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易学思想研究

2014-09-21 10:34刘茜茜
关键词:颜子太极图周敦颐

刘茜茜

摘 要:周敦颐是宋时理学的开山鼻祖,其学术思想源远流长。《太极图说》中用图画的形式扩展开来展示宇宙万象图景,使人们更易于理解“无极而太极”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本体这一命题;《能书》中用“神”这一概念,顺理成章的解释了“太极”本身阴阳动静的原因;而心性论中所说的“诚”,修养论中有关孔颜乐处的论述,更是当今社会所缺失并大力倡导的。

关键词: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周易;无极;动静;诚;孔颜乐处

中图分类号:B2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054-02

自古文运动之后,一大批仁人志士面对儒释道三家鼎立的局面,他们希望通过学术思想上的努力使儒家重新掌握和恢复正统地位。在宋真宗时期,宋初三先生:胡瑗、孙明复、石介不满花间派西昆体等不良社会风气,大力推动儒学复兴运动。之后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在此基础上成为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牢固确立起易学天人之学的广阔视域。可理学开山之祖周子著作流传下来的比较系统的著作只有两本,《太极图说》和《通书》。《太极图说》共有249个字,《通书》又叫做《易通》,共有2832个字。在其单篇诗文中影响比较大的有《爱莲说》《拙赋》。《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气度更是为后世子孙赞叹。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当中很多地方是选自《周易》的内容,然后周敦颐依据《周易》的内容和观点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结论和思想体系。周易是五经之首,所以在《通书》中:“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以发。卦不画,圣人之精,不可得而见。微卦,圣人之蕴,殆不可悉得而闻。”并对周易六十四卦当中的乾、蒙、讼、复、元妄、家人、揆、损、益、良等卦作了详细的解释。古代六经是指:诗经、尚书、礼仪、乐经、周易、春秋。《史记·滑稽列传》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天的道发用流行,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融合变化形成五行之气,也就是木、火、土、金、水之气,二五之气凝聚在一起,四时行焉。然后才能彰显出宇宙价值仁、礼、信、义、智、信。应该说只有《周易》全面揭示了道的体用与天人关系。周敦颐认为:“《周易》是经典中的经典,囊括了圣人的深远而普遍的义理关系,宇宙价值和人文价值,天地和宇宙之间的特殊的奥秘。”可见《周易》对周敦颐学术思想的影响非常深远。

一、“无极而太极”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本体

按照周敦颐的理解,宇宙的开始是浑然的无形无象的。所以在《太极图说》中用一个空白圆圈表示宇宙之始。当天地未分时的混沌状态运动起来后,由静到动分化出阳气,由动到静又分化出阴气,由此阴阳二气就形成了。紧接着由表及里,阴阳二气相互斗争相互依存,不断的交融分离,上天入地,宇宙间两个最大的象就出现了。天和地这两个大象确立之后可以认为这是整个宇宙为之新的起点,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开始融合变化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之气依照一定的顺序布散开来,四时也就形成了。五行中:金代表秋,木代表春,水代表冬,火代表夏,土则是和之气。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在无极状态,却有道在其中,理在其中,神在其中,无影无形,遵循自然规律,使宇宙有序的出现,有序的形成,不乱方寸。物极必反,出现了阴阳二气,这就是太初,起初阴阳二气是极其微弱的。阳动而阴静,这就是自然之道。随着阳动的增强,阴静也相对的加大,阴阳是互为依存,互为补充的。当阴阳两仪形成时,宇宙呈混沌状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宇宙是从混沌之中而生的。在混沌之中,生出了五气,金,木,水,火,土,宇宙五气顺布,各含一性,万事万物都源自于五行。这样就进入了太始阶段,星云等形成了,云气之中含有五行,尚未形成有形状的元素。但已经分出了阴阳,分出了五行,给物质的出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易经》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经典命题,周敦颐的太极图为了让我们理解“无极而太极”是宇宙的最高本源,用图画的形式扩展开来展示宇宙万象图景,更加直接清晰明了。

二、阴阳动静

《系辞》当中说过“动静有常”。周敦颐认为“动静有常”的“常”就是一动一静的根。也是就根导致分阴阳二气和“动极而静,静极复动”的规律。阴阳动静是整个“太极”理论具体运作的主体和方式。在《通书·动静第十六》中,周子提出:“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水阴根阳,火阳根阴。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四时运行,万物终始。混兮辟兮!其无穷兮!”对一般事物而言,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的,在运动的时候不存在静止,静止的时候不存在运动。但在通书中提出了“神”这样一个概念。“神”是在事物都静止的情况下也依然存在的,它有动有静,在运动的时候有静止,在静止的时候有运动,它是事物动起来的内在的根源。它作为动力来源是生生不息的,所以我们不能肯定的说它是静止的或者运动的。事物在运动的时侯,“神”本身没有一个有形的活动,它只是提供运动的内在活力,所以通书中说“动而无动”。周敦颐“神”这一范畴提出来以后,顺理成章的解释“太极”本身能动静的原因了,也就是能解释“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是哪来的内部推动和作用,进而生出五行。阴阳二气交融变化生水木火金土五行,五行是阴阳的产物。“五气顺布,四时行焉”,所以五行中的金代表秋,木代表春,水代表冬,火代表夏,土则是和之气。

三、心性论

《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无欲故静,立人极焉。”在这一段当中,周敦颐写出了人的最高地位和人最重要的道德品性:中正仁义。道德修养提高的根本方法是“主静无欲”,按照这个方法用中正仁义去衡量道德品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极”。对于“人极”这样一个概念,在周子《通书》中“诚”的思想更进一步的阐明了它:“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至易而行难。果而确,无难焉。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诚是《中庸》的核心观念之一:至诚无息。《易传》乾卦九三爻辞中也说到:君子终日乾乾。可见周敦颐将这两本著作融会贯通,使“诚”成为《通书》的核心观念,这个诚和《太极图说》中的中正仁义是相通的。在周敦颐的思想体系中,宇宙是真实存在的,宇宙是以诚为其根基的,因而他所说的诚是真实无虚妄的。

四、修养论

《系辞》言“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体现出与天地合为一体的宏大胸襟,这是以宇宙为视野,非常有深度的身心修养,其意境可谓高远。《通书》中写道: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天地问,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

大家都知道孔颜乐处在中国哲学领域的核心问题。所乐何事?乐的内容就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恢复传统儒家经典理论的方法之一。在当今这个充满物质利益的世界当中,“孔颜乐处”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它帮助我们保卫心灵这最后一片纯净的精神家园。颜子不贪图富贵,但也不厌恶富贵,用很平常的心态去对待,只有这样,心才能静下来,才能深切体认到生生不息的宇宙与自己身心的无隔相通,而只有掌握这种道的人,才是真正掌握财富的人。颜子在艰难条件下追求儒家的道,追求主体的精神超越,以达到乐观主义境界。以悟得人生之真谛、达致脱俗生命境界为乐,这是从物质贫困中不苦恼、不移志、不变节而泛化为顺从天命、安于现实的道德秩序,持久真正的乐。

在周敦颐看来,如果把人生理想定格为实现圣贤之人,就要和颜子一样去追求圣人的精神和身心的统一。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也就是“孔颜乐处”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孔颜乐处”是一个身心统一的过程,所“乐”的要旨既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安贫乐道,也是指拥有身心与儒家道统思想统一的圣人境界,更是主体和客体完美的统一结合。在当今这个社会需要“孔颜之乐”价值的宣传,让人们知道人生需要乐在何处。帮助人们拥有平和的心境,使得人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只是这个价值的判断标准不是唯一以金钱多少衡量的。重要的是我们以平静的态度对待,才能体会到当下幸福的生活。

——————————

参考文献:

〔1〕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梁绍辉.周敦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杨柱才.道学宗主周敦颐哲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

〔4〕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1984.

〔5〕陈来.宋明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周敦颐.周敦颐集.中华书局,2011.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颜子太极图周敦颐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周敦颐赏莲图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
心学道统论——以“颜子没而圣学亡”为中心
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
话说太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