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浙江工业大学 体育科研所, 浙江 杭州 310014)
基于健康行为改变理论的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策略
——以浙江省为例
王玉秀,顾伟铭,陈嵘,徐飞,张卫平
(浙江工业大学 体育科研所, 浙江 杭州 310014)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健康行为改变理论”进行了述评,同时通过体质测量法对浙江省近6年大一新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研究了浙江省实施“浙江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与公布制度”的现状、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并基于健康行为改变理论的启发,着重在学生个体因素方面及宏观教育管理方面提出了促进学生体育行为与改进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主要对策。
浙江省; 体质健康; 健康行为改变理论; 对策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但是,1985年-2010年,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连续下滑,肥胖率上升、身体素质下降等已成为危害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因素[1]。 为此,自2006年国家相继发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相关文件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年5月7日。。200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浙委[2008]1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与公布制度”。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一方面说明了学生体质下降问题的急迫性;另一方面表明国家和社会各界为解决此问题已创设了较好的社会环境与制度保障。
本研究首先侧重分析浙江省从宏观的教育管理层面,如何实施“浙江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与公布制度”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其次,研究统计了浙江省近6年来各高校上报到“浙江省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的大一新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分析了浙江省近几年来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并着重分析了“健康行为改变理论”的理论精髓及其对改进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启发,试图进一步拓展各教育主管部门及各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工作思路,将宏观与微观、内因与外因紧密结合,着力探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知行一致”的干预策略,以有效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不断改革与发展。
目前,与健康行为改变有关的锻炼行为理论有五种代表性的理论,分别是:健康信念理论、保护动机理论、合理行动/计划行为理论、多阶段改变理论、健康行为过程理论[2]。前三种健康行为改变理论都属于社会认知模型, 认为行为转变是易感性、态度、对行为改变的利弊认识以及自我效能感等特定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他们只关注行为变化的结果,将行为改变的过程看成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过程。作为综合性和一体化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当今健康心理学较为流行的跨理论模型( The Trans theoretical Model of Change, TTM)[3]与健康行为过程理论(The Health Action ProcessApproach, HAPA)[4]被引证为过去10年里最重要的理论健康促进发展模式。两个模型已用于众多的健康行为改变研究。
TTM认为人的行为转变过程往往有5个不同的阶段,包括: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该理论认为与关注结果相比,行为转变的发展阶段和过程更为重要,行为的变化是渐进、分阶段、螺旋式的复杂发展过程。该理论还非常强调自我效能感和行为改变的决定权衡等因素的重要作用[5]。为此,研究者提出,有效的健康行为干预方案不仅应充分考虑到个体当前所处的改变阶段,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与个体所处阶段相匹配的预防干预方案[6]。
HAPA是健康行为领域研究的新取向,能够较好地预测、解释和指导如何改变人们各种与健康相关的行为。HAPA 在健康行为领域应用广泛,可用于生理疾病的康复、心理障碍的治疗,及问题行为和不良习惯的矫正,为这些领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锻炼心理学领域,HAPA将人们的体育锻炼行为改变划分为三个阶段:无锻炼意向阶段、有锻炼意向阶段、锻炼行动阶段。因此,意向、计划和行动形成了一个连续性行为变化体。同时,根据阶段理论假说,HAPA认为处于三个不同阶段的个体应该接受与各阶段相匹配的不同的干预策略[7]。
TTM 与HAPA都更加强调行为改变的阶段性、过程性,以及更多的社会认知因素对健康行为的形成与维持所产生的作用,它们对锻炼行为的预测、激发和干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些模型及理论的完整性和说服力时,却发现这些理论的解释途径有各自的局限性。它们的适用范围和外推力也存在一定的疑问。这几种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么样的,是否还存在其它的影响机制,能否将其中的某些理论综合起来建立预测模型,这些问题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入。少数研究者开始尝试将两到三种理论结合起来建构一个综合性的行为转变理论,并开展一些初步的实证研究[8]。由于个体的行为均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产物,从生态观和系统观的角度构建集环境和个体因素于一体的新理论或者将多种理论结合起来对行为的改变进行全新的分析和诠释已经成为健康行为改变理论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研究也试图将健康行为改变的相关理论进行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促进浙江省学生体育行为与改进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对策。
200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下发的(浙委[2008]11号),明确提出了通过五年的努力浙江省青少年学生体质得到全面增强,文件还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与公布制度”。目前,该制度的实施进展如何,成效如何,浙江省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如何,其具体的完善策略与努力方向是本研究着重要探讨的问题。
(一)“浙江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与公布制度”的实施及成效
体质监测由教育局分管领导、教研员等组成督查小组,每年抽检一定比例的样本县市和学校,通过整群抽样、测试、调查与评估,在确保测试数据准确性的同时,并加强对学校实施《标准》工作的指导。实施《标准》所反映的学生体质状况,已被列入省厅对市、县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考核指标。凡未按规定时间完成测试、测试档案不完善、数据报送工作不及时、测试数据等方面弄虚作假的学校将按有关规定进行通报等处理,并要求限期整改。
自2008年“浙江省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与指导中心”,每年撰写“浙江省高校新生体质健康白皮书”,及时公布当年我省大一新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总体情况及各分类项目的均分等具体情况,公布各地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排名,公布排在前20位和后10位的高中学校名单,总结我省大一新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变化趋势、主要问题及工作对策。通过及时将测试数据统计结果向各相关教育职能部门、学校领导及社会公布,让各地区、各学校进行相互比较与学习,形成广泛的社会、家庭和新闻舆论监督压力,构成一种倒逼机制[9]。
近六年来,浙江省大一新生体质监测结果公布制度的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近几年来,浙江省各地区上报《标准》数据学校比例大幅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数据上报率位居全国前列,浙江省教育厅已连续四年被教育部体卫艺司评为数据上报“优秀单位”;(2)省教育厅与各地方教育局能及时了解与把握我省高中和大一学生体质健康的真实状况,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与具体措施;(3)有效实施了《标准》实施情况的督查制度,为避免“弄虚作假”的现象,在严格地抽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与达标率的同时,加强了调查与指导;(4)省教育厅通过每年发布《浙江省高校新生体质健康状况白皮书》,及时通报各地市、各高中学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统计结果及排名,对相关地区及学校进行表扬与批评,通过教育厅的官方网站、杭州都市快报及其它相关媒体的信息传播,有效提高了各地市教育局及各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重视,大力地推动了《标准》的实施及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层面的高度关注。
(二)浙江省2007年-2012年大一新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比较与分析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评价“体质健康监测体系与公布制度”、《标准》实施和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以下对浙江省近6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探讨学生的体质健康的变化趋势与存在问题,现有政策法规的实施是否能真正有效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及在工作的思路及方法上该做哪些改进。
表1-表3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 近6年来浙江省大学生总体的体质健康水平呈现抛物线状的趋势,不及格率2007至2011年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浙江省学生的肥胖率和营养不良检出率均呈升高趋势;肺活量体重指数呈逐年提高状态;耐力素质在2007年的基础上有明显提高,但2008至2012年又有缓慢下降的趋势;在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方面也出现了缓慢下降的趋势,学生体质健康的优秀率偏低,平均分的提高幅度还不是很明显,还未能较好地实现《浙委[2008]11号》文件的目标。这就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疑问,这几年浙江省采取了如此细化和针对性的措施,从各学校体质监测抽测的情况来看,各学校在实施《标准》方面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改善,应该说从社会的关注、制度的保障等外部环境方面都已经比较到位,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还不是很理想,那么其中的主要问题在哪呢?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表1 2007年-2012年浙江省大一新生体质健康状况比较
表2 2008年-2012年浙江省大一新生身体形态比较
表3 2007年-2012年浙江省大一新生体质测试各项目成绩比较
上文关于近6年来浙江省大学生总体的体质健康水平虽有所改善,但离目标还有较大差距,笔者认为宏观层面要注重意识的提升与管理的优化,微观方面必须从学生体育行为的机制入手,关注学生产生与维持健康的体育锻炼行为的各个环节。
(一)科学把握体育行为变化过程中的策略运用
健康行为改变理论中的跨理论模型认为,变化阶段是模型的核心组织结构,变化过程则描述了个体如何进行变化, 其为问题行为者提供了改变行为的重要策略,也提供了群体健康行为产生的介入方法和策略。研究已经发现10个最常用的变化过程, 其中经验过程包括:意识唤起、生动解脱、自我再评、环境再评价、社会解放。行为过程包括帮助关系、反条件作用、强化管理、自我解放、刺激控制[10]。促使问题行为者成功进行行为变化的关键, 是了解个体处在哪个行为变化阶段,然后运用恰当的策略或变化过程来推进其行为转变。
围绕以上这10个过程,我们可以针对不同体质健康水平和不同体育锻炼情况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比如针对肥胖或体质健康不合格的学生,首先,在经验过程中,教师们要注重对学生的意识唤起,使学生学习那些能够改善体质的新的事实、观念和技巧,可加强对体质健康、控制体重、平衡膳食、合理锻炼等的宣传与动员,帮助学生感知到体质健康下降的易感性、严重性, 感知到科学体育锻炼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好处和障碍,并可尝试让学生体验伴随肥胖、体质下降、缺乏锻炼而带来的焦虑、苦恼与恐惧等负面情绪。引导学生对自我和环境进行再评价,让他们认识到积极的行为改变是作为人的个性的一个重要部分,认识到肥胖、体质下降、和心理问题的消极影响,以及控制体重、合理饮食与锻炼、科学生活方式的积极影响,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规范在朝向支持健康行为改变的方向变化。其次,在行为过程,要教会学生寻求并且运用对促进体育锻炼和增强体质的社会支持,比如体育活动场所的利用,体育活动团体的参与、相关的技术指导等。学校和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强化管理,制定有利于促进学生增强体育锻炼的长效奖励机制,可通过对体质健康行为改变的奖赏,比如通过评奖、加分、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等,增强学生在体育学习和课后锻炼应对过程中的反应有效性和自我效能感, 激发学生产生科学锻炼的保护动机。学院、班级或体育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做出一个决定进行改变的严格承诺,制定具体详细的体质健康促进计划与执行书。学校要积极开展有意义的体质健康活动,建立行为目标设置模型,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增强感知行为的控制变量,端正行为态度,实现主体规范,转变行为意图,增强能促进行为改变的重要因素——自我效能感,这对学生激发与维持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重视体育行为的变化策略与不同阶段的匹配
我们可以尝试地将TTM运用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所有相关的教学活动中,因为它为我们提供如何对每一阶段进行干预的具体策略和过程。变化过程成为行为干预重要的中间结果变量。变化过程也是进行从过程到结果研究的理想工具[11]。然而,我们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行为的研究中还必须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即用什么方法把变化过程中的各种策略和变化的具体阶段联系起来。或许HAPA理论能为我们提供较好的思路。HAPA认为一些社会认知变量在不同阶段上对认知和行为的预测能力不同。每个阶段的个体需要接受内容不同的干预手段以期获得帮助并被激励进入行为变化序列的下一阶段。在HAPA理论中,针对处于不同阶段的个体,都具有相应的阶段匹配干预策略。具体而言,无意向阶段的匹配干预是动机干预,意向阶段的匹配干预是决断干预,而行动阶段的匹配干预则是维持干预。因此,我们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要考虑其复杂性,不能用同一种干预方法对待行为转变正处于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学生。
因此,在结合运用TTM理论的同时,我们试图把变化过程中的各种策略和变化的具体阶段联系起来,对待行为转变正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可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 (1) 对在前意向阶段和意向阶段的学生,可加强对改变不良行为结果的感知教育,宣传平衡膳食、合理锻炼的重要性,可通过发放有关运动与健康的资料,促进其行为态度的改变;(2) 对处于准备阶段的学生,可向其进行保持平衡膳食、良好生活习惯的可行性分析,提供科学饮食与体育锻炼的方案,增加其健康控制体重的信念;(3) 对处于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的学生,分析其进行保持运动的可行性,增强他们改变行为的信念,提供逐步提高的运动处方,同时可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对已有的科学健身行为转变成果加以巩固;(4)对处在意向期以后的大学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对结果期望值的认识,这对提高大学生的坚持性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有研究表明:当行为改变阶段与干预策略不匹配时,退出锻炼的人会增多[12]。因此,要结合大学生不同体质状况及不同阶段的体质健康行为特点来制订运动处方。
(三)加强体质健康工作的评估与创新力度
健康行为改变理论特别强调了易感性、态度、对行为改变的利弊认识以及自我效能感和行为改变的决定权衡等特定心理社会因素对个体及社会群体健康行为的重要影响[2-4],而这些共同的要素都在于正确合理的评价环节。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指出新一代人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主要原因在于评价体系与办学条件问题[13]。学生、家长、校长、各级主管领导为什么不重视体育,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根本原因在于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对学校、校长的评价,对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评价,对一个地区党政领导政绩的评价,都没有包括学生的体质健康。
浙江省各地区各学校在实施《标准》的督察制度及公布制度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学生体质还未达到理想水平,部分学校在《标准》的组织实施、数据的上报与利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要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与公布制度”作为我省学校体育工作的突破口,如何能够让这个制度发挥最大效益,宣传和舆论很重要,能起到导向与监督的作用。锻炼行为生态学模型认为: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受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的综合影响,两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行为。依据我国的国情特点,应从政策、学校教育、社会支持等方面积极探索促进我国青少年身体锻炼的有利因素,抑制不利因素,从而促进青少年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14]。
首先,浙江省学生体质工作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完善体系,科学指导,强化考核,全面监督,尤其要加大评估力度。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能充分认识体质健康的监测和公布制度的重要性,不断健全和完善监测和公布制度,加大抽查力度,重点抽查部分高校,要求各学校顺利完成《标准》测试上报工作基础上,注重数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立校园学生体质健康网络平台,将学生体质成绩准确无误地反馈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体质健康在线查询、评估服务、个性化的体质健康诊断结果、运动处方等指导学生锻炼。通过媒体、官方网站及相关文件或通报等,将各项学生体质健康抽测结果、数据统计结果及排名等及时向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公布,并将结果与教育主管部门考核、学校教育质量评估、学生评奖及毕业评估等紧紧挂钩,做到以评促改,做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更要”的良好工作局面,这将有效改善体质健康工作的环境因素,推动体质健康工作的全面提升。
其次,浙江省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关键点还是在于学校体育教育的创新。学生上体育课的内生动力不足,其中一方面是因为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但最重要的还是体育课的教学方法、锻炼的项目对他没有吸引力。在体育的教学改革中,如何能够使体育的教学活动更具有吸引力,如何能够更好更快地取得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效果,这是我们教学与研究的重要方向。在这方面,华东师范大学的“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所开展的体质研究、“体育俱乐部制”改革及采用高新的信息技术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华东理工大学“名师导航教学”、“教学每周一新”及高校体育课程向专业化发展的思路;上海交通大学的“跑虫俱乐部”、“体质健康促进”的通识课程;上海大学“1+2+3”学期的教学模式确保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等。这些学校体育工作的大胆尝试与创新,都充分依据我们的国情、校情与学情展开了积极地研究,有效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这些均充分表明只有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创新才是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
[1]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2005 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统计分析报告[J].中国学校体育,2006(5):10-11.
[2] 林丹华,等.健康行为改变理论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122-127.
[3] Prochaska J O,et al. The trans theoretical model and stages of change1 In: 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M].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Publishers,1997.28-31.
[4] Schwarzer R. Self-efficacy in the adop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ealth behaviors: Theoretical approaches and a new model. In R. Self-efficacy: Thought control of action[M].Washington, DC: Hemisphere.1992.217-243.
[5] Courneya K S ,Bobick T M. Integrat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with the process and stages of change in the exercise domain of Sport and Exercise [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0,(1):41-56.
[6] Quinlan K B, McCaul K D. Matched and Mismatched intervention with young adult smokers: testing a stage theory[J]. Health Psychology, 2000,(2):165-171.
[7] 王志琳,姜飞月.健康行为改变中的社会认知因素:HAPA 模型述评[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6,(7):16-18.
[8] Logan TK,et al.Women, sex and HIV:soci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meta analysis of published interven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and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2,(6):851-885.
[9] 王玉秀,等.浙江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与公布制度的构建及实施[J].浙江体育科学,2011,(3):66-69.
[10] 尹博.健康行为改变的跨理论模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3):194-198.
[11] 斯图尔特,比德尔.心理学在锻炼及与健康相关的身体活动中的应用[J].体育科学,2000,(4):71-74.
[12] 马申,等.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分阶段干预效果的动态观察[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2):1106-1108.
[13] 李俊,张惠红.生态学模型在我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中的应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5):32-35.
[14] 王登峰.学习十八大精神推进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学刊,2013,(1):1-5.
Abstract:Through literature and expert interviews,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healthy behavior change theory, and made a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university freshman’s physical health data in recent six years in Zhejiang Province by means of physical fitness measurement. It summarized the status quo, effect and existent problems about th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monitoring system and release system in the province, and then, based on the healthy behavior change theory, put forward main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sports behavior and physical health in the aspects of students’ individual factors and macro educational management.
Keywords: Zhejiang Province; physical fitness; health related behavior change theory; countermeasure
(责任编辑:薛 蓉)
TheStrategyofPromotingStudent’sPhysicalHealthinZhejiangProvinceBasedontheHealthRelatedBehaviorChangeTheory
WANG Yu-xiu, GU Wei-ming, CHEN Rong, XU Fei, ZHANG Wei-pi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14,China)
2013-12-17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Y2111013);浙江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01113063408);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院教改项目(113000517)
王玉秀(1977-),女,江苏扬州人,副教授,硕士,从事体质健康与心理咨询研究;顾伟铭(1963-),男,浙江诸暨人,讲师,从事体质健康研究;陈 嵘(1968-),女,浙江宁波人,教授,硕士,从事体质测评研究;徐 飞(1981-),男,重庆巴南人,副教授,博士,从事运动机能评定及低氧训练研究;张卫平(1971-),女,河南开封人,副教授,硕士,从事体质健康研究。
G804
A
1006-4303(2014)01-0060-06