌建设、生态停车场建设等7个项目。

源源不断的投入,除了换来亮丽的景区环境,还吸引了外来游客的大幅度提升。

2013年,青岩古镇旅游总人数达到34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067.76万元。

保护传承

小镇开启大旅游

2011年6月, 贵阳首个大型都市娱乐和生态旅游项目——青岩堡商业街正式投入运营。原本为安置失地农民而开发的荒山,却成为集避暑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农业、民俗美食、主题商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青岩堡坐落于青岩河畔,距古镇1.2公里,商业街全长350余米,采用明末清初建筑风格,并融入贵阳本土建筑元素。这里不仅是旅游商品、农特产品的生产、销售、展示平台,而且还是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展现贵阳民俗风情,让游客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

在文化品位和建筑风格上,青岩堡与青岩古镇一脉相承,有着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民族特色,并弥补了青岩古镇难以实现的业态。青岩古镇与青岩堡之间的优势互补,使该片区的文化旅游得到有机升华,并成为古镇保护与开发的一个典型案例。

事实上,青岩古镇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建设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1999年编制完成《青岩古镇保护规划》以来,各级政府先后累计投入1亿余元,对古镇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性修复,对镇内文物景点、街区等进行了修复并新建了部分旅游基础设施,使古镇具备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

2000年,《青岩古镇恢复建设实施方案》经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青岩古镇保护和恢复建设全面启动,先后完成了慈云寺、万寿宫、寿佛寺、文昌阁、迎祥寺等12个项目的抢救性恢复建设。经过10多年的不断发展,如今的青岩景区,已经成为 “爽爽贵阳”文化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游客个性化、高品质的出游需求,景区在宣传促销上予以了高度重视。先后在中央、省级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上同步播出青岩古镇的专题宣传片,将青岩古镇景区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进行了传播。此外,景区一方面有计划的针对客源市场策划营销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参与每年一度的国内旅交会和省、市旅游部门组织的各种旅游推介活动,从而提升景区形象、优化景区品牌、吸引景区客源。

在青岩古镇的发展目标中,这样一幅图画正徐徐展开:两年内率先将青岩古镇、十里河滩湿地公园、花溪公园连片创建为贵阳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年内率先打造成为全省旅游集散地、全国生态休闲度假区;五年内率先形成全省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成为世界文化旅游交流的重要平台和旅游目的地。在“三步走”战略的不断推进中,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旅游景区正逐渐形成。

提振品牌

抓住文化这个“魂”

青岩古镇,是贵阳南通广西古驿道上第一驿站,素有“筑南门户”之誉,除浓郁民族风情外,还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镇虽小,但文化丰富,既有传统的儒家文化,又有“四教并存”的宗教文化;既有来自中原、江南的汉族文化,又有贵州世居的布依族、苗族文化。此外,还有汇集全国诸多省份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长征、抗战时期留存下来的革命文化等。在历史文化名人方面,青岩古镇有《康熙字典》编撰之一、诗作传世的清翰林大学士周渔潢,有名振京华的贵州状元第一人赵以炯,有辛亥革命先驱平刚等。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青岩古镇考察时指出:“青岩古镇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又在省会城市的近郊,非常珍贵,一定要保护好,开发利用好。”

作为贵州四大古镇之一,青岩古镇历史沉淀厚重,古城建筑格局完整,可挖掘利用的文化资源丰富。

有关专家曾经指出,青岩古镇要提升景区档次,还应更充分挖掘利用好自身文化资源,利用古城建筑形态、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多民族的文化风情等多举办各种特色活动,聚集人气、增加互动效果、扩大宣传力度,为古镇注入活力,使传统和时尚有机结合,让人们在追忆历史中更好地享受现代旅游消费的乐趣。

为了树立青岩良好的形象和夯实青岩的文化氛围、提升青岩旅游价值,近年来,青岩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升了文化旅游价值。

——通过发展、挖掘红色文化,将青岩打造为红色教育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

——积极支持镇区各宗教在法律范围内自主活动,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宗教文化和包容、和谐、创新的精神基础;

——加强屯堡文化、状元文化、军事文化等建设,促进青岩文化的长足发展;

——利用青岩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区的优势,深挖民俗文化,丰富古镇内涵。

目前,青岩镇发展了大批民间团体,在春节、四月八、六月六、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舞龙、花灯、太极拳、扭秧歌、快板、拉琴、腰鼓、舞扇等民俗节目相继上演,使古镇旅游充满着浓浓的文化氛围。

“没有文化的旅游站不久,没有文化的旅游走不远。”青岩古镇的文化,插上旅游的翅膀,将飞得更高;青岩古镇的旅游,装上文化的车轮,将走得更远。(责任编辑/朱广彥)

历史文化是古人创造的,当现代人去体验它们时,除了静态的欣赏之外,正越来越注重参与感,以现代审美形式来改造展示一些传统文化品牌,已经成为当今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石板铺成的道路,石板垒成的围墙,门窗上雕刻着纹饰,石坊上倒立着石狮,一条条弯曲狭长的小巷,散发着悠远古朴的韵味。

壮观的古城楼,精美的石碑坊,恢宏的古寺庙,错落的古民居……贵阳市南郊的青岩古镇,以其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全省20个重点民族文化村镇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中华诗词之乡”……一项项闪光的荣誉,不仅为青岩带来了名气和人气,而且使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镇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强基固本

打造旅游升级版

“想住个两三天好好品味青岩的文化和美食,但苦于旅馆太紧张,回市区住宿第二天再来,又感觉太麻烦。”回忆起5年前青岩旅游的一次经历,广东游客杨小丽感慨地说,那时候到青岩,“游”和“住”是一个尴尬的选择。

作为贵阳最重要的人文景区,青岩一直深受省内外游客的青睐,尤其是节假日期间更是人满为患。

几年前,受限于精品景点缺乏、旅游业态单一、基础设施陈旧等因素,青岩古镇仅能勉强承载旅客游的需求,吃、购等业态发展缓慢,住、娱等业态止步不前,导致青岩旅游的发展曾出现过这样的局面:有了人气,却留不住人;有了商机,却赚不到钱。

2009年,贵阳市花溪区人民政府组建了贵阳花溪旅游文化投资开发经营有限公司,负责花溪区域内景区景点的投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青岩古镇在游客的关注中逐渐改变了散、小、弱、差的发展局面。

为了规范景区内的商户经营,从2010年4月起,青岩镇对古镇南北街的69户食品经营单位,36户餐饮店炉灶、柜台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青岩古镇南北明清街被评为贵州省首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

2013年10月,青岩被确定为第九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主会场,为古镇旅游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以迎接旅发大会为契机,青岩镇不断加大投融资力度,改善景区形象,提升景区品位,打造贵阳旅游升级版。

在旅游配套设施方面,青岩古镇引进贵州桥梁集团,投资6亿元建设集黔茶、黔酒、黔菜、苗药文化博物馆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区,涵盖吃、购、娱等旅游要素。引进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负责开发青岩古镇主题文化设计酒店项目,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26亩,预计总投资1.5亿元。

在景观改造提升方面,2013年度,景区建设项目总投资计划为6700万元,实际投融资到位资金为1.8亿元,超过年度总投资计划168.7%,涉及游客接待中心、寿福寺广场、灯饰亮化工程、旅游标志标牌建设、生态停车场建设等7个项目。

源源不断的投入,除了换来亮丽的景区环境,还吸引了外来游客的大幅度提升。

2013年,青岩古镇旅游总人数达到34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067.76万元。

保护传承

小镇开启大旅游

2011年6月, 贵阳首个大型都市娱乐和生态旅游项目——青岩堡商业街正式投入运营。原本为安置失地农民而开发的荒山,却成为集避暑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农业、民俗美食、主题商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青岩堡坐落于青岩河畔,距古镇1.2公里,商业街全长350余米,采用明末清初建筑风格,并融入贵阳本土建筑元素。这里不仅是旅游商品、农特产品的生产、销售、展示平台,而且还是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展现贵阳民俗风情,让游客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

在文化品位和建筑风格上,青岩堡与青岩古镇一脉相承,有着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民族特色,并弥补了青岩古镇难以实现的业态。青岩古镇与青岩堡之间的优势互补,使该片区的文化旅游得到有机升华,并成为古镇保护与开发的一个典型案例。

事实上,青岩古镇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建设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1999年编制完成《青岩古镇保护规划》以来,各级政府先后累计投入1亿余元,对古镇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性修复,对镇内文物景点、街区等进行了修复并新建了部分旅游基础设施,使古镇具备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

2000年,《青岩古镇恢复建设实施方案》经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青岩古镇保护和恢复建设全面启动,先后完成了慈云寺、万寿宫、寿佛寺、文昌阁、迎祥寺等12个项目的抢救性恢复建设。经过10多年的不断发展,如今的青岩景区,已经成为 “爽爽贵阳”文化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游客个性化、高品质的出游需求,景区在宣传促销上予以了高度重视。先后在中央、省级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上同步播出青岩古镇的专题宣传片,将青岩古镇景区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进行了传播。此外,景区一方面有计划的针对客源市场策划营销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参与每年一度的国内旅交会和省、市旅游部门组织的各种旅游推介活动,从而提升景区形象、优化景区品牌、吸引景区客源。

在青岩古镇的发展目标中,这样一幅图画正徐徐展开:两年内率先将青岩古镇、十里河滩湿地公园、花溪公园连片创建为贵阳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年内率先打造成为全省旅游集散地、全国生态休闲度假区;五年内率先形成全省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成为世界文化旅游交流的重要平台和旅游目的地。在“三步走”战略的不断推进中,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旅游景区正逐渐形成。

提振品牌

抓住文化这个“魂”

青岩古镇,是贵阳南通广西古驿道上第一驿站,素有“筑南门户”之誉,除浓郁民族风情外,还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镇虽小,但文化丰富,既有传统的儒家文化,又有“四教并存”的宗教文化;既有来自中原、江南的汉族文化,又有贵州世居的布依族、苗族文化。此外,还有汇集全国诸多省份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长征、抗战时期留存下来的革命文化等。在历史文化名人方面,青岩古镇有《康熙字典》编撰之一、诗作传世的清翰林大学士周渔潢,有名振京华的贵州状元第一人赵以炯,有辛亥革命先驱平刚等。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青岩古镇考察时指出:“青岩古镇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又在省会城市的近郊,非常珍贵,一定要保护好,开发利用好。”

作为贵州四大古镇之一,青岩古镇历史沉淀厚重,古城建筑格局完整,可挖掘利用的文化资源丰富。

有关专家曾经指出,青岩古镇要提升景区档次,还应更充分挖掘利用好自身文化资源,利用古城建筑形态、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多民族的文化风情等多举办各种特色活动,聚集人气、增加互动效果、扩大宣传力度,为古镇注入活力,使传统和时尚有机结合,让人们在追忆历史中更好地享受现代旅游消费的乐趣。

为了树立青岩良好的形象和夯实青岩的文化氛围、提升青岩旅游价值,近年来,青岩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升了文化旅游价值。

——通过发展、挖掘红色文化,将青岩打造为红色教育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

——积极支持镇区各宗教在法律范围内自主活动,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宗教文化和包容、和谐、创新的精神基础;

——加强屯堡文化、状元文化、军事文化等建设,促进青岩文化的长足发展;

——利用青岩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区的优势,深挖民俗文化,丰富古镇内涵。

目前,青岩镇发展了大批民间团体,在春节、四月八、六月六、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舞龙、花灯、太极拳、扭秧歌、快板、拉琴、腰鼓、舞扇等民俗节目相继上演,使古镇旅游充满着浓浓的文化氛围。

“没有文化的旅游站不久,没有文化的旅游走不远。”青岩古镇的文化,插上旅游的翅膀,将飞得更高;青岩古镇的旅游,装上文化的车轮,将走得更远。(责任编辑/朱广彥)

猜你喜欢
青岩卖点贵阳
为什么你有卖点,却不卖货?
外卖点餐
小新Air2020款卖点很多
高速通到我的家
“学”字的意义
找朋友
青岩古镇印象
白居易写诗
求职时不妨卖点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